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秦嶺複合山鏈的形成-變形、演化及板塊動力學

《東秦嶺複合山鏈的形成-變形、演化及板塊動力學》是由地礦部地質研究所、陝西省地礦局、地礦部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許志琴、盧一倫、湯耀慶、張治兆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秦嶺複合山鏈的形成-變形、演化及板塊動力學
  • 成果登記號:19870251[02282]
  • 第一完成單位:地礦部地質研究所、陝西省地礦局、地礦部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19870251[02282]
項目名稱
東秦嶺複合山鏈的形成-變形、演化及板塊動力學
第一完成單位
地礦部地質研究所、陝西省地礦局、地礦部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
許志琴、盧一倫、湯耀慶、張治兆
主題詞
東秦嶺;板塊;動力學

成果摘要

這項成果是採用微觀構造與巨觀構造相結合的方法研究東秦嶺造山帶岩石圈變形成及演化動力學解釋的一次嘗試。通過研究認為:東秦嶺造山帶是由北早華力西山鏈和南秦嶺華力西、印支山鏈拼合的複合山鏈,以大推覆、脫為主要構造特徵。北秦嶺古生代山鏈中發育大規模自北而南韌性推覆剪下帶形成的上限時代為350Ma;南秦嶺印支山鏈以發育深層滑脫構造脫面發生在下震旦統耀嶺河群與上震旦統燈影組:之間,滑脫構造發生0~230Ma。南北秦嶺之間仍在大平移,左行平移剪下帶開始形成時間為商南趙川一帶的藍閃石類高壓型礦物組合與陸內俯衝所引起的深部滑脫作用大洋板塊俯衝作用的產物。北秦嶺山鏈中的陶灣群、寬坪群的變形構造剪下應變期、後推覆剪下應變期和擠壓變形期三個階段。下古生代蛇綠古生代洋盆的存在,大洋消減通過洋內剪下在劉嶺群(D2一3)沉積之秦嶺地區只有殘存的陸表海,沒有印支大洋存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