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璧龍眼

東璧龍眼

東璧龍眼,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鯉城區地處亞熱帶,枕山面海,冬季戴雲山擋住了西伯利亞寒流的侵襲,春夏季又受東南季風帶來的豐沛雨澤的滋潤,屬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海陸間的熱力差異,使東南季風帶著大洋水氣頻頻而來,形成了適宜龍眼生長優越的自然氣候及環境條件。東璧龍眼果果皮稍厚,果肉淡白、透明、嫩脆,味濃甜,渣極少。

2010年04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東璧龍眼”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璧龍眼
  • 產地名稱: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
  • 品質特點:肉脆化渣,汁較多,味濃甜芳香
  • 地理標誌: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農業部公告第1374號
  • 批准時間:2010年04月16日
產品特點,生物學特徵,外在感官,內在品質,藥用價值,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歷史文化,

產品特點

生物學特徵

東璧龍眼是古老地方品種,原產於福建省泉州市開元專中的東壁寺,又名糖瓜蜜、水糖眼。樹姿較開張、直立,樹冠圓頭形或半圓頭形,樹莖於有明顯縱裂紋。複葉具4-5對小葉,果實近國形,單果重10克左右。果肉甜、香、脆,含糖量20%-25%,可食率60%-65%,8月下旬果實成熟。鮮果較耐貯藏,是鮮食佳品,產量欠穩定。
東璧龍眼
東璧龍眼

外在感官

東璧龍眼果穗長約24厘米,每穗果實34—42粒。果實扁圓形,果頂圓,果基平,果肩亦平。單果平均重10.9克。果皮赤褐色帶灰,具黃褐色細斑,龜狀紋明顯,較規則,果面放射線多。果皮稍厚,果肉淡白、透明、嫩脆,味濃甜,渣極少,品質極上,為鮮食極優品種。

內在品質

東璧龍眼可食率≥62.5%,可溶性固形物≥18%,含酸量0.121%—0.184%,維生素C81.0毫克/100克以上。

藥用價值

1、益氣補血,增強記憶:龍眼含豐富的葡萄糖、蔗糖及蛋白質等,含鐵量也較高,可在提高熱能、補充營養的同時,又能促進血紅蛋白再生以補血。實驗研究發現,龍眼肉除對全身有補益作用外,對腦細胞特別有益,能增強記憶,消除疲勞。
2、安神定志:龍眼含有大量的鐵、鉀等元素,能促進血紅蛋白的再生以治療因貧血造成的心悸、心慌、失眠、健忘。龍眼中含尼克酸高達2.5毫克(每100克),可用於治療尼克酸缺乏造成的皮炎、腹瀉、痴呆,甚至精神失常等。
3、養血安胎:龍眼含鐵及維生素比較多,可減輕宮縮及下垂感,對於加速代謝的孕婦及胎兒的發育有利,具有安胎作用。
4、抗菌,抑制癌細胞:動物實驗表明,龍眼對JTC-26腫瘤抑制率達90%以上,對癌細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臨床給癌症患者口服桂圓粗製浸膏,症狀改善90%,延長壽命效果約80%。此外,龍眼水浸劑(1:2)在試管內對奧杜盎小芽孢癬菌有抑制作用。
5、降脂護心,延緩衰老:龍眼肉可降血脂,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對與衰老過程有密切關係的黃素蛋白——腦B型單胺氧化酶(MAO-B)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地貌屬福建省東南部沿海花崗岩低山丘陵及沖積平原區,東北部為沖積平原,西南為丘陵山地,地勢由西南部向東北傾斜。主要地貌類型:丘陵山地、平原、砂丘。土壤為紅壤沙礫土,pH值在5.5—6.5之間,有機質含量在1.5—2.5%之間。

水文情況

鯉城區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溫濕多雨。年降雨量均在1300—1600毫米之間,晉江水系橫貫全區,水資源豐沛。

氣候情況

鯉城區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22℃,降水量平均1420毫米,日照時數1726.3小時。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適宜的土壤和降水,為龍眼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理想的自然環境。
東璧龍眼
東璧龍眼

歷史淵源

鯉城區是龍眼的發祥地,龍眼栽培源遠流長,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在1700年以上。
鯉城區最早栽培龍眼可追溯至漢朝、三國和晉代。
初唐詩人丁儒,隨閩王南下到泉州鯉城時,對南國佳果龍眼讚不絕口,寫下了“龍眼玉生津,蜜取花間液,呼童多種植,長是此方人”的名句。
宋代,是鯉城區龍眼生產興旺時期。宋泉州太守王十朋詩云:“絕品輕紅掃地無,紛紛萬木似龍呼。”描繪出當時龍眼的栽培盛況。1974年,泉州灣出土的宋代遠洋航船,船艙內出土文物中有龍眼核和荔枝核,說明龍眼、荔枝等農產品在當時已作為與南洋諸國通商的貨物之一。
明代,《八閩通志》云:“荔枝才過,龍眼即熟,泉州府諸縣皆有”。可見鯉城區龍眼的發展,到了宋明時,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明泉州著名學者何喬遠閩書》也寫著:“龍眼焙而乾之行天下”。明代“泉州第一富”李五是明皇賜匾“樂善好施”予以表彰的慈善家,他把泉州特產桂圓乾從水路運往浙江、江蘇、天津和京城等地販賣,再購回絲綢、棉紗等回泉州銷售,並通過中轉僑商、外商把桂圓乾銷往海外。泉州桂圓因而聲譽大振,被視為滋補珍品。
東璧龍眼原產自開元寺內東塔旁的原東璧寺一隅,因而得名。其母本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第一代母樹已經枯死。泉州現存的東璧龍眼樹分布在開元寺內及承天寺、泉州舊農校、黨校,屬於東璧龍眼的第二、三代,約有20多棵。
20世紀50、60年代,東璧龍眼從開元寺內大量嫁接出去。從開元寺嫁接出去的龍眼分布在南安、洛江、惠安、莆田、漳州等地。
1994年,東璧龍眼被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
1995年,東璧龍眼被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

生產情況

2010年,東璧龍眼生產面積1.2萬畝,年產量6000噸。
東璧龍眼
東璧龍眼

產品榮譽

1992年,東璧龍眼獲中國首屆農業博覽會金獎。
2010年04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東璧龍眼”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東璧龍眼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包括鯉城區臨江街道、海濱街道、鯉中街道、開元街道、浮橋街道、江南街道、金龍街道等8個街道辦事處,77個社區居委會。鯉城區位於福建省東南部,南接晉江市、西界南安市,東面與豐澤區為鄰。地理坐標為:東經119°24′—119°59′,北緯25°40′—26°04′,陸地總面積53平方千米。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
東璧龍眼園地環境符合NY5023的要求,土壤和氣候等條件適合龍眼生長。坡度在20°以下,土壤質地良好,有機質含量1%以上,pH值5.5—6.5。年均溫20℃—23.5℃,最低月平均溫度高於11℃,多年平均極端低溫高於-1.5℃。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
東璧龍眼品種必須選擇純正原產於開元寺東璧龍眼後代的無性繁殖苗木或嫁接苗木。苗木培育按照DB35/T135.2—2006標準執行。
(3)生產過程管理:
東璧龍眼生產管理按照NY/5173—2005無公害食品龍眼生產標準化執行。農業投入品肥料按NY/T394—2000中5.2.1所規定選擇的肥料種類,葉面肥等商品肥料應有農業部的登記註冊,微生物肥料應符合NY/T227的規定。有機肥堆肥必須經過50℃以上高溫發酵7天以上,沼氣肥需經密封儲存30天以上。
東璧龍眼病蟲害防治原則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農業防治為基礎,鼓勵運用生物和物理防治,選用農藥必須科學,杜絕使用高毒、劇毒、高殘留農藥,病蟲防治根據發生程度和發展趨勢選擇防治時間,最後一次用藥與收穫期的時間間隔應符合GB4285,GB/T8321規定的木本果樹上的安全間隔期,嚴格按照藥劑推薦使用濃度進行使用。
(4)果實採收及產後處理的規定:
東璧龍眼採收根據果實成熟度、用途、市場需求和氣候條件等決定採收時間,泉州地區東璧龍眼採收期為8月中旬—下旬為宜。採收標準必須符合DB35/T135.3—2006中5標準即a、果殼由青色轉黃褐色,由厚而粗糙轉為薄而平滑,果殼上的果皮毛基本脫落。b、果肉由堅硬變為柔軟。c、果核變黑褐色。d、果肉生青味消失,呈現濃甜或可溶性固形物達到18%以上。東璧龍眼產後處理的方法主要有鮮果保鮮銷售及加工龍眼乾和龍眼罐頭。
A、保鮮銷售:
龍眼保鮮銷售較為成熟的技術為龍眼鮮果冷凍貯運銷售保鮮技術。技術流程為:果園管理→采前處理→果實採收→果穗精選→果實裝箱→裝車、冷凍運輸→冷藏、市場銷售。
B、加工龍眼乾:
工藝流程:原料選擇→篩果→分級→浸水→過搖→初焙→再焙→剪蒂→分級→包裝。
C、加工龍眼罐頭:
工藝流程:原料選擇→洗果→去核、剝殼→分選→漂洗→裝罐→加熱排氣→封口→殺菌、冷卻→擦罐貼標、入庫。
(5)生產記錄:認真記錄東璧龍眼生產情況、病蟲害發生情況、技術措施、農藥化肥的使用情況,建立東璧龍眼生產過程記錄檔案,記載投入品的採購時間、名稱,使用時間,使用目的,使用方法,使用量等。加工龍眼乾時必須建立東璧龍眼乾加工檔案,記載採收時間、加工工藝及加工成品等級、時間及數量。

專用標誌使用

標誌使用人應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東璧龍眼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型式)。

歷史文化

據考證,龍眼最佳鮮食品種“東璧”,其原產地就在千年古剎“開元寺”,已有700多年的歷史,開元寺建於唐睿宗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蓮花寺,至唐玄宗詔“天下諸洲,各建一寺,以年號為名”,將蓮花寺改名開元寺。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又將旁邊120個小寺和支院合併於大寺,即今開元寺。合併的120個小寺和支院有一個叫東璧寺,位於開元寺東側,今為宋代古船陳列館前院,東璧龍眼出自東璧寺,因而得名——“東璧龍眼”。東璧龍眼的美名從此傳揚數百年,在泉州眾多的名勝古蹟、風景勝地,以及民間庭前屋後,都分布著東璧龍眼古樹名木,如釋雅山施琅將軍花園、萬厝埕、萬提督府、承天寺內均有東璧龍眼老樹,樹齡在200年仍然生機勃勃,結果纍纍。東璧龍眼樹常年綠樹成蔭,像一顆顆翡翠鑲嵌其間,為古城的園林景色添秀,為僑鄉的別墅家園增輝。東璧龍眼美化了鯉城大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積澱造就了鯉城別致的園林景觀、生態風貌,也給這方人們帶來了多少香甜。
在鯉城民間流傳著和很多有關龍眼的美麗而神奇的傳說:“鯉魚化龍,獻珠造塔”、“開元寺龍眼井”、“金雞斗蛟龍,‘龍眼’化珍果”,“悟空廣播龍眼子,八戒大吃桂圓果”等等。龍眼別名“桂圓”,寓有“富貴團圓”之意,是供品中必不可少的大禮。在鯉城區還保留著不少古代淳厚、獨具特色的民谷風情:有“桂圓拜月,龍眼敬七娘媽”、“降龍祈風出海”、“子果敬神祭祖”、男女青年“唱龍眼”等等。文人妙筆,龍眼生花。歷代名人學者,把對龍眼的讚許和愛護,化作精彩的詩詞歌賦;村野民間也一直流傳著關於龍眼的美麗傳說,沿襲著種種民風民俗,維護了龍眼的尊貴地位。東璧龍眼名揚東南亞及台灣地區,台灣同胞、海外華僑來國探親,必然會品賞家鄉特產東璧龍眼。龍眼成熟時,在街頭市面的水果攤,仍然傳統地掛著“正東璧龍眼”、“正正東璧種”、“開元寺東璧”等招牌招覽客人。
這些珍貴的鯉城區龍眼文化現象,豐富了鯉城東璧龍眼文人歷史的內涵,也進一步提高了東璧龍眼知名度,促進了龍眼產業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