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多環芳烴的大氣沉降:通量與過程》是依託復旦大學,由郭志剛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海多環芳烴的大氣沉降:通量與過程
- 依託單位:復旦大學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郭志剛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東海作為東亞冬季風的下風帶,春季受亞洲沙塵暴、秋季和冬季受長三角區域嚴重灰霾的強烈影響,是我國陸源排放多環芳烴大氣向外傳輸的重要沉降匯。本課題基於點(東海花鳥山島)和面(船載走航)4個季度大氣(氣相/氣溶膠)、乾濕沉降和海水樣品的採集與有機分析,確定東海大氣顆粒態多環芳烴的乾、濕沉降通量,估算經大氣-海水界面交換過程輸入東海的氣態多環芳烴通量;揭示典型亞洲沙塵暴和冬季區域灰霾事件性過程前、期間和過程後多環芳烴大氣沉降入海通量的變異及其過程;基於本申請課題得到的大氣沉降通量,結合收集的長江輸入通量和東海現代沉積通量,初步估算東海多環芳烴的收支。本研究兼具區域特色和一定世界典型意義,成果可為評估人類活動對東海生態系統和漁業資源安全的可能影響提供科學依據,對全球多環芳烴收支估算也有其重要的科學價值。
結題摘要
人類活動釋放的多環芳烴(PAHs)相當部分可經大氣直接沉降與河流輸入,進入到海洋環境。我國排放的PAHs在全球PAHs源-匯研究中至為重要。作為東亞沙塵和污染物向西北太平洋傳輸的主要路徑,黃、東海已成為全球尺度大氣環境及其生物地球化學效應研究的關鍵區域。本課題依據遠離大陸的東海小島及船載走航,採集氣體/氣溶樣品以及海水樣品,估算了長江口-東海PAHs的大氣乾濕沉降通量,有機氯農藥(OCPs)的海-氣交換通量;系統報導了東海大氣中PAHs、OCPs和多溴聯苯醚(PBDEs)的濃度水平、季節性分布與來源,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成果: (1)不包括萘的15種PAHs乾沉降通量季節平均(ng/m2/d)分別為秋季300、冬季624、春季109和夏季223。冬季乾沉降通量最大,春季最低。15PAHs濕沉降通量明顯高於乾沉降。污染期間PAHs的乾沉降通量顯著高於非污染期,顯示大陸長程傳輸污染物沉降對東海水體PAHs具有重要貢獻。PMF模型的PAHs源解析經過顯示,機動車排放(26.95%)和煤燃燒貢獻(24.50%)是主要來源,其次為生物質燃燒(16.49%)、原油殘留(16.29%)與大氣-海水交換(15.77%)的貢獻。秋季最高貢獻來自煤燃燒(30.54%),冬季最高為機動車排放(34.49%),夏季主要來自大氣-海水交換(59.46%),長江口水體向大氣的釋放有可能成為東海大氣中PAHs的重要源。 (2)長江入海細顆粒物沉積-再懸浮-向南搬運-再沉積過程中,大約49噸/年以2-3環為主的PAHs可從沉積物釋放到水體,成為東海水體PAHs的又一重要“源”。 (3)東海長江口-近海OCPs以水體揮發進入大氣為主;長江水搬運的OCPs是東海沿岸區域大氣中OCPs的二次排放源;大約70%河流搬運的HCHs可以通過海-氣交換過程揮發重新進入大氣,在季風的驅動下,部分HCHs有可能重新輸送回大陸,另一部分則輸送至開闊海域。 (4)顆粒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OCPs和PBDEs)的濃度水平表現出顯著的季節變化特徵,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推測在東亞季風的影響下,來源於中國大陸的污染物是東海大氣顆粒物中有機污染物的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