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準噶爾南緣中新生代造山過程及盆山耦合研究

《東準噶爾南緣中新生代造山過程及盆山耦合研究》是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擔任主要完成單位,王宗秀,李濤,柳永清,周高誌,李寅,郝美英,盧苗安,鄢犀利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準噶爾南緣中新生代造山過程及盆山耦合研究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王宗秀,李濤,柳永清,周高誌,李寅,郝美英,盧苗安,鄢犀利
  • 等級:二等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 獲獎序號:20120057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2-2-45
項目摘要
“東準噶爾盆地南緣中新生代造山過程及盆山耦合研究”項目是配合國家“十五”能源戰略的需要以及國土資源部擬開展能源戰略規劃而設立的專向研究,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和中國地質調查局下達任務書,承擔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區位於烏魯木齊以東的東準噶爾盆地以及其南緣山系,地理坐標為東經87°00′~93°00′,北緯43°00′~44°30′,面積約56000平方公里。 目標任務: 以新構造觀、新理論為指導,以“變形構造動力學”為綱,採用微觀與巨觀相結合的方法,結合岩石學、地球化學、同位素年代學研究以及深部地球物理探測資料,開展研究區盆山構造耦合關係研究,解析中新生代以來造山過程對盆地的影響和控制以及南緣山脈變形及隆升歷史,在此基礎上對東準噶爾盆地南緣構造帶的油氣區進行探討性預測。 取得的主要成果: 1、構造格局與古板塊演化 提出在新疆北部地區震旦紀-石炭紀期間可能只存在一個水域相通的統一大洋的認識,對新疆北部地區的板塊構造單元進行了劃分,將其構造演化概括為陸殼拉張(Ζ-?)、洋盆形成(Ο-?)及洋盆消減(D-C)三個洋陸轉化階段。 2、造山過程 (1)提出博格達山鏈經歷了晚古生代初始造山、中生代岩石圈伸展調整、新生代復活造山的成山演化歷程的認識。 (2)依據盆地中的沉積建造及對比研究,認為天山南、北緣盆地中生界是中晚二疊世板塊匯聚後應力調整時期的產物,屬於應力伸展環境,並證明造山帶中生代時期發生過沉降。在T2-3-J2、K1時期,天山南北發育範圍廣泛的湖泊沉積環境,吻合於總體伸展或調整鬆弛的動力學背景。 (3)提出“雙向擠出”斷塊隆升造山模式。認為深部南北向相向運移及岩石圈的深部約束是博格達山鏈新生代再生造山的主要動力機制。 (4)認為博格達山鏈新生代復活造山具有不對稱性、分段性、階段性特點。首次提出博格達山-巴里坤山新生代再造山的起始時間為65.6Ma,並經歷了5.6~19Ma、20~30Ma、42~47Ma三個隆升階段,且15.6~25.6Ma是山體的主隆升期。 3、盆山耦合模式建立與深部結構 (1)認為博格達山與南北盆地之間的斷裂帶可能不是從地表直通到殼幔深部的“深大”斷裂。 (2)提出了博格達山鏈不同段落的深部結構特徵,建立了不同區段盆山耦合及盆山轉換動力模型。 4、盆山結合帶油氣勘探方向評價 (1)從古地溫和油氣系統角度對博格達構造區油氣分布規律進行了分析研究,認為博格達山前背斜帶含油遠景仍很豐富,應是今後的重點勘探地區。 (2)提出博格達山前存在剖面三角拆離區認識, 對於油氣預測具有重要的意義。 5、山前盆地演化 從沉積岩石學和岩相、沉積建造序列等方面綜合分析,認為天山南北中生代為坳陷型盆地,而白堊世末期到新生代整個時期為典型的陸內前陸盆地。項目最終成果評定為優秀。發表論文11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8篇,SCI收錄2篇),培養博士研究生2名。研究成果在新疆地區基礎和油氣地質研究等領域被多次引用,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