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井鹽生產畫像磚, 出土文物。1956年首次於四川省成都市郊羊子山漢墓出土。此後,四川各地相繼出土畫面圖像大致相同的漢畫像磚。磚上有輸鹵場景、采鹵樓架及製鹽過程。形象地記載了東漢時期開採地下鹽滷的方法;記錄四川先民運用力學機械原理,發明一整套鑿井、采鹵、輸鹵工藝和機械設施,推動鹽業生產力的發展。該畫像磚提供早期鹽井機械的實證,是研究漢代四川1井鹽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珍貴鹽史文物。
東漢井鹽生產畫像磚, 出土文物。1956年首次於四川省成都市郊羊子山漢墓出土。此後,四川各地相繼出土畫面圖像大致相同的漢畫像磚。磚上有輸鹵場景、采鹵樓架及製鹽...
S16東漢畫像磚是一套4枚郵票,全套面值為0.24元,發行日期為1956年10月1日。...... 井鹽生產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也是西南地區古代重要工業之一。圖為東漢墓出土...
東漢、縱36.5cm、橫46.8cm。四川邛郟花牌坊出土。此圖表現的是漢代四川井鹽生產的汲鹵熬制過程。...
特16東漢畫像磚是一套郵票,1956年發行。...... 特16東漢畫像磚是一套郵票,1956年發行。中文名 特16...01 井鹽生產 02 住宅建築03 射獵農作 04 馬車過橋詞條...
東漢時期流行在四川等地的畫像磚墓,是一種在墓壁上鑲嵌具有濃郁繪畫韻味的畫像磚的墓葬,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上,是我國最有特色的古代墓葬之一。...
東漢以後鹽井逐漸向深度發展,晉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已經鑿到三十丈深,唐時陵井深八十丈。漢代四川井鹽生產勞動畫像磚,為我們展現了距今兩千多年前鹽井工人勞動的...
成都羊子山出土的東漢畫像磚上,清晰地描繪了當時井鹽生產的全貌。著名的四川仁壽縣陵井,相傳為東漢張道陵(?~156)所開,是大口井的代表,唐時“縱廣三十丈,深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