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村情簡介,農業產業,交通情況,風土人情,
村情簡介
,外出務工1500餘人,勞動力主要輸出方向上海、蘇南、臨沂、格爾木,現在東賢村在官湖鎮的所有村莊中經濟比較靠後的,多年來沒有形成規模的產業,從上個世紀80年代的桑蠶、西紅柿、大棚、藥材、牛蒡,到現在的銀杏種植,一直是看著周邊的種植方向,晚人一步。本村現有板材工廠兩個,吸納勞動力10人,商店2個,門診1家,水泥路兩條,路燈無,水電到戶,有線電視及網路普及率極低。
農業產業
天賦地造的自然環境。東賢村屬溫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3.8℃,年均降雨量933.6毫米,無霜期210天左右。本村農田為大沂河沖積平原,沃野坦途,田疇豐潤,土壤中含沙量大,酸鹼度適中,適於多種果樹、樹木、花卉和農作物的生長。村東1000米就是流淌了兩千年的大沂河,至今仍保持其原始的風貌,是蘇北魯南唯一沒有受污染的河流,河水清澈,魚蝦肥美。
本村銀杏產業巨大。本村銀杏面積4000餘畝,其中采葉圃1000畝,掛果樹8000餘株,銀杏苗木蓄積量70萬株,銀杏綜合開發已形成綠化、種植、茶、酮、果、保健品、工藝品系列幾十種產品,遠銷海內外。
交通情況
本村交通不是很便利,村中間主道向南通白埠到授賢的砂石路,向東可以到丁港路(丁樓到港上),村東大路向南沒有打通,邳州的鄉村公交在本村沒有設立站台,最近的公交站台距本村1公里,位於授賢村。
風土人情
本村2000餘人,400餘戶,主要姓氏有馮、陳、馬、丁等,馮氏祖墳位於本村東1公里處,《始祖思孝公與江蘇江蘇省江蘇省邳州市授賢古鎮》:《江蘇省邳州志》記載,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江蘇省邳州為江蘇省邳州直隸州,置授賢鄉(今江蘇省邳州市官湖鎮白龍埠街道授賢村),轄東西三十里,南北130里。是古江蘇省邳州所轄鄉中最大的一個鄉(艾山西為偃武鄉,沂河東為招賢鄉)。
江蘇省邳州授賢馮氏始祖思孝公,字彥忠,明朝洪武二年被任命澎江清吏司主事(六品)奉旨在授賢設立澎江清吏司,管理沂、泗水、萊水、泇水、艾水等地方水利,管理沂河漕運、稅收等事宜。其長兄思忠戍邊被派往遼東廣寧衛左所任指揮副僉使。也許是當時明朝政府瓦解元朝遺留下的一些地方政治勢力採用的一種手段。授賢古集隨制所興起,興盛時期有“十里長街之稱”(南頭至江蘇邳州市陳樓鎮鄉吳廟村,街北至石南大興莊),青石板鋪街,商賈雲集,街道兩旁,店鋪林立,貿易活躍,市場繁榮。沂河通航,授賢設有碼頭,停泊船甚多,成為南北貨物的一個集散中心。一直到1957年授賢鄉才撤掉成為一個行政村。青石板大街在文革前期還保存比較好。據授賢村的族人講,現在靠近沂河岸邊的那條街道,還是按當時的走向而保留著。思孝公配李氏、張氏夫人,生四子:福建,洪武甲子舉人;次子汶,字開印,庠生;三子馮嵐字雲林,又字青峰,官大理雲林;四子河字開天,隨母姓承張氏居艾山前。始祖去世後,葬授賢村西,墓占地半畝之多,高約數丈,明清至今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墳子。授賢因而得名大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