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風林卡
- 占地面積:約220畝
- 始建:清朝道光五年
- 原名:德吉經堂
概述,2002年林卡改建工程,改建總體構思,景點規劃方案,改建方案,
概述
林卡南部規劃占地面積約220畝。由七世班神丹白尼瑪於清朝道光五年(1825)始建,原名德吉經堂,後因清朝道光皇帝用藏、漢、蒙、滿四種文字寫的“貢覺林宮”金字匾額,遂改名為“貢覺林宮”。建德慶格桑頗章宮前,是班神的夏宮,宮內樹木成林,並有虎豹等眾多野獸,每年藏曆八月份在此舉行盛大的跳神活動。貢覺林宮於一九五四年年楚河水災中被毀。近年經過整飾裝修,改稱“東風林卡”,闢為日喀則人民公園。
園內幽徑曲環,四面貫通,安放有石卓、石凳,開鑿有人工河,石河環繞半個園林,河水碧波蕩漾,可悠然泛舟,河廊上築有亭台、拱橋,周圍樹木參夭,環境幽雅,園內的植物自然景觀可稱為日喀則之最。但由於年久失修,園內基礎設施較差,南入口藏式門頭破舊不堪,道路高低不平,雨天積水,晴天塵土飛揚,灌木叢生,雜亂無章,缺少管理。園外雅魯藏布江東流而去,年楚河滔滔北上,每年六月一日開始約一周時間,市內民眾都要在這裡舉行盛大的遊園活動,稱之為“林卡節”。
2002年林卡改建工程
今次的改建工程是2002年中央援藏項目之一,目的是要通過這次調整使東風林卡的基礎設施得到加強,園內的種植配置趨向合理,使之成為日喀則市區又一處富有特色的景點。
改建總體構思
1.規劃定位:
通過這次改建,充分利用日喀則市內這一寶貴的景觀資源,用儘可能少的投入為日喀則人民提供一個良好的休閒活動場所。
2.規劃原則:
因地制宜,用足用好基地內原有資源,充分利用基地內良好的植物(尤其是大樹)資源、在原有基礎上調整、充實,提升植物景觀的檔次。增加園內基礎設施、活動設施,以滿足藏族同胞文化娛樂活動之需。
3.規劃手法:
在植物栽植方面:以"減法"為主。由於園內植物資源較豐富,考慮將布局不合理、形態較差、種植較密的喬木、灌木加以調整清理;同時增加草坪,並配以起伏的地形。
在基礎設施方面:以"加法"為主。增加道路、地坪、圍牆、景觀橋和建築等基礎設施,拆除原有的破屋斷牆和失修的亭台。
景點規劃方案
全園擬分為四個景區:
1.濕地景區:
考慮到在原東南角河塘區的左旋柳極有特色,只是由於多年的缺乏管理,使得水質較差、垃圾成堆;因此需加以清理並加強管理便是一個充滿野趣的景點,並可以在此基礎上擴大建成濕地景區。
2.花卉展示區:
日喀則市地處西藏南部、日喀則地區東部、喜馬拉雅山北麓、雅魯藏布江及其主要支流年楚河的匯流處,全市海拔最低點為3800米,最高點6646米,屬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年日照時數3248小時,年降水量420毫米。由於氣候與養護的原因,日喀則地區的花卉品種與數量極少,而當地居民又很喜歡花卉,因此考慮在西側主入口區,設花壇、花架,集中展示各類花卉。
3.奇樹草地區:
園內植物資源豐富,有較多的大喬木如京楊、左旋柳等,部分孤植的大樹樹冠豐滿、樹型優美、形態奇特;只是布局欠合理,分布較均勻,只需在北部大樹較集中處,通過植物整理、地形改造,即可形成孤植樹、緩坡草地的景觀。
4.燒烤、野餐、小吃休閒區:
由於在日喀則地區每年六月一日開始約一周時間,市內民眾都要在這裡舉行盛大的遊園活動,稱之為"林卡節"。
屆時林卡內帳篷林立,人流如潮,歡歌曼舞,熱鬧非凡。因此利用該區域內原有建築基地,考慮藏民族傳統的習慣,設定燒烤、野餐、小吃休閒區,為他們提供一個戶外活動聚餐的場所。
改建方案
1.入口大門:
結合日喀則市道路整治,在基地西側設藏式大門一座,原南入口處的門頭重新整修,藏式大門兩側各做80長的實圍牆。
2.園內道路:
基本保留原有道路網路,局部作調整,同時增加部分新道路,基地內中間原南北斜向貫通的主幹道、在中間節點處用一圓環道路加以變化,增加了園內道路橫向系統的結點。
3.水系:
利用基地內原兩條南北向的水渠局部放大,成為園內的水景。既可作為城市及園內的排洪渠道,也豐富了園林的水景。
4.植物景觀格局:
根據現狀實際情況,在植物栽植手法上考慮南部以密植為主,北部以疏林草地風格為主。
5.基礎設施:
在西側入口處設"雙"橋一座,寓意"上海--日喀則",在花卉展示區設花架、花壇。在燒烤、野餐、小吃休閒區利用原建築物的基地修復(重建)部分藏式休閒活動用建築。利用休閒區北側原標高較高的土台處,設表演台一座。
6.土方地形:
根據基地的實際情況,土方地形作適當調整,形成自然微地形起伏,以保證較好的視覺效果和良好的自然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