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槽

東風槽(easterly trough)稱"東風波',副熱帯高壓南部信風帶里深厚東風層里的低槽。在高空圖上東風棺呈倒V形伸展,一般以20-25公里時速自東向西移動。過境時氣壓變化不顯著,但有陣雨或雷雨,尤其在槽前及槽線線附近更為明顯。我國東南沿海,夏半年也受東風槽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風槽
  • 外文名:easterly trough
  • 定義:南部信風帶中東風層的低槽
  • 速度:自東向西20-25千米每時
  • 天氣:有雷雨或陣雨天氣
  • 影響地區:熱帶及亞熱帶
簡介,形成描述,結構,天氣預測,

簡介

在信風帶中自東向西移動的低壓槽。副高南側(北半球)深厚的東風氣流因受擾動,出現向低緯度開口的低壓槽,呈波狀自東向西移動,稱此低壓槽為“東風波”或“東風槽”。槽線多為南北或東北——西南向,波前為東北風,波後為東南風,波長一般為1000—1500公里,長者可達4000—5000公里。周期3—7天,移速約4—7個緯距/天。按其垂直結構和天氣分布可分兩類:一類出現在對流層中、下層,垂直高度達6—7公里,波前濕層較薄,且有下沉氣流,天氣較好;波後濕層較厚,氣流輻合上升,多雷陣雨天氣。這類東風波多出現在東風隨高度而減弱的東風層中。另一類出現在對流層中、上層,即出現在熱帶西南季風上空的東風隨高度而增強的氣層中,波前濕層厚,天氣較壞;波後濕層薄,天氣較好。盛夏季節,東風波在太平洋上形成並向西移動時,常影響中國東部長江以南地區。

形成描述

在熱帶對流層中層或低層的東風帶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波槽狀的天氣系統自東向西移動,這些系統稱為熱帶東風槽。據分析,這種波動的最大振幅有時出現在對流層的高層,有時出現在對流層的低層。其起源可以是高層對流層的一個冷性低壓或中緯度低槽向赤道方向伸展的反映,也可以是低緯度的氣旋向極地方向發展引起的彎曲。人們發現北半球夏季在大部分熱帶地區有東風波的活動,如西非、東大西洋、加勒比海、東太平洋、西太平洋、東南亞和印度等地區。東風槽的長度平均為3000km,周期約為3至6天,其移動速度為18至43km/h。

結構

右圖表示非洲和東大西洋東風槽的結構。圖a表示經向風隨高度的分布,風速零線代表槽線或脊線。由圖可見,經向風速在700hpa處最大,隨高度增加風速減小,到300hpa高度處經向風速近於零o。這表示槽的強度在700 hpa附近最強,到300 hpa波動己不太明顯。從圖上還能看到,300 hpa以上,經向風擾動振幅又隨高度加大,但位相分布和低層相反。圖b為渦度分布,從圖中可以看出,槽線附近300 hpa以下是氣旋性渦度,以上是反氣旋性渦度。最大的上升運動中心有兩個,一個在槽前的750 hpa高度上,另一個在槽線附近300 hpa的高度上,如圖c。溫度分布見圖d,槽線附近600 hpa以下是冷性的,以上為暖性。濕度分布如圖e,近地層槽區為高濕區,槽線前後濕度相差不大,700 hpa以上,槽前(西側)為乾區,槽後(東側)為濕區。
東風槽

天氣預測

東風帶中有時會出現一些低壓波動,在天氣圖或氣流圖中以倒V字低壓槽表示,乃東風波,他們由東向西傳播,槽前有輻散現象,槽後則有輻合;因此東風波左方受下沉氣流影響天氣晴朗,右方則因輻合上升而出現對流性的不穩定天氣。在西太平洋東部,低空是東風,高空是西風,以至東風波向東傾斜,降水發生在槽後,槽前輻散;當東風波移至西太平洋西部和南海時由於受低層季風影響,低層會出現西風氣流,在5km里左右才是東風,所以東風波可以上伸到對流層中上部分,由於東風波隨高度增大,其波軸會向西傾斜,結果變成槽前氣流輻合上升,槽後輻散。這是東風波在西太平洋東向西移動過程中,隨高度的變化,出現槽前槽後天氣狀況更換的情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