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甲飛龍
- 外文名:Dongjia Dragon Boat Race
- 簡稱:東甲代表隊的統稱
- 龍舟槳:金、天、星、帝、溪、滘等
- 堂口龍舟隊:金祐堂、天衝堂、星匯堂、帝臨堂、西溪堂、大悅滘、泗丫隊等
歷史起源,廣東盛行賽龍舟的歷史,傳統習俗,
歷史起源
東甲村人划龍舟自明末清初已有300多年歷史,每年都會進行。每到端午節前後,東甲村的村民就把龍舟從河涌里挖出來,然後跟泗丫村龍舟進行龍舟競賽,附近的奇榜村、都會村、大滘村等的村民也跑來觀看,場面十分熱鬧。
廣東盛行賽龍舟的歷史
明末清初廣東著名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卷十八記載:“五月時,洪流滂濞,放於百里。鄉人為龍舟之會,觀者畫船雲合,首尾相銜,士女如山,乘潮下上,日已暮而未散。龍舟長十餘丈,高七八尺,龍髯去水二尺。額與項坐六七人。中有錦亭,坐倍之。旗者、蓋者、鉦鼓者、揮橈擊枻者,不下七八十人。競渡則驚濤湧起,雷雨交馳。舟去而水痕久不能合。斯亦游觀之至侈者。廣中龍船,惟東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鄉鄉有之。如彭峽者可紀也。……廣中(珠江三角洲)龍船,惟東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從初一到三十),鄉鄉有之。”
[民國] 《縣誌》記載:“五月朔(初一),飲菖蒲雄黃酒,以辟不祥。食角黍,為龍舟競渡。至五日,會者益眾。以節物薦於家祠。”“邑人多紉小香囊,曰午時袋。”“自朔至望,競渡最盛,龍舟長至十餘丈。中為錦亭,畫船雲集,首尾相銜,乘潮下上。日暮管弦未歇,鼓鎮內為巨觀。”
[民國] 《縣誌》記載:“五月朔(初一),飲菖蒲雄黃酒,以辟不祥。食角黍,為龍舟競渡。至五日,會者益眾。以節物薦於家祠。”“邑人多紉小香囊,曰午時袋。”“自朔至望,競渡最盛,龍舟長至十餘丈。中為錦亭,畫船雲集,首尾相銜,乘潮下上。日暮管弦未歇,鼓鎮內為巨觀。”
傳統習俗
東甲村民除了派出代表與別的村進行比賽外,更多的是東甲村民之間的競賽。東甲雖名小但實際上占地面積也相當大,由十多個生產隊組成,而賽龍舟在他們眼中便是生產隊之間的競爭。16個生產隊又分三支村組隊伍:“(星匯堂)匯源坊”、“(天衝堂)涌口廟”和“金祐堂”。東甲村委會(三支堂口隊三條龍舟)組成龍舟隊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一至初五都會舉辦龍舟賽。
每到端午節前後,每個生產隊的男丁都會紛紛放下手中的農活參加一年一度的賽龍舟。老一輩的經常說,浸過龍舟水,能夠洗掉霉氣,因此每次當龍舟駛經14隊的涌口(衝口)群仙天后廟前的小河時,小孩們都跟隨大人洗洗手腳,以祈求霉氣盡去。龍舟比賽是沿著東溪河進行的,貫穿於各個生產隊之間,每當別隊的龍舟駛到自己的生產隊時,當隊的村民都會拿出水果,例如西瓜,龍眼,荔枝等去慰勞一些別隊的村民,村民間相處融洽。
除此以外,一天的龍舟比賽結束後,由各個生產隊各自組織自己生產隊的村民進行聚餐,高高興興吃餐“龍舟飯”。每個家庭按家庭成員的數量資出一定的“龍舟錢”,而那些因為工作或者其他各種原因不能參加聚餐的村民,會返還一定的“龍舟錢”。活動旨在全體村民共同參與,普天同慶。
最後,聚餐結束之後,每個家庭還將獲得由生產隊派發的“龍舟碗”,這些龍舟碗上面印的是雙龍吐珠圖案,而正中央是大大的“東甲飛龍”四個大字,作為一年一度的紀念品派發到每個家庭,東甲飛龍伴隨著一代又一代東甲人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