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阿舊城遺址

東阿舊城遺址

東阿舊城遺址在東阿縣魚山東北方向,緊鄰黃河大堤處,現為一個名叫舊城的村莊。舊城,普通的名字有著與眾不同的來歷。歷史上的舊城名叫新橋鎮,《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記載:“新橋鎮:北宋屬東阿縣,即今山東東阿縣南舊城。”由此可知,舊城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舊城遺址
  • 地理位置:東阿縣魚山東北方向
  • 古名:新橋鎮
新橋鎮,薦誠禪院,薦誠禪院記,東平府東阿縣薦誠院慈氏菩薩記,遺蹟,舊城村,影響力,

新橋鎮

金天會十一年(南宋紹興二年,1133),因山洪沖毀東阿縣城利仁鎮(今東平縣大吉城),縣令耿居正又將縣城遷到大清河北新橋鎮(今東阿縣魚山鎮舊城),當時新橋鎮地處交通要道,貿易繁榮,佛事興盛,所謂通都大邑也!該鎮建有“薦誠禪院”,宋代文學家蘇東坡為之作記。新橋鎮歷金、元、明初三個時期,為治242年。因黃河水患而城池陷落。
《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記載:“新橋鎮:北宋屬東阿縣,即今山東東阿縣南舊城。”由此可知,舊城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舊城則因為黃河的幾次奪溜,河水的淘涮,城池陷落,被湮末於今黃河的河道下。

薦誠禪院

作為曾經的文化政治中心的東阿縣城,舊城繁華景象,我們還可以在現存的兩篇描述薦城禪院記中找到蹤跡。

薦誠禪院記

新橋鎮原有薦誠禪院一座,北宋熙寧十二年(公元1079年)開始修建。應言和尚首倡鑿開清冷口(東阿仁集)導積水北入古廢河,為東平一帶解除了洪害。因為治水有方,得到當朝的賞識。應言和尚早就相中了這快風水寶地,著手在此建寺。在治水後的第二年(1076年)他見到了蘇東坡,談到禪院的興建情況。時隔六年,寺院落成。應言和尚請蘇東坡為之作記。蘇軾欣然應諾,作《薦誠禪院記》。其中記載了:造鐵浮屠十有三級,高一百二十丈。又於錢塘江造了五百羅漢像,於熙寧十八年,載歸新橋鎮薦誠禪院。各地香客遊人前來敬拜,一時間香火甚盛。

東平府東阿縣薦誠院慈氏菩薩記

隨著朝代更替,當金天會年間縣城遷來,這裡商業發達,更加繁盛。
當時的縣城周圍有群山環抱,北依香山艾山,西有曲山雨山苫山關山諸山作屏障,穿東平湖而來的古濟水沿著東側山腳下向北流淌,東南更是峰巒疊翠連綿起伏,風景十分的秀美。而城東側的松柏掩映中的紅牆碧瓦的山門,有的一百二十丈的十三級鐵塔柱天入雲,隱約的鐘聲,伴著五百和尚虔誠的佛號聲聲,更給這塊土地增添了許多寧靜。
金皇統八年(公元1148年),信士捐錢二百萬,修造菩薩像一尊。沂州防禦使邵世街作《東平府東阿縣薦誠院慈氏菩薩記》,記載。記中就高度概括了縣城的風貌:“南北孔道,水路要津;輪蹄雜沓;人聚五音,貨聚百郡,所謂通都大邑也!”
邵氏在《菩薩記》中言稱其菩薩造像“巍巍堂堂,慈容相好,花冠葳蕤,瓔珞……蓮座高廣,幡幢輝映,莊嚴具足。”來此觀賞慶賀者“四眾雲集,如水湊川,如風入河,奔前迭後,惟恐不及;扶老攜幼,酌水捧花,隨意稽敬。”

遺蹟

薦誠禪院因寺中有鐵塔又被稱做鐵塔寺。在舊城淪陷之時,鐵塔寺也因洪水淹沒,整個寺院建築淤埋於地下。如今與新舊城正對黃河東沿的鐵楊村,薦誠禪院故址尚存,宋蘇軾撰寫的《薦誠禪院浮屠記》石碑和小楷鐫刻的《多心經》條石還在。這些遺物都在述說這東阿老縣城昨日的輝煌。

舊城村

今天的舊城是在大清河西岸邊重建。明清時期,大清河是南北的水運航道,清代為運鹽河,河面寬十餘長(50米左右)。這裡仍是遠近聞名的水運碼頭,商品貨物集散地。以食鹽和日用品為主。
1855黃河奪大清河入海,這裡因黃河沖涮,河面變寬,河床升高。建國後因防汛需要,大堤內的人家陸續搬到金堤和大堤外居住形成今天新舊城。

影響力

時至今日,她昔日的輝煌,仍是久居於此的人們熱議的話題。作為曾經的文化政治中心的東阿縣城,舊城繁華景象,遺物都在述說這東阿老縣城昨日的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