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民歌

東鄉民歌

東鄉民歌,流行於廣東省中山市火炬開發區的民間音樂,中山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東鄉民歌根植於深厚的嶺南文化土壤,有廣泛的民間基礎,並經一代代民間藝人創作、傳唱而流傳,東鄉民歌用地道的石岐話或東鄉話傳唱,有敘事歌、嘆情歌、風俗歌、送別歌、陪嫁歌、哭喪歌等多種類型。東鄉一群民間老藝人更是為東鄉民歌做了大量記錄、整理和錄音工作,對東鄉民歌的傳承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2008年11月18日,東鄉民歌被列入中山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編號Ⅰ-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鄉民歌
  • 批准時間:2008年11月18日
  • 非遺級別:市級
  • 非遺類型:民間音樂
  • 申報地區:中山市火炬開發區
  • 非遺編號:Ⅰ-4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民歌類別,民歌音調,伴奏樂器,代表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重要活動,榮譽表彰,

歷史淵源

東鄉,即中山火炬開發區所在地,歷史上,村民大多以種植和捕魚為生。在中山城區東面東鄉(今火炬區)一帶的濠頭、陂頭、白廟、元山、起灣、土巷、鰲溪、大嶺、陵崗、張家邊等鄉村,流行著一種古老的民歌——東鄉民歌。
東鄉民歌
東鄉民歌
20世紀50年代,譚申去到東鄉鄰近的民眾鎮供銷社工作期間,每當下班後就唱東鄉民歌,民眾圍在村前的大榕樹下,聽譚申演唱清末民初十分流行的《傻佬嘆五更》《拆蔗寮》等。

基本特徵

民歌類別

東鄉民歌是中山火炬開發區的村民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實踐中創作出來的一種民間歌曲,常見於村民在田間勞作或海上捕魚、男女傾訴感情、女子出嫁陪嫁、老人去世時哭喪和表現當地風土人情的即興演唱。東鄉民歌用地道的石岐話或者東鄉話傳唱,有敘事歌、嘆情歌、風俗歌、送別歌、陪嫁歌、哭喪歌等多種類型在不同的場合和環境東鄉村民都用自己的民歌表達心中的情感。

民歌音調

東鄉民歌是屬於小調式的歌曲,旋律線由高向低走向,曲式以“徵”調為主,以“5"為骨幹音,以中音“2”和低音“3”為附屬音,屬於小2度音程關係,曲式比較憂怨,是中山火炬開發區百姓發自內心的哼唱。它有著音韻和諧、詞語豐富的特點,具有濃厚的嶺南文化色彩。

伴奏樂器

東鄉民歌一般是清唱,也可以用古箏、二胡、笛子等民族樂器伴奏。
1.古箏:經記譜後的東鄉民歌,有條件時,由村中懂民樂的師傅在村頭榕樹下等場合演奏古箏,加深東鄉民歌的藝術感染力。
2.二胡:在演唱悲切的東鄉民謠時,有條件的話,一般用傳統民族樂器中的二胡伴奏,達到渲染情緒的效用。
3.笛子:分大、中 、小,即高、中、低音三種,可以單獨伴奏,也可以與其他樂器一起伴奏。

代表作品

東鄉民歌的代表作品,其中敘事歌有《拆蔗索》《水仙花》《傻佬嘆五更》等;嘆情歌有《望夫歸》《三爺盡孝》等;風俗歌有《一個花碗打開十三邊》《插秧歌》等;陪嫁歌有《送嫁歌》《啼夫歌》等;送別歌有《送軍歌》等。哭喪歌有《百歲燈》《女兒哭》《買水歌》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1.東鄉民歌具有珍貴的民間音樂藝術價值
東鄉民歌是東鄉一帶的百姓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根據當時的社會環境,時代背景和本地風土人情、風物風景,以及生活感受等創作的民歌,是中山火炬開發區百姓對社會和自然現象,以及個人喜怒哀樂的一種傾訴載體。小調式的曲調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2.具有較為突出的民俗學價值
東鄉民歌誕生於珠江三角洲下游的沖積平原地區,先民從中原地區遷徙而來,將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兼收並蓄,形成了本地特有的民俗文化。東鄉民歌中,很多是將本地特有的風物風景、風土人情等內容編人民歌中,通過民歌傳遞出強烈的地域特色。研究東鄉民歌,可以加深對本土民俗文化產生的歷史根源,以及社會發展形態的認識。
3.具有較高的傳承價值
東鄉民歌由先民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實踐中創作而誕生,凝聚著中山火炬開發區百姓的集體智慧。通過口傳心授,東鄉民歌得以一代一代地相傳至今,一些歷史悠久的民歌得以記錄整理,並得以繼續傳唱,具備了較高的傳承價值。
4.其有凝聚海內外鄉親愛國愛鄉熱情的紐帶作用
因為東鄉所轄的大部分地區均地處珠江出海口,面向伶仃洋,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很多東鄉人為生活所迫漂洋過海到外國謀生。因此,東鄉成為中國重要的僑鄉之一。旅居海外的東鄉鄉親,將東鄉一帶流行的民歌也帶到國外。旅居海外的鄉親回鄉探親時,也紛紛將東鄉民歌手抄本帶到海外傳唱。東鄉民歌對凝聚廣大海內外鄉親愛國愛鄉的熱情起到了紐帶作用。

傳承狀況

隨著老一代民間藝人日漸年事已高或逐漸離世,年輕一代缺乏繼承的熱情,東鄉民歌目前已經處於瀕危狀態。

傳承人物

高耀晃,男,漢族,1949年10月出生。中山市火炬區白廟村人。2009年10月被確定為市級非遺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阮允文,男,1964年生,2021年12月22日被確定為市級非遺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傳承譜系
代別
姓名
性別
出生年份
文化程度
傳承方式
學藝時間
居住地
不詳
譚申
1905年
初小
師承
1923年
已故
不詳
陳三妹
1934年
國小
師承
1942年
火炬區
不詳
黃沛成
1937年
國小
師承
1948年
火炬區
不詳
李玉燕
1949年
國中
師承
1958年
火炬區
不詳
高耀晃
1950年
高中
師承
1959年
火炬區

保護措施

2014年11月,開發區第四、第五國小被確定為東鄉民歌傳承基地。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7年9月21日,在“2017中山民歌傳承基地交流展演活動”上,東鄉民歌參加展演。
2021年10月12日,由中山市非遺保護中心舉辦的“2018中山民歌傳承基地交流展演活動”在中山市文化館舉行,東鄉民歌參加展演。
2022年6月11日上午,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東主會場(中山)火炬開發區分會場非遺宣傳展示系列活動啟動儀式暨“鄉村振興 非遺同行”民間藝術鄉村大巡遊在大環小區舉行,東鄉民歌參加展演。
2022年8月20日晚上,“美麗中山”文旅競芬芳·非遺之韻——“紀念香山建縣870周年”中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示活動,東鄉民歌參加展演。

榮譽表彰

2008年,參加市文廣新局舉辦的中山市第二屆鎮區文藝大巡禮,獲一金二銀;
2009年,參加市文廣新局舉辦的中山市鹹水歌演唱大賽,獲的兩個銀獎及組織獎;
2010年,參加珠海市文體局、中山市文廣新局、江門市文廣新局主辦的珠中江民歌民謠大賽上,獲得一金一銀一銅;
2011年,參加市文廣新局舉辦的中山市民歌民謠演唱大賽獲成年組金獎、少年組金獎,及組織獎等6個獎項;
2012年,參加中國民協、省文明辦、省文聯、省民協聯合舉辦的廣東省水上民歌大賽獲2銅;
2013年,參加市文廣新局舉辦的中山市青少年民歌民謠創作比賽榮獲少年組三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