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宗教是對東非南半部操尼羅特語和班圖語各族土著宗教的總稱。
相關詞條
- 東非宗教
東非宗教是對東非南半部操尼羅特語和班圖語各族土著宗教的總稱。包括馬薩伊人宗教、馬克維塔人宗教、安科勒人宗教、乾達人宗教等。分布於肯亞、坦尚尼亞和烏干達等國。因遭受白人長期殖民統治和文化影響,多發生種種變形,幾瀕於絕跡,...
- 東非(非洲東部地區)
東非高原 位於衣索比亞高原以南,剛果盆地以東,贊比西河以北。面積約100萬平方千米。平均高度為海拔1200~1500米。北部為東非湖群高原,呈圓形,東、西為兩支裂谷帶,裂谷帶中有湖群,並有被充填熔岩分割成的盆地,中間高原面平坦而...
- 馬賽人(東非遊牧民族)
馬賽人(Maasai),是東非依然活躍的,也是最著名的一個遊牧民族,人口將近100萬,主要活動範圍在肯亞的南部及坦尚尼亞的北部。如今的馬賽人一方面仍然堅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更多地加入到了當地的旅遊業中。基本概況 馬賽人(...
- 葛摩伊斯蘭教
1841年法國侵入馬約特島,信奉伊斯蘭教的東非斯瓦希里人充當兵士,相繼來到島上定居並傳播伊斯蘭教。島上一部分居民於19世紀後半葉才歸信伊斯蘭教。1886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75年獨立,各島自治。1978年組成葛摩聯邦共和國。宗教信仰 ...
- 葉門伊斯蘭教
在東非,通過阿拉伯移民和商人,伊斯蘭教沿蘇丹和尼羅河漸漸向東傳入內地,迄13世紀,索馬里及東非沿海地區和海上許多島嶼的居民接受了伊斯蘭教。在西非和中非,穆斯林商人、學者和蘇菲傳教師穿越撒哈拉沙漠,把伊斯蘭教傳入內地部族。13世紀末,...
- 分吉素丹國
東非蘇丹地區芬吉人建立的伊斯蘭教王國(1504~1821)。亦譯“豐吉王朝”。芬吉黑人是尼羅河中上游的吉齊拉地區從事遊牧的部落,後來,定居的部分人從事農耕。歷史沿革 分吉素丹國(Saltanah Funj)原奉多神信仰,13世紀阿拉伯部落遷入該地...
- 荷蘭伊斯蘭教
在東非,通過阿拉伯移民和商人,伊斯蘭教沿蘇丹和尼羅河漸漸向東傳入內地,迄13世紀,索馬里及東非沿海地區和海上許多島嶼的居民接受了伊斯蘭教。在西非和中非,穆斯林商人、學者和蘇菲傳教師穿越撒哈拉沙漠,把伊斯蘭教傳入內地部族。13世紀末,...
- 錫克教
隨著錫克教的對外傳播,在東非、英國、加拿大、美國、泰國以及香港等地區,也有少量錫克教徒。聖地 阿姆利則金寺 金寺位於印度邊境城市阿姆利則,被推崇為錫克教的聖地,阿姆利則意為“花蜜池塘”。錫克教第4代上師拉姆·達斯曾修建了一座水池...
- 班圖人
南非)。班圖語言中最重要的語種是斯瓦西里語(Swahili),它已成為東非最通行的語言,坦尚尼亞和肯亞更以它作為官方語言。宗教 多保持傳統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分布在赤道東非沿海地區的信奉伊斯蘭教,其他地區部分人信基督教。
- 伊斯蘭教簡史
書中除宗教內容外,還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以及民情風俗等等,反映了近1400年來伊斯蘭教在西亞、北非、東非、西南歐、中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地區傳播和發展的情況,對各時期各地區建立的伊斯蘭王朝及其始末都有較系統、...
- 尼亞盧安達人
尼亞盧安達人,東非大湖地區的跨界民族。又稱巴尼亞盧安達人,簡稱盧安達人。約1 404萬人(2002)。分布 主要分布在盧安達(為該國主體民族)、剛果(金)、烏干達、蒲隆地和坦尚尼亞。屬尼格羅人種班圖類型。語言 使用盧安達語(屬尼日–...
- 圖西族
在過去,圖西族的男女穿著帶來了非洲海岸的長袍。一個女人的服裝包括白色長袍和白色頭巾。今天,西式服裝,通常穿。婦女穿的禮服和印花布在東非流行了圍巾。男士穿的褲子和襯衫。食品 牛奶,黃油和肉是最有價值的食物。然而,人們只會在...
- 中國伊斯蘭教簡史
書中除宗教內容外,還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以及民情風俗等等,反映了近1400年來伊斯蘭教在西亞、北非、東非、西南歐、中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地區傳播和發展的情況,對各時期各地區建立的伊斯蘭王朝及其始末都有較系統、...
- 艾巴德派
將該派學說傳播到葉門,進而傳到北非和東非的桑給巴爾等地。在阿曼,千餘年來,艾巴德派的教義始終占據主導地位,至今阿曼的統治家族及絕大多數穆斯林仍尊崇此派。政治觀點 該派在政治方面,認為先知穆罕默德及哈里發艾布,伯克爾、歐麥爾...
- 伊拉人
宗教信仰 至高神――萊扎(Leza)。萊扎是上命在東非的另一個美名,用於尚比亞、坦尚尼亞和上剛果。該名可能來自動詞“撫育”,就像母親撫育嬰兒,酋長愛護族人一樣。對聰加人來說,該名意為造物主,即冷熱、饑荒和疾病等一切事物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