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2彈道飛彈(代號:DF-2,北約代號:CSS-1,系列型號:東風-2A),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裝備的一型陸基機動式中近程彈道飛彈,是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種彈道飛彈,也是中國第一型單級液體發動機彈道飛彈。
東風-2彈道飛彈是東風-1彈道飛彈的加強版,以東風-1為基礎,推進方式相同,射程加大到1300公里,可載一枚2萬噸當量核彈頭,缺點是精準度不高。
東風-2彈道飛彈由中國國防部五院(現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CALT)於1960年開始研製,1964年6月29日試飛成功,1968年服役,20世紀80年代初完全退出現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風-2彈道飛彈
- 前型/級:東風-1彈道飛彈
- 次型/級:東風-21中程彈道飛彈
- 研製單位: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 研製時間:1960年-1964年
- 服役時間:1966年
- 定型時間:1964年6月29日
- 射程:1300公里,1500公里(東風-2A)
- 裝備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
- 服役情況:退役
- 北約代號:CSS-1
- 飛彈類型:中近程彈道飛彈
- 所屬國家:中國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沿革,服役歷程,技術特點,性能數據,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1959年,中國國防部五院在仿製1059飛彈(東風-1彈道飛彈)的同時開始自行設計研製戰略地地中程飛彈。研製過程中發現近程與中程飛彈這兩個型號跨度很大,認為在這兩個型號之間應有一個過渡型號。為此,1960年3月7日,正式決定進行中近程飛彈的研製,並命名為東風-2,射程定為1200公里。由於蘇聯於1960年撤走其技術援助,東風-2飛彈的發展遇到嚴重困難。
建造沿革
1960年8月,國防部五院確定了東風-2的設計要在P-2飛彈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思路。
1962年3月21日,東風-2於酒泉基地進行首次飛行試驗。發射幾秒鐘後,飛彈出現了較大的擺動和滾動,不久發動機起火,21秒時飛彈失控;69秒後,飛彈毀於發射台前68米處。
1962年5月至6月,召開了9次故障分析會議,提出了動力裝置的可靠性、控制系統的穩定性、彈體的強度及增加安全自毀裝置等設計上需要解決的問題,並確定了在總體方面的改進,即:將儀器艙移到酒精箱與液氧箱之間;液氧箱改用強度更高的材料;動力裝置提高強度和可靠性;發動機推力定為40.5噸,射程為960公里。
1964年6月29日,改進後的東風-2進行試飛,獲得成功。7月至10月,連續進行7次發射試驗成功。11月10日,國防部五院確定了東風二號增程方案,命名為東風-2A。
1965年2月,在原定方案基礎上,提高發動機推力和比沖,增加液氧自動補給裝置,減輕結構重量,要採用全慣性制導系統提高東風-2A的射程,改善作戰使用性能,將發動機推力提高到45.5噸,驗收推力提高到47.5噸。
1965年11月13日,東風-2A進行了首次試飛,取得成功,之後進行了10餘次的飛行試驗,表明該型號飛彈已可作為一種實戰武器批量生產。
1966年10月27日,東風-2A飛彈攜帶當量1.2萬噸的核子彈彈頭從酒泉發射擊中800公里以外的羅布泊的目標,兩彈結合試驗成功,飛彈飛行正常,核彈頭在預定的距離精確命中目標,實現核爆炸。
服役歷程
技術特點
東風-2彈道飛彈在東風-1飛彈的基礎上,主要改進是:提高發動機推力和比沖;液氧箱改為單層結構;尾段由收斂錐形改成圓柱形的鋁合金結構。尾部裝有4個三角形尾翼,起飛重量29.8噸,發動機推力45.5噸,工作時間125秒。
性能數據
彈體參數 | |
---|---|
彈長 | 20.9米 |
彈徑 | 1.65米 |
彈重 | 29.8噸 |
戰鬥部 | 1500公斤常規高爆炸藥 1枚重1290公斤的2萬噸級當量核彈頭(DF-2A) |
飛彈射程 | 1300千米(東風-2) 1500千米(東風-2A) |
命中精度 | CEP1500米~3000米 |
制導方式 | 慣性陀螺電解積分儀 |
動力裝置 | 單機液體燃料發動機,單級過氧化氫+酒精液體燃料 |
發射方式 | 陸基道路機動 |
總體評價
東風-2彈道飛彈是中國首款自主研製和正式裝備以及實戰部署的彈道飛彈,其射程可覆蓋日本全境和蘇聯(俄羅斯)遠東地區,其研製成功標誌著中國能夠獨立研製高技術水平的戰略級武器,首次擁有具有實戰能力的核彈道飛彈以及由本土攻擊敵方的遠程打擊能力。
2009年電影《錢學森》中出現有東風-2彈道飛彈1962年首次發射失敗以及1966年東風-2A型彈道飛彈裝載核彈頭的兩彈結合試驗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