,一場讓公眾瞠目結舌的公共事件,如今終於有了下文——被查出的違紀考生33人以按照規定進行了嚴肅處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松原舞弊
- 外文名:松原舞弊
- 行為:嚴重的違法違規行為
- 違紀考生:33人
簡介,動搖高考公信力,松原舞弊原因,
簡介
一場被教育部成為“這是嚴重的違法違規行為,性質十分惡劣”的集體舞弊事件此前,因兜售作弊器材被抓獲的兩名老師也已被批捕。
看起來,事件到了這種地步仿佛已經暫告一段落,因為當地相關官員大有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之勢。比如,松原市政府副秘書長來建華否認存在“買場”可能,松原市招生辦主任張大軍強調,搶卷子只是突發事件。而調查組也認為,這些案件(搶試卷、教師向學生兜售高考作弊器、替考等等)僅是個案,考場秩序總體來說還是好的。松原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褚春彥說得更是乾淨利索,“不能因為個案的發生,就說松原市的高考整體那么混亂。”最耐人尋味的是,褚春彥稱,中國青年報10日《吉林松原:嚴查之下高考舞弊仍禁而未絕》這篇報導“很多地方失實”。
上述官員的表態委實太雷人了。即便按照調查組的調查結果看,違紀考生33人,利益作弊器材傳誦高考答案的案件14起,控制犯罪嫌疑人34人……也實在算不了只是“個案”,如果說這是個案,那么多大程度的作弊才不是個案?是不是“全軍覆沒”才不是個案?日前,新華社刊文稱,松原高考舞弊已不僅僅是考生的個體行為,而是表現出了群體化和產業化特徵,形成了一個利益群體,與高考管理關係密切的個別教育工作者也已陷入其中。如果說舞弊已成產業化、群體化、有組織化和明目張胆化,這樣的集體舞弊仍只是個案,那么看來該給集體舞弊重新定義了。
當地官員否認“買場”可能也值得推敲。據報導,高考前幾天,一些有門路的考生家長就從縣教育局拿到一張單子,上面列著兒子所在的考場28名考生的姓名、學校、模擬考試成績單等信息。這是一個最好的例證,試問,如果這不是“買場”,什麼才是“買場”?其實,此前,南方周末已經披露了松原的“買場”傳統和“買人”傳統。前者指將考場兩位監考者全部買通,至此那個考生便可不受約束,甚至得到老師幫忙傳遞答案的優待。“買人”則是另一道工序:等到高考前幾天考場確定,以每科5000左右價錢打點考場內學習好的學生。
其實,尤讓人頗感不平的是,該調查結果指向的只是學生和兩名老師,這幾未免給人抓小放大、只打蒼蠅不打老虎之嫌。眾所周知,在舞弊利益鏈條中,學生只是一環,老師也只是一環,還有其他重要的環節。比如,官員的參與。以“買場”為例,據報導,某“買場”成功的家長向人炫耀道:“你要沒有人,都看不到這單子(指提前知道的考場考生姓名、監考老師姓名等等)。”本為機密的名單何以被買走?這足以說明,買場背後必有教育管理部門的官員介入。在前些年,松原曾曝出集體舞弊案,後來,有39人被處分,其中處級幹部2人,科級4人,監考老師27人。以之參照,可以判斷的是,舞弊的老師和考生只是桌面上的亂紀者,背後洶湧的必是握有權柄的官員。
動搖高考公信力
松原舞弊
6月9日一大早,李明全(化名)夫婦氣沖沖地到吉林省松原市招生辦為兒子討說法。他們的兒子李爽(化名)在8日上午的高考中,考卷被後面一名考生搶走抄襲,以至於最後未能答完題,而且答題卡也被撕壞,這一科成績受到嚴重影響。在吉林省松原市高考舞弊禁而不絕:有教師出售作弊器材的新聞,有考生“買場”舞弊的說法,有監考老師“不敢深管”的現象。
高考是人生的第一次大考,高考直接決定著“知識改變命運”是否會成為現實。因此,保證高考的公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任何與個人能力無關的因素都不能成為考場上的“噪音”。
但是,我們已經看到一些噪音干擾了考試的公平。儘管,有些新聞事實是記者的調查,真實性與客觀性還有待於繼續關注和查驗。但有些事實卻是記者的第一手材料,而且能夠反映出考試舞弊背後的心態。在新聞中,我們看到了家長與考生對舞弊的坦然態度:有家長說“高考就是考家長”,“現在這學生,啥招都使,只要能考上就光榮。”而考生一出考場,就在或喜悅或懊喪地談論,剛才抄了多少或哪個沒有抄上。從這些言談中可以看到,舞弊已經不是禁忌的話題。
這種心態可以用囚徒困境來描述。本來,考生在高考中應該遵守紀律,任何人的舞弊行為,都是破壞高考整體公平的一種實際危害。因此,任何考生都應該有遵守紀律的自覺。否則,無論是誰在舞弊,高考的公平性都會受到損壞,這種損壞在理論上會危及每一個人。但是,一個尷尬的現實是,舞弊者可能沒有受到嚴厲的處罰,反而還會因為舞弊而走上捷徑。於是,考生面臨著一種矛盾——其他人是否遵守考紀?如果他們不遵守而自己遵守了,雖然能夠為維護高考公平做出貢獻,但是個人的損失也是實在的。因此,雖然舞弊可能導致整體環境的惡化,甚至讓自己成為受害者,但是人們還是會讓個人的理性占據上風。
松原舞弊原因
高考舞弊實際上是社會綜合治理困境的一種重要表征。依託著這樣的思維,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吉林松原的高考舞弊會打著強烈的產業化、組織化、黑惡化的烙印。道理很簡單,種種利益博弈的情境早就說明,產業化、壟斷化的規模在利益博弈中最容易獲得優勢地位,帶來更大的利益收穫。同樣,那些監考老師對於考場上公然作弊行為,基於“被報復”的原因,表示“不敢太深管”,或者乾脆不管,無疑寓示著當地司法生態本身就存在問題。在部門利益化、權力黑惡化的現實語境下,再去審視這起令人觸目驚心的高考集體舞弊事件,就不難找到一切問題的癥結了。
這就是為什麼治理高考舞弊總是陷於“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尷尬境地的原因。只是把眼睛盯在某種作弊器材上,只是把問題指向某些“個人行為”上,只知道盲目迷信一紙法律的功能與權威,是很難從治理高考舞弊困境中真正走出來的。如果不能在更為廣泛的權力系統,在更多利益領域,堅持在民主基礎依法行政,在公開透明的基礎上公平博弈,那么,治理高考舞弊就可能永遠陷於“囚徒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