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晚期士人活動與文學批評》是宋亞莉創作的文學史著作,首次出版於2016年12月。
該書從東漢末年士人活動與皇權更替、人物品評與文學批評等入手,探討早期文學批評的形成與特質,勾勒了魏晉美學、文論中諸多理論和範疇之源。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東漢晚期士人活動與文學批評
- 作者:宋亞莉
- 類別:文學史著作
- 字數:270千字
- 首版時間:2016年12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分“東漢晚期士人活動與審美風格”和“東漢晚期士人活動與建安文學批評高潮”兩編。上編側重“士”的政治文化活動與審美風俗,討論文學批評與其他文學政治現象糾纏融合、難以剝離的現狀;下篇勾勒文學批評的形成、發展和高潮,展示文論獨立的過程,探討了東漢晚期作為魏晉文論的源頭,在士人活動、作家作品、社會文化現象中蘊含的澤被後代的審美風尚、審美觀念和文學批評觀念。
作品目錄
導論 | 第七章 蔡琰的文藝審美思想 |
上編 東漢晚期士人活動與審美風俗 | 第八章 《昌言》與《中論》中的人文精神及風俗批評 |
第一章 東漢晚期黨人活動與風尚變染 | 第九章 從曹操與士人交往活動看建安文學批評的形成 |
第二章 東漢晚期士人活動中的人物品鑑與文藝審美 | 第十章 士人流動及非曹魏集團的文學批評 |
第三章 東漢晚期風氣轉折中的皇權、士人活動與鴻都門學 | 第十一章 二曹與建安文士的文論對話及建安文學批評高潮 |
第四章 《風俗通義》與東漢晚期審美批評 | 結語 |
第五章 蔡邕的政治、交遊、創作與文藝批評 | 參考文獻 |
下編 東漢晚期士人活動與建安文學批評高潮 | 後記 |
第六章 孔融與建安文學批評的形成 |
創作背景
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的研究中,東漢晚期(桓靈時期)至建安時期的文學批評的環節,歷來語焉不詳,留下許多空白。而這一段歷史對於學者了解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乃至藝術批評,都是不可或缺的。這段中間環節的研究,實際上是深入探索前後發展因果關係的重要環節。因此,對於東漢晚期士人活動與文學批評關係的研究,就不僅是拾遺補闕,而且是探明前後演變的重要研究。基於此,宋亞莉以東漢晚期士人活動與文學批評為研究課題,在其博士論文基礎上多次增刪修訂,歷時3年余完成專著《東漢晚期士人活動與文學批評》。
作品思想
一、斷代研究,重視源頭,考論細節
該書將東漢晚期作為一個階段獨立出來加以研究,有助於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向前推進,也是此時期文學理論批評學術研究的增長點之一。此外,該書注重細節,例如第二章人物品鑑的討論中,認為當時評論專家郭泰、許邵二人品評之別,既有性格寬容和苛刻的區別,更有二人出身的差異。許邵出身名門望族,姿態較之郭泰更高,品評也更為苛刻,甚至連曹操也不放在眼裡,這種高傲,也是漢末名族名士對自身價值的肯定。
二、重視作品、作家在文學批評發展中的作用
作家方面,該書重點論析了蔡邕、孔融等人,並指出,漢末大儒蔡邕的文學創作與文藝思想,既有傳統儒家的審美思想,又有老莊的超脫與崇尚自然,反映了東漢晚期以奇為美的審美取向,是漢至魏晉文藝思想嬗變的主要構成力量。又以為,名士孔融性格迥異於建安文士,是漢末蔡邕之後遺存的名儒,在他身上既有漢末名士的氣骨風韻,桀驁不馴、恃才傲物、重名、崇義、深情;又有建安文士的文采,還有魏晉名士的風度,反映了時代士人與皇權的疏離、依附、覺醒的反思,是漢晉文學審美風格與文學批評的構建者。
三、以“士”階層研究貫穿文學批評發展過程
該書認為,東漢晚期士階層參與的黨錮之禍、人物品鑑、鴻都門學等,導引了時代的風俗與審美風尚,促進了文學批評與其他文學的剝離與獨立。又指出,建安文學批評發展和高潮與前期的士人活動密切相關,既表現在桓靈之際名士如仲長統、徐幹、孔融、楊修等人直接加入建安文學批評的行列中,並從人文精神、審美理想等諸多方面影響著建安文士;又表現在新生的曹魏政權與士人關係密切,建安文士與曹氏父子的文論對話通過書信交流、人物品評得以實現,最終出現《典論·論文》等文論著作,構建了作家論、文體論、風格論等文論範疇,標誌著建安文學批評高潮的到來。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東漢晚期士人活動與文學批評》 | 2016年12月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978-7-5161-9903-9 |
作者簡介
宋亞莉,1982年生,山東青島人。青島大學文學院文學碩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文學博士,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古典文獻博士後,現為青島大學文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