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門國小

東華門國小

東華門國小坐落在太原市杏花嶺區,由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國小發展到今天能成為占地12630平方米,學生1600多人的一所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享有盛譽的實驗學校,與其獨特的辦學特色密不可分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華門國小
  • 所屬地區:太原市杏花嶺區
  • 類別:公辦國小
  • 占地面積:12630平方米
學校介紹,辦學特色,

學校介紹

東華門國小的辦學特色 侯懷銀 “特色”一詞在詞典中的釋義為:“事物所表現的獨特的色彩、風格等。”1982年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之後,“特色”這一概念逐漸得到了人們的廣泛使用。學校辦學特色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靈魂和基石,是決定學校辦學的品位、層次和成色,是學校的優勢所在。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在基礎教育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中明確提出中國小校要“辦出自己的特色”。學校的辦學特色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追求特色幾乎成為所有學校辦學的理想和目標。 東華門國小,這所建立於新中國成立之初,座東華門國小正是在歷任校長的領導下,著眼於社會需求,著重於挖掘本校的潛力與特長,長期以來十分重視創建學校特色,實施特色戰略,力爭將學校辦得與眾不同,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東華門特色,為國小教育的改革樹立了榜樣。

辦學特色

所謂辦學特色,是學校據時代精神和學校自身的實際和傳統,在正確辦學思想和科學、先進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經過全校師生長期不懈的努力探索、實踐和創新,逐步形成的對學校發展起主導作用,並已落實在學校的實踐中的穩定、優質、獨特的辦學風貌和教育風格。學校辦學特色主要表現在學校辦學理念、學校教育的行為方式和學校辦學的環境與條件等方面。東華門國小深入貫徹“校長”負責制,由一把手牽頭,以黨支部為核心,實施“煉綱工程”,煉出了一屆一屆的“鋼班子”,確保領導集體的團結性、協調性、一致性、合作性。校長全面抓好學校的特色化工作,其他領導分工負責,重點抓好若干側面工作。做到統一領導,分工負責;統籌安排,科學規劃;組織實施,跟蹤管理,分類指導,評估總結,嚴格控制,有效管理,及時解決工作過程中的問題,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保證學校的一切工作都能和諧並有特色地向前發展。經過幾任領導的共同努力,瞄準“人無我有,有且甚優,人有我優,優且甚強,人有我特”的目標,東華門國小形成了以下三個方面的辦學特色:
與時俱進的辦學理念
學校辦學理念是以校長為代表的學校管理者的教育思想、觀念在辦學過程中的集中體現。辦學理念對於學校教育活動和教育形式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它體現並決定著學校辦學特色的主旋律,決定著學校發展的方向,是學校辦學特色的靈魂。東華門國小歷任校長十分重視確立正確的辦學理念,以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指導,從滿足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需要這個正確的教育價值取向出發,深入貫徹落實黨和政府有關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精神,樹立與21世紀人才培養規格相一致的、新型的終身教育學習觀、教育可持續發展觀、經濟觀、創新觀、人權觀和合作性學習、研究性學習觀念等全新的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和教學觀,以培養21世紀需要的合格小學生為目標,以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為根本任務,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塑形象、以管理促發展,突出實驗性、示範性和先進性,堅持“科研興校、科研促教”,倡導教育創新和創新教育,確立“三本”教育理念,同心打造品牌學校,合力開創教育集團,不斷推動學校整體辦學水平的特色化發展,爭創全國名校。
(一)堅持“科研興校、科研促教”
“科研興校、科研促教”是東華門國小十五年的改革探索出的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東華門國小多年來堅持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的發展戰略,以科研促發展,靠科研上層次。
作為太原市最早進行整體改革實驗的學校,東華門國小從1988年改革至今,已經走過了十六個春夏秋冬,扎紮實實的進行了三輪改革實驗研究。
1988—1994年,在教育科研還沒有成為中國小教改大氣候的年代裡,學校初闖教育實驗“盲區”,立足素質教育理念,開展了以“愉快 ·合作 ·成功”為模式的學校教育整體改革,堅持在整體最佳化學校教育各要素的基礎上,努力探索課堂教學積極化,總結出了課堂教學積極化的四要素:“愉快教學”“情境教學”“激勵教學”“活動教學”,這是東華門國小的課堂教學擺脫傳統填鴨式教學的起步階段,雖然他們的路走得艱難而曲折,但正是這個階段的實驗探索,悄然地改變了教師眼中的課堂,“讓學生積極愉快地學習”成為學校走進課堂教學改革寶庫的第一把鑰匙。
1994—1999年,在不少學校面對科研依然望而生畏時,本著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素質教育理念,東華門國小又以“促進主動發展,深化素質教育”為主題展開了新一輪的實驗探索和研究,建構了主動發展的課堂教學模式,提出了“愉快—合作—成功”的教育新思路。他們圍繞學生的主動發展確定了“課堂教學積極化”“課外活動多彩化”“品德教育系列化”“學校管理科學化”四個子課題,全方位地展開了以課堂教學改革為龍頭的學校教育各要素的統整,探索出了四個“主動發展”的課堂教學模式——情境教學、合作教學、發現教學和分層教學模式,這幾種教學模式的探討雖然是初步的,但它促使教師開始關注和思考在課堂教學情境中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和探索的重要性,並努力通過多方向、多層次的合作開啟學生主動發展的大門。
從新千年開始的,東華門國小又開展了對話教學研究。他們承擔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學術交流中心教育實驗專業委員會“優質教育”研究課題中“課堂教學最佳化研究”子課題的研究。從2000年10月開始,東華門國小開展了預期三年的研究。他們確定了“最佳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人才”的專題,本著“整體著眼,局部著手”的原則,圍繞著“情境情感——探究交流——聯繫運用”十二個字,對課堂教學過程展開了廣泛而大膽的實踐與探索研究。從理性的思考到感性的體驗,從理論研究到實踐反思,從“對話教學”的含義、特徵與原則到“對話教學”的實施與評價,初步形成了“對話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架構,全校形成了了解對話教學、研究對話教學、反思對話教學的氛圍。東華門國小正在構建實施對話教育的研究思路,力圖將“對話”作為實施新課程的助動器。
作為一個普通的區屬國小,經過為期十六年的艱苦探索和艱難跋涉,東華門國小形成了教育研究人員、教育行政領導、教師相結合的研究隊伍和科學研究共同體。無論外界情景如何變換,這個堅實的團體始終穩固地站在校本研究第一線,“咬定青山不放鬆”。東華門國小的發展體現了教師、專家、研究人員、行政領導構成的研究共同體堅實的探索足跡。十六年的改革,教育科研已成為東華門國小每一位教師的工作方式和習慣,成為東華門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科研興校,科研促教早已成為東華門國小發展的主導力量。
東華門國小下一步的目標是:人人懂科研,人人有課題。做到科研工作常規化、常規工作科研化,切實把科研工作貫徹於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謀求更高效、更科學、更理想的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素質教育的方法與途徑。構建更加完善、規範、和諧,符合人文思想的素質教育平台。以科研為先導,構建師資隊伍建設為核心內容的教師教育創新體系和校本管理體系。
(二)倡導教育創新和創新教育
創新是東華門國小的不竭動力和源泉。正如改革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學校的發展也沒有固定的格式,不斷創新才是永葆活力的根本。“創新”始終是東華門優質教學“三部曲”的主題。江澤民同志曾在第三次全教會報告中指出:“學校是知識的創新、傳播和套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重要搖籃”。這已成為東華門國小上至校長,下至教師內化於心的指導思想。他們不僅提出了以培養創新人格、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為目標的創新教育理念,更是將創新的生命力煥發在校園內外,煥發在課堂、家庭和社會,煥發在十多年改革的點點滴滴中。
(三)確立“三本”教育理念 在以科研為先導,創新為核心的改革中,東華門國小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三本”教育理念。
1、“校本”——以學校為出發點,建造學校整體發展的先進的學校核心文化
每一所學校都是獨特的,沒有完全照搬的理論和經驗。只有立足本校,促進學校的自我覺醒,自我努力和自我提升,才能實現學校的發展;只有建立一種為全校師生所共同感知,認同並追求的文化傳統,才能形成學校自己的辦學特色。東華門的改革者們深深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立足學校,發展學校,十五年的改革,從來沒有離開學校獨特的文化,沒有離開自己的教師和學生。東華門國小積極挖掘學校的資源,開展以校為本的全方位建設。從校本課程的開發,到校園環境的建設;從教師隊伍的培養,到學生實踐活動的開展,無不體現著東華門自己的特色。當然,以校為本,並非閉門造車,東華門國小的改革,不僅限於學校的力量,而是多次聘請校外專家蒞臨指導,參與學校的科研改革,為改革注入了新鮮的活力。
2、“知本”——重視教師作用,塑造教師專業發展的優秀群體
教師是教育教學改革的生力軍,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深刻關係著學校的發展,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是改革的關鍵所在。而“國小教師搞科研”則是東華門知本理念的一大特色。科研並不專屬於某一群體,在學校中,教師對學校、學生最為了解,擁有真正的發言權。讓教師自己搞科研,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前進,在把握規律的同時,提高自身的素質。東華門國小非常重視學校的科研活動,在長期努力下,學校已形成了一批老中青相結合的科研生力軍。同時,通過學校的校本培訓方案,極大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東華門國小真正成為了教師發展學校,賦予了教師主動權,使教師群體成為學校教學改革的策劃者、實施者的同時,為自身的發展構建了綠色的平台。立足校本,打造精良師資,這已成為東華門國小的特色。
3、“人本”——強調學生主題,構造學生人性、靈性、個性發展的教育氛圍
東華門國小明確提出育人為本,創設和諧、愉悅的人文環境。和諧育人,為兒童編織幸福童年。賞識每一個孩子,讓他們都體驗成功,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教師胸前值得誇耀的一枚獎章。
“育人為本”是東華門國小三次改革始終如一的指導思想。而“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的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是東華門國小的宗旨,被醒目地寫在學校的牆壁上。無論課程的改革,還是教學模式的積極探尋,培養適合時代發展,“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世紀人才始終是學校的核心目標。東華門國小作為基礎教育的實驗校,深刻把握基礎教育的重要作用,不僅重視學生文化素質的發展,還密切關注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注重形成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終身學習的願望、興趣和能力、獨立面對世界的品質以及與他人、自我、自然建立和諧的關係等良好個性品質的養成。不僅關注學生在學校的生活,還重視親職教育、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學校更加強調學生的個性化、多樣化發展,更加關注學生的內心體驗和感悟。
(四)同心打造品牌學校,合力開創教育集團
“學校創品牌,教育集團化”這樣大膽的思維在基礎教育中並不多見,然而,東華門國小現任校長賀慧琴銳意前瞻,把握國小教育發展脈搏,提出了這種富含時代精神的教育構想,並大膽實踐,立足學校校情,以“我是誰”“我要做什麼”“我要怎樣做”的理念,明確了學校的定位和改革方向。不僅悟道,還重在力行。注重學校行為系統的鍛鍊,從教育的政策與法律法規,到學校的具體章程;從組織機構的設定,到人員崗位的規範;從學校的巨觀發展,到校園文化的建設,都進行了科學合理的改革,使學校的品牌意識滲透其中,也使學校的品牌形象逐漸樹立。全校教師在賀校長的帶領下,以身作則,投身實踐,緊緊圍繞著“辦精品學校,樹金牌教師,育卓越人才”的目標,同心打造出了今天的東華門——21世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優質教育研究項目實驗學校、全國中國小整體改革實驗基地校、山西省現代技術實驗校、中華古詩詞經典誦讀工程全國優秀學校、山西省文明學校等。東華門的品牌正在逐漸多了起來,然而,改革者的腳步永不停歇,東華門要將其形象樹立在一個龐大的教育集團上。2002年,在杏花嶺區委、區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在教育局領導的指導下,東華門國小成功實施了優質教育拓展計畫,將原建北國小,通過80萬元的投資改造,建設成為“東華門實驗國小”,成為杏花嶺區第一所體制改革試驗學校。改革的過程是艱辛的,改革者們也曾面對漠視和誤解,然而他們堅定地相信:在時代日益發展的今天,教育要緊跟時代,敢於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學校要敢於樹立超前的先進的辦學目標,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現代化。
敢為天下先的教育改革舉措
在學校教育中占主導地位的教育行為方式,是學校辦學理念的外顯形式。它包括學校教育目標的確定、教育途徑的選擇、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運用,以及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學校規章制度的制定等。東華門國小多年來進行了積極而富有成效的改革,這些改革舉措被師生接受和認同,並轉化為師生自覺的教育行為,成為學校的優良傳統和寶貴財富,“固化”在學校的常規管理工作中。
(一)課程改革
課程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直接影響和決定著學生的素質結構,是實施培養目標的施工藍圖,也是形成學校特色的主要渠道之一。《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提出,“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這標誌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開始打破統一化的局面,逐步擴大學校在課程設定上的自主權,這無疑為學校的特色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如何圍繞學校的特色主題,最佳化學科課程,落實綜合課程,開發校本課程,將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最佳化整合,更好地促進個性化人才的培養,是擺在每個學校面前的新課題。
東華門國小立足於自己的校情,改變了傳統的課程觀念。本著為學生髮展的原則,他們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將學校課程分為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環境課程。在保證學科課程的質量之外,學校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和師資力量,設定了藝術類、手工類、科技類、體育類等四大類二十四門活動課程,將其固定在課程表內,並配置教師,購置材料,做到了課程時空、課程媒體、施教人員及課程目標的四落實。根據不同年齡、不同年級學生特點,大膽調整課時數,給學生創造豐富的機會和廣闊的空間了解社會,認識自我,培養興趣,發展特長。同時學校還非常重視環境課程的建設,充分發揮環境作為隱性課程的潛在性特點,一草一木的設計都滲透著“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功效。三種課程有機結合、相互溝通、相輔相成、形成了東華門獨特的課程思維。
(二)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
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是打造教育品牌的核心驅動力,是教育質量的保證。這種創新首先是教學觀念創新。東華門提出教學觀念在以下五方面更新和突破,即變學科本位觀為整合教學觀;變師生授受關係為交往互動關係;變知識和技能的課程目標框架為“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整合的目標框架;變課堂運行的封閉和預設為開放和生成;變被動、個體、接受的單一學習方式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將新理念轉化為課堂教學行為的過程中,演變為個體的個性化理念。
在實施教學觀念創新的基礎上,東華門國小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核心,積極進行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在十多年改革探索中,東華門國小已逐漸形成了多種積極的教學模式。如情境教學、合作教學、發現教學、分層教學以及現在正在推行的對話教學模式,積極開展“新標準、新思維、新課型對話教學研討課”活動。
對話教學集中體現了東華門國小對課堂教學模式的獨特探索。學校著眼於教師和學生生命和生活的共同成長,積極建構對話教學模式,通過言語和傾聽進行雙向溝通,使知識在對話合作中生成,讓“對話”趕走呆板的課堂,“對話”教學的新方式讓全體師生首次嘗試了素質教育所提倡的愉快、合作、成功的感受。
在對話教學的開展中,學校提出了“有話敢說、有話可說、有話能說、有話會說”要求和目標,使對話教學有了可操作化的方案和評價標準。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平等對話、共同發展與新課標精神不謀而合。課堂上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人人參與教學活動的空間。教師能從生活中提取學生感興趣的素材。課堂中看到了“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
東華門國小“對話教學”的新方式給傳統呆板的教學方式注入了新鮮活力,但同時它的實施操作也是一項具體繁重的教研任務。經過多年實踐,目前全校1年級到6年級已開始對話教學方式,其中以語文、數學、自然科學、音樂為主。此次教學方式的改革,對全校老師是一次極大的考驗,目前全校30%-40%的教師已能完全承擔對話教學任務,同時由於學校從1988年起就嘗試各種教學改革,因此在這個學校,老教師觀念不老,新教師積極活躍,具體到對話教學,學校專門配備了“三網”、“六室”,開通校園網站,鼓勵教師通過網路資源充實教材,加大對教師的培訓,通過課堂比演、電教示範、外出學習、重點激勵等手段提高老師的素質,讓對話成為教師基本的教學理念。東華門國小在15年的教學改革實踐中最終孕育出這種“對話教學”方式,應該說它不是模式,不是萬能,更多的是一種理念。
(三)德法兼治,堅持德育為首,創設和諧的育人氛圍
東華門國小多年來德法兼治,依法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在學校範圍內普及法律知識,使全體師生學法、知法、守法、用法。認真落實“減負”、“制止亂收費”的有關規定,依法維護學校、師生的合法權益,以德治校、創設和諧的育人氛圍,這是東華門國小的辦學傳統。東華門國小十分注重探索和積累小學生德育工作的新途徑、新辦法,注重發揮共青團、少先隊、班主任的作用,有計畫、有目的地開展系列德育活動,把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培養細化、量化,深入到日常管理中,小中見大,常抓常新,切實提高國小德育工作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德育形式靈活多樣,主要有:第一、國旗下講話教育系列,把每周一次的升旗儀式作為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徑,逐漸形成了學校的特色。短短數十分,學生便能感受到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第二,學校還開展了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系列活動,開展了“禮儀活動月”活動,使全校師生形成了“學禮儀、知禮儀、講禮儀、行禮儀”的良好風尚。在一些重大的節日裡,如清明節、五一、六一、教師節、國慶等,學校都舉行節日紀念活動,將德育活動推向了高潮;第三、東華門國小一直利用駐地單位的優勢,和山西省軍區開展的“共建共育”的活動,建立“少年軍校”,對學生進行國防教育訓練。學校的德育工作主要以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為目標,因此建立了自律互動的教育模式,使學生在積極設計的班級活動和綜合實踐活動中學會自律、自強、自學、自理、自護。與此相輔的是,教師要為學生建立成長記錄,將學生的成長作為德育的切入點,這也是東華門國小的一大特色。
在東華門國小看來,教育不僅僅在學校中,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也不限於課堂內外,家庭與社會也是教育的主體。因此,學校開辦了家長學校,開展了“快樂假日大轉盤活動”,“特色家庭建設”,“家長學校日”等多姿多彩的教育活動,發揮了親職教育的重要功能。學校還創造各種機會,使學生參與廣泛的社會實踐,感受社會的教育力量。多樣化的方式使教育真正實現了立足學校,聯繫家庭,走向社會,發揮出了巨觀教育的強大優勢,規範了學生的日常行為,極大地改變了學生的形象,提高了學生的文明程度。
(四)全方位地進行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是學校的生命和活力所在,精神和力量所依。校長的辦學理念和學校的特色主題,都必須依靠一支與之相適應的教師隊伍去實施。只有把校長的辦學理念內化為每個教師的自覺行動,並持之以恆地努力實施,學校才能逐步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與培養是學校領導者達成的普遍共識。
一名好的校長除了要充當先進教育思想的實踐者和探索者外,還要圍繞學校的特色主題堅持不懈地組織教師進行團隊學習,啟發指導教師形成共同的教育價值觀,達成共同的行動目標,培養他們成為學校特色資源的開發者。早在八十年代,東華門國小就提出了“教師隊伍建設是學校永遠不變的工作重點”。在十多年的改革和探索中,東華門國小逐漸走出了一條有自己特色的教師隊伍建設新路。
1、提出了建設——培訓——套用一體化的教師隊伍發展模式
東華門國小十分重視培養一支思想覺悟高,積極進取、創新求實,觸角敏銳、手段多樣、教法靈活的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教師隊伍。教師隊伍發展始終走著“科研興師”的道路,堅持以校本培訓為主體,以教師進修學校為依託,以超前培訓,適時培訓、分層培訓相結合的教師教育途徑,不斷深化建設——培訓——套用一體化的發展模式,為教師開展了校本培訓課程,以通識培訓和學科培訓為主要內容,探索出了課題研究、診斷反思,案例培訓、研讀一體化的培訓模式,採取了演講、賽講、競賽等多種形式來提高教師的科研素質。教師在理論的學習中參與課題的研究,在課堂的教學中實踐研究的成果。在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時,還發展了教師的團隊合作精神。同時,學校還聘請校外專家進行決策指導、擬定培養方案,並承擔培訓任務,整體推進了教師隊伍的科研水平。在狠抓科研的同時,不忘加強教師的基本功訓練。對教師提出了五個百分之百的要求,其中,要求100%的教師教學基本功要達標,100%的教師要一專多能等。還要求教師必須做到五個一:定一份好計畫;備一份好教案;寫一筆規範字;上一堂最佳課;寫一篇好論文。教師必須要寫教學隨筆,作為對教學活動的反思和總結。在常抓不懈的努力下,教師的基本功得到了強化。為了培養優秀教師,學校還推出了名師工程,以樹立首席教師、明星教師,培養新秀教師為目標,建立了一整套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在最大限度上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
2、加強師德建設,強調師生互動
師德建設是教師隊伍建設的又一重要問題。為此,東華門國小狠抓師德建設。對教師提出了“三要”、“三不準”的要求,以增強教師為人師表的責任心。還對教師師德進行雙十考核,使師德建設制度化。學校倡導“愛生如子”的師德觀,要求教師要愛事業、愛學生、為人師表、率先垂範、精心育人。倡導對孩子的賞識教育,以讓每一個孩子都體驗都成功的快樂為目標。在細微之處,體現師愛,學校的《激勵性評語探究》一書,凝聚著學校教師對學生的無限關心和熱愛。融洽和諧的師生感情,不僅僅靠教師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師生的共同參與,互動共生,學校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落實了師生同讀書、師生同寫日記、師生同評比、師生同展覽等幾大活動,使良好的師德觀在師生的共同活動中得以樹立,並為學生所感知。
3、實施“名優工程”
東華門國小要求全體教師成為能夠在新的教育觀念下,成為掌握套用新課程標準和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進行創造性地教書育人的複合性教師。在這一目標基礎上,提出要通過“名優工程”的實施,不斷地推出“名優"教師,使100%的任課教師成為學生、社會、家長接受的學校名師;使50%的教師成為地區級以上名師,使30%的教師成為市級名師,同時要力爭推出3名以上的省級、國家級名師。最終實現校以師名,師以校名,生因師名,師因生名的良性發展。
(五)重視學校管理的創新
管理的改革是試驗的保證,為確保改革的順利開展,學校十分重視學校管理規章制度的建設。為了配合學校的改革實驗,東華門國小制定了一系列學校規章制度,如業務學習制度、獎懲制度、班主任工作制度、科研工作制度、校本培訓制度、體育衛生工作制度、計算機使用管理制度、實驗室制度、教學研究制度等,使學校的各項工作沿著科學化、規範化的方向發展,確保素質教育的有效實施。
東華門國小管理的創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目標管理機制
根據學年度的總體目標,制定月目標、周目標。並將分節落實 到各職能 部門,劃分出具體的責任目標。責任到人。由值周領導小組,分工負責,進行日檢周評月積累,為期末進行總結性評價積累材料。
2、教學過程的全程管理
通過抓好備課、上課、作業、輔導等,做好教學環節的管理和校本課程的開發工作。
備課管理。要注重實效,防止用單一的備課模式來要求所有教師。教案管理要注重激發教師的創造性,突出教師自身的優勢,應有利於教師設計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對教科書內容的調整,要以堅持新課標為前提,不得隨意撥高或降低教學要求。
上課管理。要規範教師的教學行為,引導教師為學生創設自立、合作、探究的機會。鼓勵學生創新,尊重學生的人格,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把我校的對話教學落到實處。作業管理。按照有關規定,嚴格控制作業量,避免機械的重複訓練,引導學生完成探究性、實踐性與操作性的作業。鼓勵教師根據教學目標,自己設計作業,注重多樣化,富於實效的作業檢查或批改方式。杜絕把作業作為懲罰學生的手段。
學習輔導管理。要體現因材施教原則,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予以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嚴格控制學生在校學習時間,不利用節假日和其他時間進行集體補課。
3、評價制度
建立激勵性評價體系,充分發揮評價的育人功能。多方法、多途徑、多角度地對教師和學生進行鼓勵性評價。在評價中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促進學生的發展。
在教師中,建立三級評優標準。評選校級名師、區、市級名師和市級以上名師。每年根據教育教學目標和教師教育目標,明確教師評價標準,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採取民眾評議與領導考核相結合的方法逐級評價。對校級名師不限名額,凡是能夠很好地勝任和完成素質教育任務,成效明顯的均可評為校級名師。謹慎有序地進行備課改革,鼓勵“一案多改”、“教後反思”。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不斷提高教師的評價制度。
按照合格小學生的人才規格,改革學生評價的方法與途徑,採用更科學化的、人性化的評價途徑和方法。通過教科研手段不斷加強評價機制的研究,從評價目標、評價方法、評價的功能等方面進行大膽實踐,充分發揮評價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構建適應21世紀合格小學生發展的新型評價體系。堅持並完善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等級評價,增加技能操作評價含量;重視學習過程和情意態度的質性評價,試點“成長記錄袋”評定,探索統整取代量化評定的評價方式。堅持課堂隨機評價,日常管理性評價,周評價、月評價和學期綜合評價相結合的多種評價形式。通過“代幣法”對學生進行常規評價,通過期末的總結性評價,評選合格小學生,優秀小學生和優秀國小標兵。
4、教科研管理制度
堅持教科研工作校長親自負責制,由校長親自擔任課題組組長。設一名副主任專門負責教科研工作的過程管理,資料收集與整理。加強對課題的形成性管理,制定階段性實驗計畫,注意跟蹤測量與分析和階段總結,積累數據和資料,建立課題檔案。積極參與上級科研部門的活動,並在活動中交流研究成果,取長補短,不斷提高科研工作質量。
追求一流的校園環境
校園環境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功效,理想的校園是“師生健康成長的樂園”。東華門國小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上,從布局到色彩,從形式到內容,重視人性化,靈性化,使人本的理念見諸於細微,不斷地開發、利用一切有利於學生髮展的教育因素和資源,實現教育現代化。他們創設了優雅、寬鬆、現代的育人環境,創建了標準化校園,注重學校的淨化,促進學校的美化。校園內的小花壇,盆栽花木,錯落有致,加上四周高大的白楊和飄逸的垂柳,多姿的龍爪槐和百米彩繪的南牆相輝映,形成了美麗的花園景觀。除了自然景觀的薰陶外,學校還注重人文環境的建設,在教學樓內分層裝設了櫥窗,有名人畫像、祖國河山、古代詩詞等獨具匠心的宣傳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深厚的人文氣息。在教學設施上,學校加大投資力度,增加教學設備,成為山西省最早實現純數字校園網的國小。2001年學校投資100萬元建成山西省中國小首家純數位化校園網。該網路採用美國Cisco交換機,可實現全校60個點同時點播相同或不同的文本、圖片、聲音、動畫等檔案,充分實現信息資源共享,解決了模擬設備無法解決的問題,實現了“三網六室一中心”的現代化辦學條件,學校網際網路的開通為學校辦學水平跨越式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真正使學校走向了世界,讓世界走進了學校。 東華門國小憑藉學校的特色,開闢出學校長遠發展的前景,為基礎教育的改革樹立了典範。培植學校特色,打造教育品牌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將永遠成為東華門國小無限的追求。把握時代脈搏,追求自我創新,東華門國小這顆新星將在教育的星空閃爍光芒,不斷走向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