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溪大佛

東溪大佛

東溪大佛屬於唐代的作品,它們的資歷與樂山大佛相差無幾。因為造這批佛像的工匠是同一撥人。他們先從樂山大佛那兒鑿起,然後經簡陽──安岳──資中──大足一路鑿下去。樂山的佛像沒有簡陽多,但比簡陽的大;安岳、資中的佛像數量不能比,只有大足的規模超過了簡陽。現在簡陽的名勝古蹟不多了。以五代和唐代的藝術水平最高。還好簡陽白塔與東溪大佛保存還算完好。簡陽歷史上留了很多值得驕傲的東西。比如,以逍遙洞漢碑(東漢)為代表的碑帖文化,以大佛岩摩崖造像(唐代)為代表的佛教雕刻文化,以聖德寺(唐代)、白塔、魁星閣(宋代)為代表的佛教建築文化,以濟安橋(宋代,今稱北門橋)為代表的橋樑建造文化,以王歸璞、許將、許奕、張孝祥為代表的狀元文化,以劉涇、劉光祖(宋代)為代表的“三溪文化”,以石橋為代表的“古鎮文化”,等等。 東溪大佛有一個“蠻洞”,主持王智光告訴我這個“蠻洞”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蠻洞”53米長,在抗戰時期,日本轟炸簡陽,老百姓經常在這裡避難。“蠻洞”冬暖夏涼是一個喝茶休閒的好地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溪大佛
  • 外文名:vc
  • 年代唐代
概況
簡陽有一處儒道釋共存的摩崖石刻造像,位於東溪鎮奎星村奎星閣遺址西10餘米、瀕臨沱江約長15米高10米的紅砂石崖壁之上,坐東向西,俗稱“東溪大佛崖”, 北距沱江大橋約250米,西距簡城約1公里。是簡陽市有名的文物古蹟之一。據該處題記和鹹豐《簡州志》載,其造像開鑿於宋鹹平年間(公元1000年),明嘉靖繼有刻造。現存民國十六年重建廟宇。
東溪大佛崖中的摩崖造像現存檔坐式大佛一尊,佛高5米,兩手平放於大腿上,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神態自如,栩栩如生,且色澤鮮艷。在這尊大佛的左側,尚有一個石窟,高4米,寬3米,深2.6米,窟內有神像13尊。在大佛的兩邊岩石上,刻有各種石像,總計34龕108尊,多屬北宋時期作品,距今已有1000餘年歷史。其中最為稱奇的是其下壁小龕口右下側刻有一尊“簡州貓”的石刻造像,最早以實體形式表現出了“蜀郡土貢”、“神於捕鼠”的簡州神貓形象。
摩崖造像中有釋迦牟尼、羅漢、觀音、金剛、力士、八部護法神及供養人等,其特點是佛道二教造像共處一壁,客觀反映了當時儒家的“中庸”思想對佛道二教的影響,為研究宋代儒、釋、道三教融合及其在沱江中下游兩岸的演變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較高的藝術價值。現已將其推薦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簡陽縣誌》記載,在摩崖造像石窟上面的岩頂,建有奎星閣。此閣建於宋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閣有五層,每層高約兩丈余。明代萬曆年間重修。1938年,中國戰時兒童保育總會委派朱家芳等來簡陽於此閣及旁邊的“三溪祠”創建了成都分會第三保育院。1942年5月,宋慶齡和李德全特到奎星閣處的保育院視察。惜上世紀因簡陽紙廠擴建而被毀。
在奎星閣摩崖造像石窟中,有一帖刻文較為久遠,文曰:“時以皇宋鹹平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同發心重鐫造切德壹龕永為供養文林郎守簡州陽安縣令和旦院主講金剛經沙門夢緣”。這為研究者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關於奎星閣摩崖造像的民間傳說有很多,以下這一則是流傳得較廣的:據說,奎星閣和白塔是兄妹兩位神仙修的。當時,哥哥學雞叫騙了妹妹,妹妹修好奎星閣還少了一角就只好停工了。所以,在好長一段時間,簡陽不是水災就是乾旱,百姓吃了很多苦。一天,一位和尚雲遊到此,看了白塔和奎星閣後說:“白塔和奎星閣都應該修,只可惜奎星閣並未修好神仙就停工了,所以簡陽常出現災害。要是能在奎星閣下面的河邊再造些佛像,這些災害就會消除。”說完,他就化作一道輕煙飛走了。百姓們認為這是神仙在指點,於是大家就主動在這裡鑿岩造像,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花了一年多時間才造完了那尊大佛像,又用了一年的時間,刻完了100多尊小佛像。有了這些佛像,簡陽果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丁興旺。大家就說這是佛祖顯了靈,是他在保佑簡陽。
東溪大佛
東溪大佛
從古到今,簡陽的文人學士留下了不少關於奎星閣的詩詞,其中,清代簡陽人易家霖《秋日同仁登奎星閣》曰:“雨霽重陽後,登高補勝游。江山終古秀,詩酒己人留。戰伐偏能定,均輸頗費籌。撫綏環四顧,徒共起離愁。依鑒秋光暮,浮雲一瞬過。青山遷客老,紅樹暖陽多。賈誼曾來策,雍陶起嘯歌。蒼暮還自慨,晚徑冷煙橫。”
今人亦有黃塵《古風·奎星閣摩崖造像即興》曰:“人老歌未休,喜作少年游。欣至古簡州,把酒奎星樓。伴佛崖中坐,瞰江腳下流。遠山含青黛,近舟拂楊柳。香菸繚繚升,木魚聲聲叩。暮鼓驚昏鴉,晨鐘盪金甌。信眾何絡繹,有徑通冥幽?臨風負手立,啜茗話新舊。菩提本無樹,何結憂與愁?你我皆為佛,天地藍悠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