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處概況
該機構在1942年由
萊因哈德·蓋倫改組。戰爭後期,蓋倫預料德軍必將失敗,戰後格局將變為美蘇對峙,因而將東西外軍處作為籌碼,謀求與美國的合作,即其後建立於1946年的
蓋倫組織。
蓋倫組織隨後發展為西德的官方情治單位:
聯邦情報局。從東線外軍處到聯邦情報局,其內部組織和工作方式並無關鍵變化。蓋倫不準泄露東線外軍處的歷史,理由是把東線外軍處的情況公諸於世,就使敵人能夠推斷出聯邦情報局的工作程式。但1945年後盟軍已把東線外軍處的檔案排成縮微照片,誰都可以看到。
蘇聯歷史學家一直在使用這些檔案。
歷史沿革
1942年4月1日,蓋倫中校頂替Eberhard Kinzel成為東線外軍處處長,該機構的辦事處位於
東普魯士安格堡西南的茅兒瓦爾德。甫剛上任,蓋倫就改組了機構,幾乎沒有留下一個老的處長或科長,只留下新近加入的下級人員。格哈德·韋塞爾就是其中之一。這位年輕人從1941年開始在外軍處工作,後來成為蓋倫的得力助手。另一位年輕人海因茨·赫雷則出任蓋倫的高級參謀。這三人奠定了東線外軍處的班底,經過蓋倫的改組,東線外軍處分為兩大部門,韋塞爾負責情報蒐集,赫雷主管情報分析。
蓋倫還調閱大量人事檔案,遴選了一批語言學家、地理學家、人類學家、律師與初級軍官成為東西外軍處成員,只要這些人對外軍處有用,蓋倫就一律留任。東線外軍處集結了一批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反納粹的格拉夫·馮·里特堡同衝鋒隊中尉馮·德瑪維茨一起工作,霍海策爾牧師同漫畫家欣德森一起工作,法國小提琴師納撒奈爾·羅森施坦因同黨衛隊成員海因里希·迦蘭一起工作,俄國歷史學家格奧爾基·馮勞赫同外事局軍官維爾納·馮·巴爾根一起工作。蓋倫因而獲得了大量的蘇軍情報,並對戰局作出了悲觀的預測。這些預測觸怒了希特勒,1945年4月,蓋倫被解職,最高軍銜為少將。
機構設定
一科:日常匯報蘇軍情報
起草《敵情分析》,製作比例為一比一百萬的敵情圖,提供敵軍情報。
根據德軍在東線的三個集團軍,設有三個組,每組設組長一人,助理一人,助手一人,蒐集蘇軍配備、部署、軍力等情報。
四組:敵後游擊戰
五組:空中偵察
二科:對蘇聯做出全面估價
負責分析一科提供的情報,了解“俄國總的軍事情況”,使用的是一套更為複雜的分析辦法。
一組:了解蘇軍最高統帥部意圖,得出蘇聯後備力量、高級組織和防務機構的總概念。
二組:分析蘇聯戰俘口供,德國竊聽情報、蘇聯報刊資料
三組:研究地方經濟軍備情況
四組:起草俄國戰略原則備忘錄
五組:審訊戰俘
檔案室:二科的報告與備忘錄悉數交由檔案室製成卡片索引,即“部隊卡片索引”和“特別卡片索引”,後者記載蘇軍司令官、編制、組織、訓練學校、戰地哨所編號,其人物檔案囊括蘇軍師長以上全部軍官的在職履歷。
其他科室
三科:巴爾幹半島與中東情報
四科:斯堪的納維亞情報
五科:印刷與繪圖
六科:行政事務,被戲稱為蓋倫的錢袋子
主要成員
格哈德·韋塞爾(Gerhard Wessel)
韋塞爾是東線外軍處最善於辭令的人,1913年12月24日出生於
新明斯特,父親是福音教會牧師。韋塞爾與蓋倫一樣出身於炮兵,畢業於參謀學院。蓋倫性格孤僻,是“一個非常不善於辭令的人,在非正式的交談中說起話來幾乎是結結巴巴的。”韋塞爾口若懸河,能夠把事情說得叫人心服口服。他能幫蓋倫擺脫許多難堪的場合,尤其是外交場合。他是一科科長,蓋倫把最有前途的新人派駐他麾下。
韋塞爾追隨蓋倫始終,戰後他是聯邦情報局的要員,並於1968年蓋倫卸任後,接替該機構的局長一職,直至1978年12月。同時他也是戰後德國軍事組織:
德國聯邦國防軍的將領。2002年7月28日逝世於
普拉赫。
海因茨·赫雷(Heinz Danko Herre)
赫雷是一名俄國專家,1909年1月23日出生於
阿爾薩斯。他小時候學過俄語,同俄國流亡者交遊,還到過
愛沙尼亞、
卡累利阿和
比薩拉比亞。起初赫雷想上前線,但蓋倫對他表示,“我的參謀必須年輕、富有前線實戰經驗和了解德國,符合這些條件的人屈指可數,因而我需要你。”
赫雷自1943年起在
東線外軍處任職,蓋倫任命他為高級參謀,最高軍銜為上校。蓋倫曾希望建立一個由俄國流亡者和戰俘組成的俄國軍隊,以對抗蘇聯正規軍,在這個未能實施的計畫里,赫雷將出任“東方軍隊最高司令”。
1945年2月,赫雷前往
捷克,其後徒步回到
德國。戰後他在Mosberg親歷並見證了德軍俘虜所受的虐待,1945年11月19日赫雷被釋放後,一直追隨蓋倫,是
蓋倫組織情報分析機構的頭目。
聯邦情報局建立後,赫雷負責東方國家反諜工作。1988年10月5日逝世於
拜恩州小鎮Krün家中。
赫雷寫有《海因茨·赫雷日記》,記載了他跟隨蓋倫出席的會議,以及會見的人物。他的筆跡細小而緊湊,只有他本人能順利閱讀。1942年東線戰局不利時,他曾試圖向希特勒指出原因。但他認為“這種做法沒有好處,很多善良的德國人的鮮血勢必要白流。”1944年,一科科長里特堡參與了國防軍內部反對希特勒的組織,“蓋倫聽罷並沒有做出表示,安全局特派員迦蘭則說‘我們是發過誓的軍人’,不久后里特堡被安全局逮捕。”戰後1948年至1951年間,赫雷也逐項記載了蓋倫組織創建和擴張中,與CIA、德國軍事組織之間要員的往來。1956年聯邦情報局成立後,赫雷再也沒有續寫這本日記。
相關機構
東線外軍處並沒有獨立的情報蒐集機構,它只是整理和分析別人提供的敵情。其情報來源有軍事諜報局、帝國安全總局、外交部、德國空軍總部、通信情報局、炮兵局長、陸軍情報局和最高統帥部譯電局等。其中
卡納里斯麾下的軍事諜報局與之關係尤為密切。軍諜局第一室俄國科科長赫爾曼·鮑恩(HermannBaun)少校其後成為蓋倫的得力助手,並於戰後成為
聯邦情報局四個創始人之一。
1944年2月,卡納里斯領導的軍諜局垮台,其後帝國安全總局六處處長
瓦爾特·施倫堡提請希特勒建立一個統一的情報組織,並將之歸於黨衛隊領導。蓋倫擔心原軍諜局成員鮑恩主管的“前線偵察隊”、瓦利一號和瓦利三號被併入安全局六處,向總參謀部提出抗議,最終瓦利一號和三號劃歸東線外軍處管轄。此前,東線外軍處曾與安全局六處共同負責“齊柏林飛艇計畫”,其領導者為安全局六處少校埃里希·亨格爾豪普特少校。
東線外軍處的單項成就有:瓦力一號、三號;弗拉索夫計畫;齊柏林飛艇計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