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障村

東障村位於即墨城東2公里處,現隸屬即墨經濟開發區。北鄰藍鰲路,東接青煙一級路,南傍墨水河,西靠中障村,村域內環境優越、交通便利。全村區域總面積26公頃,其中耕地6公頃,工業商業用地8公頃,居民用地12公頃。2003年全村居民298戶,總人口1216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障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即墨城東
  • 面積:26公頃
村莊由來,經濟發展,政區人口,社會福利,社會事業,

村莊由來

據傳明朝萬曆年間,藍氏裔由昌陽遷入黃埠,再遷入盟旺山右建村落戶。繼之,蘇、李、尹先後來此安家落戶。建國前,因居城外保障區域,故以小障村命名。1953年更名為東障村。
東障村

經濟發展

1949年。全村農業經濟總收入2萬元,1987年為12萬元,2001年達到70萬元。2003年經濟總收入為4980萬元。
1988年來,國家先後徵用該村耕地300餘畝,工業用地100畝,村民建房用地80畝,植樹綠化用地20畝,由於種種原因,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至2002年,全村基本已沒有農業用地,村民主要從事二、三產業。
1965年,該村建立第一個集體企業“東障村錨鏈廠”,有職工30餘人,年產值6萬元。改革開放後,全村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第二產業有了較大的發展。1996年,引進了第一個外資企業“英華印刷有限公司”(現稱橡膠有限公司),占地10畝,投資100萬元,建築面積達3000平方米,年上繳利潤25萬元。1997年,又先後引進“青島南一鞋業有限公司”、“青島亞南印刷有限公司”、“青島牛仔噴砂有限公司”、“青島神鹿電動車廠”等企業,每年上繳利潤12萬元。1996年,在即墨立交橋東北側建起第一個小工業園,配套設施齊全。2002年12月,與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簽定協定,在大廟山北、青煙一級公路西調整土地63畝,建立第二個小工業園。2002年,全村總收入6900萬元,利稅580萬元。
自1962年始,該村陸續辦起磨坊、粉坊、修繕隊,年收入3萬元。改革開放後,經濟不斷發展,第三產業日益活躍,全村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已達300餘人,年收入達200餘萬元。為使村民早日致富,該村利用地靠各類市場的優勢,實施商貿興村的策略,先後辦起糧油、食品、批發零售商店,年收入約20萬元。發展起服裝、針織、小賣部、運輸等行業,戶均收入約2萬元。第三產業已成為村民的重要經濟來源。

政區人口

現有藍、蘇、尹3姓,均為漢族。

社會福利

自1950年以來,就開始出資補助烈軍屬、老復員軍人、老幹部、五保戶、困難戶、殘疾人、工傷人員及現役軍人,至2002年,總投資已達20萬元;1978年,村民免費用上自來水,至2002年,村共投資40萬元;1989年,村委會開始為村民繳納“三提五統”費,至2002年,已經為村民交納“三提五統”費126萬元;從1999年開始,村每年按期給村民分配麵粉、大米、油等生活用品,至2002年,此項投資已達185萬元。2000年,即墨經濟開發區建設開發區中學,該村投資15.2萬元。

社會事業

新中國成立前,村內街道不整,沒有合理規劃。1978年,該村投資10萬元,整修村內主要街道650米,路面硬化,路旁綠化,並鋪設了地下污水管道;為使村民用電方便,先後投資20萬元更換變壓器,整修線路、安裝路燈。投資10萬元為村民鋪設自來水管道。建國前,該村文化教育落後,僅以6間祠堂為校舍,大多數兒童不能入學,青壯年文盲占青壯年總數的60%。
新中國成立後,辦學條件不斷改善。1972年,投資3萬餘元建起“東障國小”,占地2畝,共有教室、辦公室26間,可容納學生250餘人,告別了土台子、黑屋子時代。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到2002年,全村共有50餘人考入大、中專院校。1963年,村投資2000元辦起第一個農村合作醫療室,藍俊世任“赤腳醫生”(主治中醫師,自學大專結業,發表醫藥學術論文20餘篇,曾榮獲“中華醫學奉獻金杯獎”),使村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誤診”。全村有醫療室2個,醫務人員3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