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市水利志

《東營市水利志》是全面記述東營市水利建設歷史和現狀的資料性著述。本志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運用現代科學理論和方法,全面真實地反映建市以來在改革開放中蓬勃發展的東營市水利的歷史和現狀。

基本介紹

  • 書名:東營市水利志
  • 作者:《東營市水利志》編纂委員會編 
  • ISBN:7-5051-0795-x 
  • 類別:水利史-東營市 
  • 定價:120.00元 
  • 出版社:紅旗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3年1月 
  • 開本:889×1194毫米1/16 
  • 雷射照排:東營大志文印社 
  • 印刷:深圳市朗前印刷設計有限公司 
  • 字數:500千字 
  • 責任編輯:王雅飛 
  • 封面設計:郭兆敏 
圖書信息,目錄,序一,序二,《東營市水利志》編纂委員會,編委會辦公室,東營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凡例,附錄,編後記,

圖書信息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東營市水利志/《東營市水利志》編纂委員會編.
-北京:紅旗出版社,2003.1
isbn7-5051-0795-x
Ⅰ.東...
Ⅱ.東...
Ⅲ.水利史-東營市
Ⅳ.tv-092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03)第000978號
東營市水利志
《東營市水利志》編纂委員會編
責任編輯:王雅飛封面設計:郭兆敏
紅旗出版社出版發行
雷射照排:東營大志文印社
印刷:深圳市朗前印刷設計有限公司
2003年1月北京第1版2003年1月深圳第1次印刷
開本:889×1194毫米1/16印張:29.25字數:500千字
isbn7-5051-0795-x/z·203
定價:120.00元
資料來源

目錄

序言(1)
凡例(1)
綜述(1)
大事記(9)
第一篇自然概貌
第一章自然概況(34)
第一節地貌(34)
第二節水文地質(34)
第三節氣候(34)
第四節土壤、植被(35)
第五節海域(35)
第二章水系(35)
第一節黃河(36)
第二節海河流域片水系(41)
第三節淮河流域片水系(44)
第三章水文特徵(49)
第一節降水(49)
第二節蒸發(50)
第三節水位(51)
第四節流量(53)
第五節徑流(54)
第六節泥沙(57)
第四章水資源(59)
第一節水資源量(59)
第二節水資源開發與利用(63)
第三節水資源供需狀況分析(65)
第四節水環境(67)
第五章水旱災害(68)
第一節旱災(69)
第二節洪澇災(74)
第三節潮災(85)
第四節其他水災(89)
第二篇水利基礎工作
第一章水文工作(90)
第二章規劃計畫(91)
第一節規劃(91)
第二節計畫(93)
第三章勘測設計(102)
第一節勘測機構(102)
第二節勘測設計項目(105)
第三節優秀設計項目(108)
第三篇基本建設
第一章河道治理(110)
第一節黃河東營段治理(110)
第二節市管河道治理(118)
第三節其他河道治理(138)
第二章引黃灌溉(138)
第一節王莊灌區(140)
第二節麻灣灌區(148)
第三節雙河灌區(156)
第四節勝利灌區(159)
第五節曹店灌區(168)
第六節宮家灌區(174)
第七節墾東水庫灌區(179)
第八節原打漁張引黃灌區(183)
第三章平原水庫建設(191)
第一節大型平原水庫(193)
第二節中型平原水庫(193)
第三節小型平原水庫(197)
第四章農村水利建設(199)
第一節農田水利基本建設(199)
第二節引河灌溉(200)
第三節井灌區(200)
第四節節水灌溉(200)
第五節人畜吃水(202)
第六節澇窪鹽鹼地改造(204)
第五章水土保持(207)
第一節水土流失狀況(207)
第二節水土流失治理(208)
第三節小流域綜合治理與開發(209)
第四節中心城生態園林工程(210)
第五節生態景觀水利(211)
第六節普查與監測(211)
第七節監督與管理(212)
第六章防潮工程(213)
第一節黃河以北防潮堤工程(213)
第二節黃河以南防潮堤工程(214)
第三節黃河三角洲萊州灣西岸防潮體系一期工程暨中心城防潮體系工程(215)
第七章水利系統內部基本建設(218)
第一節辦公設施建設(218)
第二節職工住宅建設(219)
第四篇防汛抗旱
第一章防汛抗洪(220)
第一節組織領導(220)
第二節防汛指揮現代化建設(226)
第三節防汛紀實(227)
第二章抗旱(230)
第一節組織領導(230)
第二節抗旱紀實(231)
第五篇調水工程
第一章引黃濟青工程(233)
第一節工程建設情況(233)
第二節工程管理與調度運行(234)
第二章南水北調工程(236)
第三章二乾十二支過清灌溉工程(237)
第六篇科技與教育
第一章科學技術(239)
第一節科技成果(239)
第二節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和新設備套用(243)
第三節科技合作與交流(246)
第四節優秀科技論文(246)
第二章水利教育(250)
第一節成人教育(250)
第二節其他教育(251)
第三章學會協會(252)
第一節水利學會(252)
第二節水利企業協會(252)
第七篇外經外事及招商引資
第一章外經外事活動(254)
第二章黃河三角洲農業綜合開發日元貸款項目(255)
第一節前期準備工作(255)
第二節水利項目建設內容(257)
第三節施工準備情況(259)
第四節建設項目實施情況及效益預測(260)
第五節質量管理(263)
第六節省市各級領導及日方對項目的檢查指導(263)
第三章招商引資(264)
第八篇水利管理
第一章水利行政事業機構(267)
第一節行政機構(267)
第二節事業機構(270)
第三節局屬二級單位(272)
第四節職工隊伍(274)
第五節技術職務聘任(274)
第六節幹部掛職情況(274)
第七節縣區水利機構(275)
第八節鄉鎮水利機構(276)
第二章水利法制(277)
第一節執法體系(277)
第二節水法規政策(278)
第三節水利執法(280)
第四節普法宣傳教育(282)
第三章水資源管理(283)
第一節管理體制(283)
第二節水資源調查評價(283)
第三節水中長期供求計畫(284)
第四節水資源保護(289)
第五節計畫用水、節約用水(289)
第四章建設管理(291)
第一節管理體制(291)
第二節建設管理制度(291)
第三節施工企業管理(292)
第四節優質施工工程(296)
第五章移民管理(298)
第六章工程管理(298)
第一節河道管理(298)
第二節水庫管理(299)
第三節灌區管理(300)
第四節海堤管理(300)
第七章規費徵收與使用管理(301)
第一節農業灌溉水費(301)
第二節工業及城鎮供水水費(301)
第三節水土流失防治費、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302)
第四節河道工程維護管理費(302)
第五節水資源費(303)
第六節其他水利規費(303)
第八章邊界水利處理(304)
第九篇水利資產管理與經營
第一章水利財務(305)
第一節基本建設財務管理(305)
第二節財務會計管理(306)
第三節水費價格及收費使用管理(308)
第四節國有水利資產管理(309)
第五節水利審計(309)
第二章水利產業結構(310)
第一節供水結構(310)
第二節水利經濟(310)
第三節水利物資(312)
第十篇水利經濟體制改革
第一章水利責任制(314)
第二章水利綜合經營(314)
第三章確權劃界(315)
第一節確權劃界原則及步驟(315)
第二節確權劃界實施(316)
第四章清產核資(318)
第十一篇黨群工作與精神文明建設
第一章機關黨建(320)
第一節組織建設(320)
第二節黨員構成(320)
第三節黨員教育與管理(320)
第二章紀檢與監察(321)
第一節黨風黨紀教育(321)
第二節廉政制度建設(322)
第三節源頭治理工作(322)
第三章水利宣傳(323)
第四章工會(324)
第一節組織機構(324)
第二節代表大會(324)
第三節工會主要工作(325)
第五章共青團(326)
第一節組織機構(326)
第二節代表大會(326)
第三節工作活動(327)
第六章精神文明建設(327)
第七章計畫生育(329)
第十二篇水利人物
第一章領導人物(330)
第二章先進人物(332)
第三章高級專業技術人才(333)
第十三篇縣區水利
第一章東營區水利(335)
第一節水利工程(335)
第二節防汛抗旱(341)
第三節農田水利基本建設(342)
第四節水土保持(344)
第五節規費計收(344)
第六節水利機構(345)
第七節水利局歷屆領導班子成員(345)
第二章河口區水利(346)
第一節水利工程(347)
第二節防汛抗旱(357)
第三節農田水利基本建設(360)
第四節水土保持(363)
第五節水政管理(364)
第六節水利機構(365)
第三章廣饒縣水利(366)
第一節水利工程(367)
第二節主要水利工程建設紀實(373)
第三節防汛抗旱(377)
第四節水土保持工程(379)
第五節規費徵收(379)
第六節水利機構(381)
第四章利津縣水利(382)
第一節灌溉工程(382)
第二節防洪排澇工程(384)
第三節蓄水工程(385)
第四節人畜飲水工程(389)
第五節防潮工程(391)
第六節防汛抗旱(391)
第七節農田水利配套工程(394)
第八節水土保持工程(395)
第九節水利規費徵收和使用(397)
第十節招商引資(398)
第十一節水利機構(399)
第五章墾利縣水利(401)
第一節水利工程(401)
第二節防汛抗旱(416)
第三節農田水利基本建設(417)
第四節水土保持(418)
第五節規費計收(420)
第六節水利機構(420)
第七節水利人物(421)
第十四篇勝利油田水利
第一章基本情況(423)
第一節水利機構設定(423)
第二節勘測、規劃、設計和施工(424)
第三節水利管理(424)
第二章水利基本建設(426)
第一節引黃工程(426)
第二節蓄水和沉沙工程(429)
第三節淨化水廠和管網工程(440)
第四節地下水開發利用(441)
第五節污水處理工程(441)
第六節防洪排澇工程(441)
第七節黃河口治理及防護工程(443)
第八節海岸防護工程(444)
第三章防汛、排澇和防潮(446)
第一節組織領導及防洪、防潮預案建立(446)
第二節防汛、排澇和防潮制度建設(447)
第四章科學技術(448)
第一節科技成果(448)
第二節科技交流(448)
第三節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和新設備套用(449)

序一

《東營市水利志》編纂完成,即將出版發行。這是東營市史志和水利工作取得的又一豐碩成果。二十年來全市水利建設成就輝煌,不少水利工程已成為黃河三角洲上一條條靚麗的風景線,水利戰線上的廣大幹部職工立下了不朽的功勳。為銘記歷史、鼓勵後人,應該修志。這對於促進東營水利事業更快、更好地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東營市地處黃河三角洲,自然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但自然生態脆弱,土地鹽鹼化程度較高,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主要依靠黃河水,歷史上曾是旱澇災害頻繁發生的地區之一,興修水利、治水改土顯得尤為重要。多年來,東營市始終把水利作為黃河三角洲建設和發展的先導工程、命脈產業來抓,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和“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並重,防洪抗旱並舉”的方針,油地軍校團結協作,大力加強引水、蓄水、節水、排水和防潮等水利工程建設,取得輝煌成就。特別是近年來,實施大型灌區節水改造、河道治理、中心城“碧水工程”、蓄水工程、防潮體系建設和農村人畜飲水工程等,使東營水利事業邁上了一個大台階,形成較為完善配套的水利體系。目前,縱橫交錯的河渠、星羅棋布的水庫、逶迤壯觀的防潮大堤等水利工程,為黃河三角洲的建設和發展提供著可靠的水資源供應和防洪安全保障。
跨入21世紀,黃河三角洲的建設和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大力發展高效生態經濟,建設山東加工製造業基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東營的現代化進程。這都對水利事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市上下要繼續把水利建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按照“由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轉變,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治水思路,進一步解決好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發展節水型經濟,建設節水型社會,加強水資源的統一管理,逐步實現水利基礎設施現代化,滿足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對水資源的需求。
我相信,在黨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經過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和廣大水利工作者的艱苦奮鬥,東營的水利事業發展一定會再創新的輝煌,譜寫出更加燦爛的篇章。
中共東營市委副書記、東營市人民政府市長 劉國信
2002年12月30日

序二

東營建市以來,特別是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山東省水利廳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水利系統廣大幹部職工緊緊圍繞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局,及時調整治水思路,以深化水利改革為動力,以發展生態建設型、資源節約型、管理最佳化型、技術密集型的資源水利為主題,以最大限度拉動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為目標,想大水利,乾大水利,依靠加快實施大型灌區節水改擴建、河道綜合治理、中心城“碧水工程”和高標準農田“三灌”工程,提高水利對社會的服務功能;依靠實施水利產權制度改革、內部經營機制改革、水利綜合經營、載體招商引資,盤活了水利資產,壯大了行業自身實力,改善了職工工作和生活條件;依靠實施水利依法行政,水利經濟形勢得到明顯好轉。水利工作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全市大中型引黃工程引提黃河水能力達到514立方米每秒,引黃骨幹渠道高標準襯砌長度超過220千米;建成萬畝以
上引黃灌區17個,設計灌溉面積21.75萬公頃,有效灌溉面積14.67萬公頃;發展田間節水灌溉面積6.63萬公頃,其中高標準農田“三灌”面積達1.57萬公頃;建成庫容10萬立方米以上水庫658座, 蓄水庫容8.31億立方米;治理骨幹排水河道30條,有效防洪除澇面積達到5363平方千米,市屬大中型水利工程固定資產超過10億元,為今後資源水利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新世紀東營水利工作的領域在不斷拓寬,水利服務對象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水利已經成為全市全面建設小康型社會的先導產業。水利工作將緊緊圍繞全市經濟發展目標,以提高防洪安全、保障供水、保護生態和改善水環境為根本目的, 在對今後5年、10年、20年東營水利建設進行全面科學規劃的基礎上,通過實施大規模的節水灌區節水改造延伸、田間高標準節水灌溉、防潮體系、生態景觀水利、數位化東營建設等重點工程全面增強水利服務功能,建成適應小康社會建設的資源水利服務體系,確保水利更好地支撐拉動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
編史修志,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傳統。為撰文存世,使人們前有所稽,後有所鑒,全面了解東營市水利建設的歷史和現狀,進一步研究和掌握東營地區水利建設的特點和規律,更好地處理好新形勢下的水利問題,東營市水利局組織專門修志班子,廣搜史料, 嚴肅考證,精心篩選,辛勤編寫,歷時8個月成志。《東營市水利志》的出版,無疑又為各界了解東營水利提供一條重要渠道,對不夠嚴謹之處,敬請指正。願《東營市水利志》成為東營水利之“信史”。
僅書片言,權以為序。
東營市水利局黨組書記、局長 崔兆武
2002年12月30日

《東營市水利志》編纂委員會

主 任:崔兆武
副主任:劉建廷 蘭光明 齊萬讓 李永軍 李如星 徐金波 燕峒勝 劉建國 王正友 袁炳泉 寇乃明
顧 問:劉 煒 劉傳順 時振華 任思坤 殷存忠 郭遵海 鄧錫成
委 員:吳貴傑 王可高 劉孟玲 耿沛華 劉兆作 曲洪明 王呈祥 郭蘭昌 魏星明 郝本德 曾憲鋒 高建民 劉相峰
張建華 張美英 刁 鋒 董乃傳 劉孟玉 劉仁修 寧洪儒 鐘家春 李金河 高榮賢
主 編:王正友
副主編:高建民 劉相峰 張美英

編委會辦公室

主 任:王正友
副主任:高建民 劉相峰

東營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

名 譽 主 任 石軍
主 任 劉國信
第一副主任 陳勝
副 主 任 周燕明 李金昆 李友豐 鄭雲國 時寶華 薄萬坤 賈文昌 薛榮建
委 員 田和友 趙福恩 孫德禎 高連昌 閻樹信 田青雲 陳安忠 張壽華 劉曉江 孫 波 李翠芳 曹金聲 張洪
生 宋金蘭 王相溪 趙宏儒 張乃行 張 衛 王延亮 劉同祥 孫繼斌 曹瑞森 許恆金 石 磊
審 稿 李德輝

凡例

一、《東營市水利志》是全面記述東營市水利建設歷史和現狀的資料性著述。本志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運用現代科學理論和方法,全面真實地反映建市以來在改革開放中蓬勃發展的東營市水利的歷史和現狀。
二、斷限:原則上限起於1983年建市,下限止於2002年底。為完整地體現東營市水利事業歷史和特色, 部分篇章內容適當上溯,其中大事記起於新朝王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黃河由千乘(現利津縣)入渤海。有些數字截止到2001年。
三、結構:採用章節體,設篇、章、節、目、子目5個層次。
四、體裁:採用述、記、志、圖、表、錄等形式,以志體為主。卷首為彩色圖片專輯;正文首設綜述和大事記,總攬全書;中設專志14篇,橫排門類,縱述史實;末設附錄和附圖。表隨文而設。
五、紀年:1911年以前,用歷史紀年,括注公元紀年;1912年以後,用公元紀年。
六、計量單位:採用法定計量單位,引用歷史數據時沿用歷史習慣單位。
七、高程系除個別標註外,均為國家標準高程。
八、數字用法,以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等七單位公布的《關於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試行規定》為準。
九、有關人物,本著“生不立傳”原則,對領導人物只寫簡歷,不作傳記;對先進人物,按表彰時間列表記述;對高級專業技術人才,按晉高級職稱時間列表記述。
十、文字資料一般不註明出處,主要數據以市統計局公布數字為準,有些數據由水利局機關有關科室和有關單位提供,投資數系指當年價格。

附錄

東營市人民政府有關水利方面的規範性檔案內容輯要(450)
東營市水利局及東營市水利局與有關部門聯合發布的有關規定、細則和辦法內容輯要(453)
編後記(455)
附圖:東營市水系分布圖
東營市引黃灌區分布圖
東營市平原水庫分布圖

編後記

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水利和水利史。興水利、除水害是歷代治國安邦的大事,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 就有公元前2070年夏朝大禹治水的傳說; 自2100年前漢朝司馬遷《史記·河渠書》起中國就有水利史書。“水利”一詞為中國特有名詞,2500年前的老子就把“水”和“利”聯繫在一起:“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史記·河渠書》中已明確提出“水利”一詞:“用事者爭言水利”。
建國後,國家曾出版一批水利史著作。20世紀90年代初,山東省及各地市都陸續出版水利志書。東營市由於建市較晚,以前沒有編纂出版過水利志。
2002年初,東營市水利局把編寫水利志工作納入議事日程,決定編纂《東營市水利志》 ,填補東營水利史上的一項歷史空白。4月12日成立由局長崔兆武任主任、其他黨組成員和有關單位領導任副主任的編纂委員會及編委辦公室,並確定黨組成員、紀檢組長李永軍負責編纂協調工作,確定主編和副主編,抽調1名副縣級幹部和3名業務骨幹, 專職負責水利志編纂工作。根據東營市人民政府2002年4月24日召開的全市史志工作會議精神和《2001~2005年東營市地方史志事業發展規劃》 ,5月10日東營市水利局召開《東營市水利志》編纂委員會會議、工作會議暨編寫人員培訓班,全面開始《東營市水利志》的編纂工作。根據山東省水利廳的部署,在編纂《東營市水利志》同時,編纂《山東省志·水利志東營市資料長編》。
一、編纂過程
在局領導及有關單位大力支持下, 經過全體編纂人員努力,歷經8個月時間,完成《山東省志·水利志東營市資料長編》和《東營市水利志》編纂工作。
編纂過程共分五個階段:
(一)準備階段(4月25日~5月10日):成立領導組織及辦事機構,到外單位學習經驗,擬定編纂大綱,召開編委會會議和工作會議,培訓編寫人員,部署水利志編纂工作。
(二)資料蒐集階段(5月11日~6月10日):各級編寫人員深入實際調查研究,通過走訪、查檔案等方法,廣泛蒐集各年代的史實、數據、圖片等歷史資料,並對資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加工和取捨工作。
(三)初稿撰寫和初審階段(6月11日~7月10日):各單位根據編纂目錄和分工,按照編纂大綱要求開始撰寫有關章節,並上報編委會辦公室初審。
(四) 編纂和徵求意見階段(7月11日~12月20日):由編委會辦公室統一編寫,經反覆修訂,形成《東營市水利志》徵求意見稿,再反饋給各有關單位,進一步徵求意見和修改,形成《東營市水利志》修訂稿。修訂稿經主編把關初審定稿後,由編委會主任最後審核定稿,形成《東營市水利志》送審稿。
(五)送審階段(2002年12月20~30日):把《東營水利志》送審稿報送東營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由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組織專家評審、鑑定。
二、編纂內容和方法
在《東營市水利志》內容編排上,編者力爭全面真實地反映東營市1983~2002年水利發展概況,實事求是地突出改革開放以來東營市水利事業全面發展、快速發展的特點,全面客觀地記述東營市水利基本建設、防汛抗旱、水利管理與改革、科技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的成就和經驗,為今後水利工作提供借鑑和依據。
在編纂方法上,根據編纂工作時間緊、工作量大、質量要求高和專職人員少的實際情況,編委會採取“兩結合一落實”的編纂方法。“兩結合”就是上下結合、分散撰寫和統一編纂相結合;“一落實”就是落實責任制。上下結合:即市水利局和縣區水利局統一行動,共同完成志書編纂任務;分散撰寫和統一編纂相結合:即有關單位負責撰寫與本單位業務相關的有關章節初稿和提供資料,編辦負責統一修訂和編纂;落實責任制:即每個撰寫人員和分管領導對所撰寫的內容及質量負終身責任,初稿撰寫人及其分管領導是編纂質量第一關的把關人,編委會及其辦公室對編纂質量負責最後把關,編委會主任是第一責任人,主編是主要責任人。
三、編審人員及提供初稿和資料人員
綜述、第八篇、第十篇、第十一篇和第十二篇由副主編高建民編寫,第一篇和第九篇由副主編張美英編寫,凡例、大事記、第二篇、第三篇、第七篇、第十四篇、編後記及編纂大綱由主編王正友編寫,第四篇、第五篇、第六篇和第十三篇由副主編劉相峰編寫。由王正友初審和統稿。
由編委會主任崔兆武,副主任劉建廷、蘭光明、齊萬讓、李永軍、李如星審核定稿。由崔兆武主審。
東營市史志辦副編審李德輝終審。
為本志提供初稿和資料的人員有:東營市水利局(人名按篇章順序排列)吳貴傑、李緒興、魏星明、譚成德、李德賓、曾憲鋒、唐波、郭蘭昌、徐銳、趙常兵、耿沛華、王繼新、王呈祥、毛浩、崔軍、劉兆作、任可傑、袁炳泉、舒高獻、馬五須、張慶然、卜凡文、韓小紅、崔新會、馬慶良、程汝光、時振勇、劉光華、張國光、侯吉光、宗學才、張俊傑、李克志、王顯、劉韶華、劉登來、寇乃明、李寶智、郝本德、劉鳳亭、王可高、馮建秀、巴建秀、陳海霞、曲洪明、燕英榮、劉孟玲、韓偉棚、劉孟玉、周俊起、尹麗華和時麗偉,東營市新匯水利工程諮詢設計有限責任公司刁鋒、劉軍元、趙丕界、許孝亮、劉英磊、寇立星和馬占亮,東營市協力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吳樂春、孫新華、宋芹和劉新國,黃河河口局韓業深和燕雪峰,勝利油田燕峒勝、牟本成和楊建民,黃委會山東水文資源局利津水文站李榮華,山東省引黃濟青工程管理局東營分局楊忠告、賈世維、王龍帥,東營區水利局劉仁修和王榮良,河口區水利局邵雲凱和張成儒,廣饒縣水利局徐立祥、房士峰、張海鵬、崔麗和賈效亮,利津縣水利局李維林和張永增,墾利縣水利局宋煥之、徐雲峰、劉同友和張芳。
附圖由東營市新匯水利工程諮詢設計有限責任公司胡慶欣繪製。
文本錄入:崔學芹、劉欣和王春華。
在《東營市水利志》和《山東省志·水利志東營市資料長編》編纂過程中,得到東營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和山東省志·水利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領導和專家的大力支持和及時指導,得到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河口管理局和勝利油田生產管理部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由於編纂時間短促和編纂人員水平所限,書中恐有錯漏及不當之處,懇請廣大讀者和專家學者指正,使《東營市水利志》成為有關東營水利的“百科全書”和水利工作者的一部工具書,在今後水利工作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東營市水利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2002年12月30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