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千角燈,屬於花燈的一種,是廣東省東莞市特有的特色傳統手工藝品。是宋代八角宮燈的形式,有一千個角,綴有一千盞燈,燈身為多個不同的立體三角形組成,集書畫、剪紙(刻紙)、刺繡等優秀民間手工藝於一體。千角燈的扎作無圖紙,也無樣本留傳,只由師傅口傳身授。因為它歷史悠久,體積巨大,工藝精湛,而被稱為千古一燈。2006年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千角燈
- 外文名:One thousand Angle lantern
- 興起時間:宋代
- 流行地區:東莞市,莞城區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類別:民間美術
- 申報地區:東莞市,莞城區
- 代表性傳承人:張樹祺
歷史淵源,發展歷程,傳承情況,社會價值,製作工藝,千角燈的結構,千角燈的燈盞,非遺信息,
千角燈是千盞燈的燈,在東莞方言裡,“角”和“個”同音,“燈”和“丁”同音。其意是取千角千燈人丁興旺,千花本同樹,千角本同根的諧意。千角燈做工非常考究,每10年扎作一次,每次製作需耗時10月之久,其紙紮工藝並無圖紙,也無樣本留傳,只由師傅口傳身授。整個燈分為燈頂、燈體、燈柱、燈帶、燈尾五大部分。寬3.5米,高4.5米,體積巨大,工藝精湛,堪稱千古一燈。以前只懸掛於東莞莞城趙氏宗祠內。建國後,千角燈於1953年在東莞縣物資交流會、1957年在廣州市文化公園、1963年在東莞縣展覽館、1965年在東莞可園展出,轟動一時。2005年,千角燈首次赴瀋陽展出,獲得中國民間工藝“山花獎”金獎以及“中華第一燈”的光榮稱號。
歷史淵源
在廣東,凡添了男丁的人家,都會在男丁誕生後的開春時節(一般是正月十五前後)舉行燈會。而東莞千角燈的製作僅是東莞趙氏家族所獨有。據有關史料和《趙氏族譜》記載,高宗皇帝之女、孝宗皇帝之姐、光宗皇帝之姑-趙玉女(1159-1245)因逃難定居東莞。她憑記憶中皇宮燈的樣式,指導莞城藝人扎作“千角燈”,並親手繡上“二十四孝圖”的燈帶24條,稱為“皇姑帶”(文革時已被毀)。在東莞方言中“千角燈”和“千個丁”語音相同,寓意“百子千孫”傳宗接代的意思。同時,用一千盞燈組合成一盞彩燈,獨特的創意也充分展示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是中華民族燈文化的瑰寶。
相傳千角燈原為東莞趙家所獨有,東莞趙氏為宋帝皇族,宋英宗生父濮王允讓之後。因此,只有東莞趙氏宗祠才有資格懸掛,作為本家族添男丁開燈儀式之用。千角燈所掛的24條燈帶是宋代皇族遺物,一向由皇裔趙家珍藏。
據《趙氏族譜》記載,千角燈是東莞趙氏家人製作的,每十年製作一盞新燈,制好後於正月懸掛於莞城趙氏宗祠內,供人瞻觀。十年後其燈破舊,再重新製作。所製作的燈,一定有一千個角,每個角點燃一盞燈。千角燈原用油燈盞,後用煤油燈,每次熄燈、加油都是專人負責。每年春節,人們觀看千角燈,祈求添丁,成了莞城一大風俗。
據《趙氏族譜》記載,千角燈是東莞趙氏家人製作的,每十年製作一盞新燈,制好後於正月懸掛於莞城趙氏宗祠內,供人瞻觀。十年後其燈破舊,再重新製作。所製作的燈,一定有一千個角,每個角點燃一盞燈。千角燈原用油燈盞,後用煤油燈,每次熄燈、加油都是專人負責。每年春節,人們觀看千角燈,祈求添丁,成了莞城一大風俗。
發展歷程
2004年初,東莞市莞城區人民政府為了重顯千角燈這一民間工藝瑰寶,邀請原莞城工藝廠87歲的張金培和84歲的尹全老藝人製作千角燈,兩位老藝人在耄耋之年,帶領著兩家人,經過八個多月的艱苦製作,終於製作出一盞寬3.5米,高4.5米的千角燈。24條燈帶,則由莞城畫家共同繪製,並於2004年9月14日在人民公園博物圖書館對外展出,2005年再製作另一盞千角燈赴瀋陽展出,獲得中國民間工藝“山花獎”金獎第一名和“中華第一燈”光榮稱號。
傳承情況
據《趙氏族譜》記載,千角燈是東莞趙氏家人製作的,每十年製作一盞新燈,其紙紮工藝並無圖紙,也無樣本留傳,只由師傅口傳身授,制好後於正月懸於莞城趙氏宗祠內,供人瞻觀。十年後其燈破舊,再重新製作。所製作的燈,一定有一千個角,每個角點燃一盞燈。原用油燈盞,後用煤油燈,1949年後改用電燈。每年春節,人們觀看千角燈,企求添丁,成了莞城風俗。1937年(民國丁丑年)東莞詩人楊鶴賓《東莞竹枝詞》載曰:“一燈千角慶元宵,趙氏天潢衍宋朝。但願燈花來報喜,三年抱兩飲燈燒。”
千角燈1953年在東莞縣物資交流會、1957年在廣州市文化公園、1963年在東莞縣展覽館、1965年在東莞可園展出,由莞城“新插華”紙紮鋪,(後由工藝廠)的工人師傅所制,展出時由趙氏家族借出“皇姑燈帶”,觀者如潮。可惜這24條宋朝皇室遺物,毀於文化大革命之中。
2004年初,東莞市莞城區人民政府為了重顯千角燈這一民間工藝瑰寶,邀請原莞城工藝廠87歲的張佛和84歲的尹全老藝人製作千角燈,兩位老藝人在耄耋之年,領著兩家人,經過八個多月的艱苦製作,終於製作出一個寬達3.5米,高達4.5米的千角燈。24條燈帶由莞城畫家共同繪製,當年9月14日在人民公園博物圖書館對外展出,不少香港同胞聞聲而來。2005年千角燈在瀋陽展出,獲得中國民間工藝“山花獎”金獎第一名和“中華第一燈”光榮稱號。
社會價值
千角燈的得名來源於東莞的當地方言,過去千角燈一直放在趙家祠堂中,只要趙家有人生了孩子,就會把燈拿出來點上。添人稱添丁,而添角與添個發音相同,其意義是取千角千燈人丁興旺,千花本同樹,千角本同根的諧意。它通過血緣紐帶把人們整合在一起,具體表現在天人合一這箇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上,實現時間與空間、內在與外在、人際與社會的和諧持續發展,達到天人和諧之境界。
製作工藝
千角燈的結構
千角燈附有燈帶24條,上繪有花卉及人物圖案。該燈為紙紮工藝,其要求是一定有一千個角,整個燈分為燈頂、燈柱、燈體、燈帶、燈盞五部分。燈頂部分主要是用鐵絲扎作八條立體彩龍的骨架和圓形的大寶頂。燈體部分則主要是有三角形和四方型的立體結構拼接而成。燈頂八大角上有八條立體呈騰飛狀態的彩龍,八角中每個角有三條燈帶垂下。燈帶從上往下分為八格,每一格雙面都繪有山水、花卉、人物等的圖畫。特別是千角燈的燈體結構,有200多個大小不等的浮凸立體等邊三角形、四邊形、長方形、梯形。
扎作千角燈的骨架是最關鍵的部分,主要採用鐵絲和竹蔑扎作成主體框架,並將已製作好的三角形和四方型的立方體以及燈座用棉絲按照一定結構和順序綁在上面,要求力學和結構非常精確,若處理不好,整盞燈的重量支撐不均勻,就會變形和不穩定,甚至裂開。紮好骨架裝好配件後,還要根據整體效果,修正各種配件的形狀,力求各種配件受力平均。■
千角燈的燈盞
以前的千角燈使用油燈,一隻千角燈有一千隻油燈,每次熄燈、給油燈加油都由專人負責,稍有不慎,整盞千角燈就可能被燒毀。而且油燈容量有限,每加一次油,只可點三個多小時。而新的千角燈改油燈為電燈,並由電工根據千角燈特點專門設計變壓小燈泡。但美中不足的是,一個碩大的燈體,搬運裝卸不便。為了使千角燈能夠赴瀋陽參展,讓其更大更美,更便於裝拆保存,東莞市及莞城區的領導,在挖掘東莞的千年歷史文化資源方面,嘗試民間藝術的商業化運作,為其搭建展示的平台,大膽地將傳統工藝的製作手法與高新科技相結合,在第一盞燈的基礎上進行全新改良,在第二盞燈的製作上注入現代燈飾的嶄新元素。燈光效果設計採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EL冷光源新型技術,緊貼畫面底部作為燈帶照明光源,用750W節能燈作為主光源,用LED燈模仿油燈的效果,採用自動控制和電子集成技術模仿火苗的效果,最後使燈光效果實現了與古代的油燈相仿,既顯得“古香古色,清疏淡雅”,又具有不發熱、功耗低、省電和安全環保的特點,效果逼真;線路設計巧妙構思,將所有線路全部暗藏在燈體內。
非遺信息
遺產級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批准文號:國發〔2006〕18號
批准日期:2006年5月20日
批准機關:國務院
批准序號:349
遺產編號:Ⅶ—50
遺產類別:民間美術
項目名稱:燈彩(東莞千角燈)
申報單位:廣東省東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