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東海孝婦傳說這一民間故事源遠流長。溯其地理,發生地在東海一帶;溯其時間,始於漢代。
籍貫文獻考釋
關於“郯城說 ”
今山東郯城縣城東外環路側,保存了一座“東海孝婦冢”。據考證,孝婦冢年代為西漢,冢前有清代(康熙三十年和光緒三十年)所立的兩塊石碑。據說孝婦周青是被婆婆迫害而死的,行刑時“飛濺白血”,現郯城縣南有一村莊名為“白血汪”便是明證。此外,孝婦周青的故事源於漢書中的《於定國傳》,於公就是這起刑案中主持公道的廉官形象,後世在郯城“東海孝婦冢”附近所修的“
於公墓”也是一個佐證。
關於“連雲港朝陽鎮說 ”
江蘇連雲港古稱“東海郡”,東海郡被廢后,現仍保留了“東海縣”地名,朝陽鎮曾是東海縣的縣治。“東海”一詞,作為地名出現漢代,原名為“東海郡”。漢代在秦置三十六郡的基礎上,增設了“東海郡”。據《中國古地名考》記載:“東海郡,漢置,故址在山東舊兗州府東南,至江蘇邳縣以東至海皆是。治郯,在山東郯城縣西南三十里。”在古代,東海郡包括兩處,一處是漢代的東海郡(今山東郯城一帶),另一處是東魏及隋唐後的東海郡(今江蘇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地區)。
唐憲宗時宰相李吉甫命林寶修的中國唐代譜牒姓氏之學的專著《
元和姓纂》,在記載南北朝時期江南著名才子
徐德言(後被南朝後主陳叔寶的大妹妹
樂昌公主招為駙馬)的籍貫時,其“卷二”條目中就記載了“東海郯州徐氏”,說明郯州是“東海郡”所轄。現江蘇連雲港的“東海縣”,因縣境東臨大海而得名。追溯其源,應在南北朝宋明帝泰始七年(公元471年)就已經設立。據《東海縣誌》記載,東海縣域,夏商時屬徐州,周代屬兗州,春秋戰國時期分別歸屬郯子、魯和楚。秦朝時設朐縣,初屬薛郡,後又屬郯郡。到漢朝時,設東海郡。秦時的朐縣就歸屬東海郡。到三國魏時,將東海郡改為東海國。一直到南北朝471年,正式建立東海縣(歸屬東海郡)。現連雲港的東海縣,歷經了分合變化,但與“東海孝婦”中的古地名“東海”確實存在關聯。據民間傳說,東海孝婦死後三年就在現今的連雲港朝陽汽車站(又名娘娘廟汽車站)南側建了“
東海孝婦祠”和“東海孝婦冢”(當地百姓習慣稱為“
娘娘廟”,也有人稱為“竇娥廟”),其大殿里供奉了娘娘塑像和獄吏於公(漢相於定國之父)塑像和牌位。祠廟後面即為東海孝婦冢。現存的郯城和朝陽鎮兩處墓葬,據考證,郯城為東海孝婦出生地——娘家的墓葬地;朝陽鎮為東海孝婦婆家的墓葬地。兩者並不矛盾,不影響對東海孝婦籍貫的認定。依據《漢書·於定國傳》記載:東海孝婦為“東海郯人”。從歷史地理考察,秦置郯郡,後改為東海郡。而秦漢時期的東海郡包含了現郯城和連雲港地區。因此,東海孝婦的籍貫,應該是古地名——東海郡郯州人。現郯城和連雲港地區都屬於古代郯郡地區。
歷史文獻考釋
1.考其濫觴所出,起於《漢書》“東海孝婦”的故事其文獻記載最早見於《漢書》。很顯然,《漢書》第十七卷《於定國傳》是專為於定國這個清廉官員列傳的,只不過在傳記中提及了“東海孝婦”而已。
2.“東海孝婦”故事原為刑事判例自《漢書》記載後,“東海孝婦”常常被統治者作為刑律的經典判例而引用。六朝南齊時期,廷尉孔稚矽修訂刑律時,在給皇帝所呈的奏表中就援引過“東海孝婦”案例。
3.“東海孝婦”始初起名“周青”,故事情節日臻豐腴生動《漢書》之後,“東海孝婦”的故事在《
後漢書》《
史通》《
太平御覽》等史書中均有記載,《
淮南子》《說苑》等野史雜記中也有載錄。東晉時,乾寶所著《搜神記》的前半部分與《漢書》所記載的基本相同,只是增添了“長老傳雲”一段。正是這段文字,後被元人
關漢卿創作的《
感天動地竇娥冤》取為素材,成為故事的原型。
4.元雜劇將“周青”定名“竇娥”,遂成後世“孝婦形象”元代以前的“東海孝婦”故事,文獻主要記載了兩個主題:表彰孝婦孝順以及歌頌於公陰德。這兩大主題轉化成了元代及以後戲劇創作的主題:闡說公案和表彰孝婦。因此,“東海孝婦”的故事傳說從史書里走出來,成為口頭文學,在社會上得以廣泛流傳,產生較大的影響力,則始於元代。元代是中國戲劇的鼎盛期。戲劇創作者喜歡公案題材,尤其關注孝婦形象的塑造。將“東海孝婦”故事作為重要題材進行創編,敷衍成雜劇的,在《
錄鬼簿》里就有多部,如《厚陰德於公高門》《東海郡於公高門》《感天動地竇娥冤》等,除《感天動地竇娥冤》流傳後世外,其他均已散佚。關漢卿的《感天動地竇娥冤》源於“東海孝婦”傳說,是以“東海孝婦”為主角,以於公斷獄判案為藍本所創作的戲劇故事。儘管作為藝術樣式的戲劇對人物、情節、戲劇衝突等有所改編,但在關漢卿筆下,並不是簡單將民間傳說戲曲化,而是化蛹為蝶,將故事演繹的意義進行了升華。
文化特徵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東海孝婦傳說”屬於民間文學類,具有“口頭傳統和表述 ”的特徵,同時還具備表演藝術、社會風俗和節慶方面的特徵,是一個以口頭傳統表述為主要特徵且兼具藝術性和民俗文化性的綜合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儀式活動
東海孝婦的故事在歷代傳述中,竇娥逐漸成為人們崇拜和祭祀的一位神靈。北宋年間當地就建有“漢東海孝婦祠”,人稱“娘娘廟”,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都要舉行隆重的祭典活動。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一)兩地孤立保護,難以形成合力。
郯城、連雲港兩地都申請了“東海孝婦傳說”非遺項目,且地理位置緊鄰,兩地孝文化研究會已加強聯繫,並開展贈書等活動,但在傳說傳承保護上並未形成深入廣泛合作,使其發展逐步陷入分化局面,難以充分利用兩地遺址等資源。同時,兩地歷史悠久,優秀非遺資源豐富,但在傳承過程中多孤立發展,難以形成合力,對打造地方文化圈,發展地方旅遊業造成阻礙。基於現狀,應形成跨地域、跨類型的整體性非遺保護,打破封閉僵局。
(二)非遺宣傳力度不夠,社會了解度不高。
東海孝婦傳說在連雲港當地雖有流傳,但範圍狹窄,民間重視程度不高,其傳承主要依靠研究會,缺少民間力量。尤其在學校內沒有取得宣傳效果,學生對其了解十分有限,甚至從未聽說。同時其景區建設尚未與連雲港著名旅遊景點形成關聯,新建孝婦祠為興國寺一部分,遊客知興國寺而不知孝婦祠,缺少主流影響力。
(三)傳承形式傳統,難以對接新時代多元傳播媒介。
新媒體是非遺傳承的重要媒介,隨著泛娛樂化趨勢發展,新媒體尤其是網際網路對文化產業的助推作用愈發明顯。東海孝婦傳說傳承對新媒體資源的利用十分有限,並且尚未走向網路,限制了東海孝婦傳說的傳播範圍。
傳承人物
張義太,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東海孝婦傳說傳承人。
張義壯,連雲港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東海孝婦傳說傳承人。
張名艾,連雲港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東海孝婦傳說傳承人。
保護措施
1997年,連雲港市宗教局和雲台區人民政府對漢東海孝婦祠進行規模較大的重建。
2015年,連雲港市藝研所、《人文360》欄目組聯手鎮調研國家級非遺項目“東海孝婦傳說”。
2018年1月7日,連雲港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加強‘東海孝婦傳說’等非遺項目的開發利用”,這是“東海孝婦傳說”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為東海孝婦傳說創造了傳承和發展環境。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
連雲港市孝文化研究會獲得“東海孝婦傳說”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東海孝婦傳說》項目評估合格,連雲港市孝文化研究會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衍生作品
元代戲劇家關漢卿根據東海孝婦傳說為素材而創作的《感天動地竇娥冤》,被編入中學語文課本,劇本被國外16種文字翻譯。
2017年,以“東海孝婦傳說”為原型的電影《
竇娥奇冤》上映。
2019年,孝文化研究會張樹莊、張義太編輯書籍《東海孝婦史籍輯存》。
文化軼事
《東海孝婦傳說》是《列女傳》中的一篇。
原文如下:
漢時,東海孝婦養姑甚謹。姑曰:“婦養我勤苦。我已老,何惜餘年,久累年少。”遂自縊死。其女告官云:“婦殺我母。”官收系之,拷掠毒治。孝婦不堪苦楚,自誣服之。時於公為獄吏,曰:“此婦養姑十餘年,以孝聞徹,必不殺也。”太守不聽。於公爭不得理,抱其獄詞,哭於府而去。
自後郡中枯旱,三年不雨。後太守至,於公曰:“孝婦不當死,前太守枉殺之,咎當在此。”太守即時身祭孝婦冢,因表其墓。天立雨,歲大熟。
長老傳云:“孝婦名周青。青將死,車載十丈竹竿,以懸五幡。立誓於眾曰:‘青若有罪,願殺,血當順下;青若枉死,血當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黃,緣幡竹而上標,又緣幡而下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