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銅尺

東漢銅尺

東漢銅尺是吉林省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東漢時期的尺子,其材質為銅質,銅色呈紫色,表面略有鏽蝕,徵集入藏時便已殘斷。現全長20.5厘米,寬2.5厘米,重為33.6克。尺身刻有分寸刻度,每分的刻度為5毫米,每寸的刻度為2.2厘米(見圖3—圖5)。銅尺上的銘文為“始建國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公尺”,總計14字,字型為小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漢銅尺
  • 館藏地點:吉林博物院
  • 所屬年代:東漢
辨識
這件銅尺自從1953年被吉林博物院收藏以來,未見任何相關的著錄,但是從銅尺的形制、銘文來看,並參照見於著錄的同時期的東漢銅尺,筆者認為,該銅尺是我院收藏最早並有明確紀年的古代度量文物中的一件珍品。其理由如下: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曾經發生兩次重大的度量衡變革,一次是在秦代,一次是在東漢的王莽時期。這兩次大的變革,奠定了我國度量衡的基礎,不但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同時也昭示了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偉大的創新能力。
根據我國近代考古學界大師王國維先生的考證,東漢銅尺的長度相當於23.4厘米,根據當代科學技術手段的測定,實證為23.1厘米。我院的這件銅尺的長度為20.1厘米。這與古代文獻記載和科學考證的結果相近。之所以與標準的新莽尺稍有出入,其原因大概有二:其一,製造銅尺的金屬純度不夠。東漢銅尺製造分為官造和私造。由於製造地點不同,所用金屬材料有別,難免會產生誤差。加之銅尺易於保存,可長期使用,這也會造成過度的磨損。其二。我國封建社會的豪強、商賈歷來有大斗進小斗出,以及大尺進,小尺出,這種巧取豪奪的惡習,因此也不能排除大於或小於標準尺的客觀存在。從國家計量總局、中國歷史博物館、北京故宮出版的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集中所披露的全國出土東漢銅尺的尺度與標準的精度都略有誤差,其原因也大概於此。
目前我國發現的東漢銅尺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帶有紋飾的銅尺,如湖南長沙雷家嘴出土的東漢菱形紋銅尺、廣州出土的菱形紋銅尺、湖南長沙劉家衝出土的鳥獸紋銅尺等;還有一種就是素麵銅尺,如安徽省合肥烏龜墩出土的東漢銅尺、浙江省紹興漓渚鎮東漢墓出土的銅尺、江西南昌施家窯出土的東漢銅尺等。我院的這件銅尺與浙江、江西、安徽出土的銅尺相同,所不同的是刻有銘文。該尺的製造工藝精湛分寸刻度清晰,銘文小篆規範,為研究我國漢代的度量衡制度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