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聚館村,位於河北省黃驊市,與天津濱海新區轄區交界,距黃驊市區35公里,距天津市區直線距離53公里,距北京僅兩小時車程,明永樂二年建村(公元1404年),東聚館村是著名的“中國冬棗之鄉”。
聚館是中國“冬棗之源”,“貢棗之鄉”,2006年境內“聚館古貢棗園”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迄今唯一的植物類國寶。2008年被列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2015年東聚館村被評為“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2016年,聚館古貢棗園獲“美麗河北·最美歷史文化遺存”,2016年入選農業部“中國美麗休閒鄉村·歷史古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聚館村
- 外文名:East JvGuan Village
- 地理位置:河北黃驊市齊家務鄉
- 人口數量:667
- 耕地面積:2295畝
- 別稱:中國冬棗之鄉,貢棗之源
地理環境,歷史傳承,冬棗之鄉,貢棗歷史,盛譽華夏,鄉村旅遊和經濟建設,鄉村旅遊,經濟建設,
地理環境
東聚館村,位於河北省黃驊市,隸屬於齊家務鄉,與天津濱海新區轄區交界,距黃驊市區35公里,距天津市區直線距離53公里,長深高速和榮烏高速過境並設有出口,毗鄰港中公路,距渤海最近直線距離30公里,距黃驊港港口50公里,地理位置便利。
東聚館地理位置
東聚館村位於子牙新河以北,全村耕地面積2295畝,土質為渤海鹽化潮土,四季分明,夏季潮濕多雨,冬季乾燥寒冷,春季氣候乾燥多風塵,全年降水量的75%集中在夏季。地處北緯38°38’和東經117°24’,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氣候,年平均氣溫12℃,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全年平均日照2801小時,年太陽輻射量128224卡/平方厘米。土壤中有機脂0.94%,速效磷6.5ppm,速效鉀180ppm,全氮0.06%。
因特殊的鹽鹼沙土質,東聚館村特別適合冬棗生長,又因為在氣候條件上光熱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於冬棗糖分積累;土壤中含有豐富的氯、鉀離子增加脆度和硬度,形成聚館冬棗清甜酥脆,營養豐富的的獨特品質。
歷史傳承
古黃河曾在此靜靜流淌三百多年。大禹在此治水,疏浚九河。
公元874年,唐僖宗李儇巡遊此地,嘗棗大悅,將自己的年號“乾符”賜為縣名,管轄黃驊以北、天津南部地區。北宋巾幗英雄穆桂英,身懷六甲與遼國作戰,在此處一片紅草地上卸掉盔甲,生下楊文廣,後人為紀念她,便有了卸甲台和卸甲村的名字。
此處西去二里的麻姑村有座麻姑廟,當地民謠稱:“北海敬麻姑,南海拜媽祖,賜福眾百姓,成仙居此處。” 麻姑為古代仙女。民間相傳三月三日王母壽辰,舉辦幡桃盛會,麻姑用百種仙果釀酒,其中就有冬棗,獻給王母,謂之麻姑獻壽。漢武帝劉徹、唐僖宗李儇均曾到齊家務麻姑村麻姑廟拜麻姑神。
這是一片有歷史與傳承的土地,東聚館村毗鄰乾符古城,卸甲村和麻古村。子牙河北聚館村,歷史綿延日月新。
聚館村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存在,位於齊國的邊陲,當時各路諸候之間征戰不休,生靈塗炭。齊王為保家衛國,在此設立點將台,親自指揮大軍出征。不久將士們凱旋而歸,齊國大夫在此迎接,歡聚一堂,把酒慶祝,此地被稱為“聚館”。
明初,燕王朱棣為奪皇位,在河北、河南、山東一帶與政府軍展開了長達四年之久的拉鋸戰,史稱“靖難之役”,民間俗稱“燕王掃北”。飽經戰亂、災荒,企盼安居樂業的中原百姓,愚忠思想根深蒂固,自發幫助政府軍抵抗燕軍。燕王大怒,於是每攻一地,便屠其城,赤其地,百姓被屠戮殆盡。在這幕慘劇中,這裡發生了奇蹟,史說燕軍臨近之時,突降大霧,籠罩村莊,燕軍擦邊而過,村民幸免於難,遂將村名改為“起家霧”,後演稱“齊家務”。齊家務的保存,也使這一帶的歷史文化得以流傳,齊家務子牙新河以北聚館村在“靖難之役”中被毀。
公元1404年(明永樂二年),劉姓遷滄始祖洪公率子侄行至於此,見古棗林,遂居於此,復聚館村;。
2006年3月,東聚館村被河北省政府評為首批省級鄉村旅遊示範點。2014年3月,東聚館村“美麗鄉村建設”正式啟動,全力打造河北沿海生態精品村。
2015年9月,國家旅遊局公布了首批鄉村旅遊“千千萬萬”品牌名單,東聚館村入選“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
冬棗之鄉
就是在這裡,河北省黃驊市齊家務鄉聚館村,一塊方圓千畝的土地上,保存著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一處原始冬棗林。林內百年以上古樹1067棵,其中600年以上的古樹達198棵,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古老的冬棗樹。最古老的“嫡祖樹”已有750年歷史,目前國內各地冬棗樹均由聚館嫁接繁衍而來。
聚館栽植冬棗的歷史可上溯至秦漢,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自明代弘治年間開始,冬棗作為貢品,而受到宮廷青睞,因此聚館冬棗又被稱為“貢棗”。現代冬棗的栽培推廣,始自1988年,從這小小的園林發端,一發不可收,走向了中國,走向了世界,此謂世界冬棗的故鄉。
貢棗歷史
淵源
秦始皇為求長生,命方士徐福往東海尋長生不老之藥。徐福在今黃驊一帶逗留兩年有餘,遍尋仙丹,偶得土人奉上異棗,采於初冬,落地即酥,入口甘甜,食之神清氣爽,眾人以為“神果”。然而鹹陽距此千里之遙,無法送達。後徐福東渡扶桑,一去不返。公元前210年,始皇帝親自帶隊,來尋神果,未果即駕崩於途中,始皇帝終無口福。一代英雄漢武帝也是痴迷長生不老。受方士李少君“有仙人食仙棗逾500年而不衰”的盅惑,於公元前110年東巡觀海、築台求仙。當時共修建兩座武帝台,其中北台在齊家務東20公里處(今天津市沙井子),可惜因年久現已不復存。這裡距聚館原始冬棗林僅10公里,武帝終於得食冬棗,當即封為“仙棗”。
明孝宗皇后張氏,弘治帝原配(公元1470—1505年),滄縣興濟人。弘治三年,為治水患,張皇后詔諭胞弟張鶴齡、張延齡督辦疏浚減河,時人稱為“娘娘河”。兩國舅督辦開挖減河時,發現聚館冬棗,便令人採摘進獻皇帝皇后,被弘治皇帝稱為“棗中極品”、“百果之王”,當即欽定為貢品,年年來朝。此制一直沿襲至清,冬棗也由此成為“貢棗”。
生存
千年冬棗林曾經歷兩次浩劫,第一次是1958年,中國國內興起大煉鋼鐵運動,以伐樹燒炭作燃料,伐樹燒炭成為最重要的政治任務,人們看著千年的古冬棗樹一棵棵倒下,心急如焚,痛如刀割,但又無可奈何。第二次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在“以糧為綱”和“農業學大寨”運動中,又一次大量砍伐樹木,以增加耕作面積。在這兩次大規模砍伐中,村南娘娘河堤上的冬棗樹無一倖免地“全軍覆滅了”!在那段歲月里,先後共砍伐古冬棗樹2600株。
今天倖存的這198棵“老壽星”,終於苦盡甘來,它們所在的樹園,被稱為“古貢棗園”。02年獲國家原產地域保護,04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06年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今天的人們,也有幸可以在文物的樹蔭中徜徉。傳播冬棗繁育要靠特殊嫁接的辦法繁育。關於冬棗的來歷眾說紛紜,有不少神話傳說,如神仙所賜、王母栽植等。比較科學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古人用外地棗枝與本地酸棗樹嫁接,經過多年培育形成;另一種是棗樹遭受雷擊,改變了樹的基因,現在原始冬棗林內有一株雷公樹,被雷劈掉一半,但仍枝繁葉茂,而且樹下根孽出兩株天然的冬棗樹,堪稱稀奇。關於冬棗最早的對外傳播,則是明朝正統年間(公元1436—1450年),吏部天官王翱由京返鄉,途中吃到聚館冬棗,稱讚“美不可言”。回到老家王帽圈(今海興縣,距聚館四十公里),命鄉民必種冬棗樹,以享人間美味,後來逐步傳入
山東等地。經過近二十年的大規模開發,聚館冬棗發展到4000多畝,黃驊冬棗從2萬畝發展到20多萬畝。
碑文
為紀念冬棗這一產業為農民增收作出的突出貢獻,弘揚千年冬棗文化,由黃驊市委、市政府在聚館原始冬棗林立天然龍背石一塊,鐫刻冬棗之功,碑文如下:
“燕趙之域,渤海之陽,土風醇厚,物華燦然。果品眾多,然獨享譽中外者,惟冬棗為最焉。是棗形大核小,肉厚皮薄,質脆味甘,古有“仙棗”之封,今有極品之譽;上獲名果金獎鮮食棗品之冠,下得民間百姓餐桌佳品之贊;內潤六和肝腸,外通八極清氣;橫連四海賓朋,縱貫千年文華。
源推秦皇漢武乞壽求仙而不得,視冬棗為神品,日啖一粒,紅顏常駐,思接史記漢書柳縣章武皆植棗,以此物為食,家釀半斛,殷實富足。有明一代,曾得“貢棗”之榮。是斯,觀之如春晨丹陽,生金順天吉之喜;食之若夏朝雨露,得迴腸盪氣之益;念之似攀月擷霞,有夢繞魂牽之誘。此土,所以得天之佑;此物,所以有靈之惠;此民,所以望達之福。嗟夫,冬棗之功,善莫大焉。
執政啼血為民,立業剖心為國,引領百姓富達。冬棗之記,以志天詳也。”
盛譽華夏
公元1490年(明弘治三年),當朝國舅張氏兄弟將聚館冬棗帶進宮獻於帝後,被弘治帝欽定為“貢棗”;
1996年10月,被林業部知名專家評為“全國260餘個鮮食果品之冠”;
1998年7月,獲得第十屆國際名優土特新產品博覽會最高金獎;
1998年7月,獲得第十屆國際名優土特新產品博覽會最高金獎;
1999年10月,獲得昆明世博會金獎;
2002年6月,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准對黃驊冬棗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2002年7月,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
2003年至今,聚館古貢棗園被黃驊市委、市政府確定為歷屆“中國·黃驊冬棗節”第一採摘現場;
2004年,聚館古貢棗園被河北省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7月,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聚館”牌冬棗商標;2005年8月,兩枚聚館古冬棗接穗搭載“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升空,進行太空轉基因變異實驗;
2005年10月開始,聚館冬棗成為中南海特供冬棗,並進入國內航空食品配餐領域,登上了奧運會運動健兒專機和台商直航包機;
2006年5月,聚館古貢棗園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中國冬棗惟一“國保”級品牌,同時也開創了中國文物保護的新門類。
2006年10月,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聚館古貢棗園文物保護與利用北京高層論壇”。
2015年9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實施《聚館古貢棗園文物保護規劃》。
2016年10月,黃驊市聚館古貢棗園獲“美麗河北·最美歷史文化遺存”,一同入選的有包括避暑山莊、趙州橋、隆興寺、清皇陵,萬里長城(河北境內)、蝸皇宮等在內的省內10處歷史文化遺存。
鄉村旅遊和經濟建設
鄉村旅遊
遠近聞名。古貢棗園作為寶貴的歷史和文化遺產得到了世人的矚目。這裡獲得國家原產地域保護、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國內首家植物類“國保”。
2006年3月,東聚館村被河北省政府評為首批省級鄉村旅遊示範點。
2008年被列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
2014年3月,東聚館村“美麗鄉村建設”正式啟動,全力打造河北沿海生態精品村。
2015年9月,國家旅遊局公布了首批鄉村旅遊“千千萬萬”品牌名單,東聚館村入選“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被省農業廳評為“全省最美休閒鄉村”。
2016年入選農業部“中國美麗休閒鄉村·歷史古村”,成為河北省入選的5個農村中唯一的歷史古村。聚館“棗香聚”農家院被國家旅遊局評為“中國鄉村旅遊金牌農家樂”聚館寶誠冬棗種植合作社被河北省農業生態環境與休閒農業協會評為河北省三星級休閒農業採摘園。
自2003年,黃驊市舉辦第一屆“中國·黃驊冬棗採摘節”,聚館村為第一採摘現場和冬棗節舉辦地,至2016年,已成功舉辦14屆冬棗採摘節,每年吸引數萬人國內外遊客。
經濟建設
2011年,黃驊市臨津工業聚集區項目聯合開工儀式在東聚館古貢棗園舉行。臨津工業聚集區位於黃驊市與天津大港區交匯處,規劃總面積2600畝,南鄰聚官古貢棗園。區位獨特,交通便利。通過前期招商引資,一期正式入園項目包括總投資1.4億元的東榮生物燃料項目、總投資1.6億元的天利華紙製品項目等11個項目,總投資達7.5億元。
渤海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黃驊市委書記回學勇宣布項目開工。
渤海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黃驊市委書記回學勇宣布項目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