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浦社區位於迎賓路、興賢路、南環路交叉地帶,地處經濟繁華的泉州南大門,是泉州市舊村改造後的新型城中村。“東浦"二字是由東壁、浦口(元代時稱為蒲口因蒲氏居此而名)二個自然村組成,各取一字命名。村委會駐地在浦口村,有東壁、浦口二個自然村組成,有六個村民小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浦社區
- 位於:迎賓路、興賢路、南環路交叉地帶
- 地處:經濟繁華的泉州南大門
- 名稱來源:東壁、浦口二個自然村各取一字
概況,人文歷史,
概況
“東浦"二字是由東壁、浦口(元代時稱為蒲口因蒲氏居此而名)二個自然村組成,各取一字命名。村委會駐地在浦口村,有東壁、浦口二個自然村組成,有六個村民小組。
東浦社區明清時期進士者有四人,即黃一龍(1568年隆慶二年,明代進士),黃鶴仙字錫襄號石庵(1640年崇禎十三年進士、菲律賓黃氏大成宗譜P191頁與許在全《泉州名祠》書中均有載)黃岳牧(清雍正元年進士、翰林庶吉士)黃榕所(清雍正元年進士)現社區人口達1700多人,6個居民小組,戶數418戶,外來人口5000多人。002年榮獲市級“寬裕型文明村”、“泉州市舊村改造新村建設先進單位”;2003年榮獲區級“新村建設及精品村建設先進單位”、“省級園林式村莊”、市級“先進基層黨組織”;2005年榮獲“鯉城區重點項目建設工作先進集體”和區級“綠色小區”、“交通安全社區”、“平安社區”等榮譽稱號;2006年榮獲區級“文明社區”、“新農村建設先進單位”。
人文歷史
東浦蒲氏家族系南宋市巨商蒲壽庚之後,《宋史·瀛國公本紀》景炎元年(1276年)十二月條:“蒲壽庚提舉泉州舶司,擅番舶利者三十年”。宋末,蒲氏叛宋仕元,殺盡泉州城內趙氏宗室及當地抗元漢人許、陳、曾三姓族人,為蒙古人占領泉州城立下汗馬功勞。之後的近百年,成為泉州城中的名門望族,享有極大的權力。元未,蒲氏後勾結當時的提舉泉州市舶使色目人那兀納作亂,使泉州深陷十年“亦思巴奚戰亂”,從此泉州港開始走向沒落。叛亂被元軍強力鎮壓後,當地的蒲家乃至許多西域人慘遭滅門,蒲壽庚卻被掘墳戮屍,遍及泉州城內外的清真寺在戰亂中引起的宗教仇殺中除一座外全被搗毀。而且,蒲氏家族的噩運並沒有隨著元朝的滅亡而告終,明朝開國後,朱元璋特令將泉州的蒲壽庚這一脈的蒲氏舉族全部打入賤籍,世代不得入仕。就這樣,據《中國歷史教學與泉州浮橋民間傳說》記載在元代顯赫一時的蒲氏子孫後裔不得不隱姓埋名逃亡,逃離泉州城區,向山區和海邊的荒僻鄉村移民,甚至離開泉州,逃往其它州縣。分別避居各地。 原居住城裡的一支蒲氏本來想繼續留住在城裡,誰知傳來只要是見到蒲氏殺無赦。城裡住不下去了,這些蒲氏後裔收拾細軟提著他們蒲氏的大燈,奪路而逃,後面洪武兵追得緊。他們只好暫居在城門 東浦,為免遭滅絕之焚,隨即於當天晚上燒掉寫有蒲氏燈號的大燈,重新立姓為黃姓。追蹤溯源東浦黃氏居民多源自蒲氏後裔。
名稱: 泉州市東浦社區居委會
地址: 鯉城區江南街道東浦社區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