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東流道中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王質
- 作品出處:《宋詩抄》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東流道中1
山高樹多日出遲,食時霧露且雰霏2。
馬蹄已踏兩郵舍3,人家漸開雙竹扉。
冬青匝路野蜂亂4,蕎麥滿園山雀飛。
明朝大江送吾去,萬里天風吹客衣。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東流:原為縣名,在長江南岸,今屬安徽東至縣。
2、食時:古人一日兩餐,早餐在日出之後,隅中(太陽當頂)之前,食時指的就是這段時聞。雰(fēn)霏:霧露濃密的樣子。
3、郵舍:通稱驛站,宋代替郵鋪或郵台。供傳遞文書的人員和官員歌宿換馬的所在。
4、冬青:一種常綠喬木,分布於長江以南地區。匝(zā):環繞。
白話譯文
山又高樹又密太陽出得很遲,早餐時霧和露猶如細雨紛飛。
騎在馬上已經走過兩座郵舍,路旁人家漸漸打開兩扇竹門。
冬青樹環繞驛路野蜂亂成陣,蕎麥花開田園裡山雀不停飛。
明天早上乘船大江送我東去,萬里迢迢天風吹動客子之衣。
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年代不詳。作者從家鄉興國(今屬江西)途徑東流沿途的風物,停船上岸看到周圍的景象心生哀傷而寫下。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一天,詩人騎著馬在東流的驛道上行進。只見四周山高林密,綠色屏障連綿起伏,初升的太陽被遮得嚴嚴實實。直到早飯時分,依然霧氣迷濛。詩人策馬走過兩所郵舍(宋代的郵舍彼此相隔十至二十里)之後,路邊的人家才相繼打開竹編的門。漸漸地,一切都甦醒了,活鬧了。路邊的冬青樹散發出縷縷清香,惹得野蜂成群而來,上下飛舞;園裡的春蕎麥有的已經結實,饞嘴的山雀不時前來啄食。置身子這個寧謐幽靜而又生機勃發的環境裡,倍感身心酣暢,真是難得的享受。詩人轉而想到明天就要乘船離去,大江滾滾,天風吹衣,自是氣勢非凡,然而,“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離開自己的家鄉興國愈來愈遠,離開自己熟悉依戀的山區景物愈來愈遠,那孤淒惆悵的情懷便會與日俱增。詩的末聯語極豪放,但結句“萬里天風吹客衣”,著“客”字,頓呈迴環跌宕之勢,隱隱透露出遊子的哀傷,與前六句意脈相連,渾然一體。
樸素、真切是這首詩的最大特色。開頭從山區的常態落筆,並沒有什麼新奇之處,但讀來倍感親切,有如身臨其境。原因之一是:它真實地展示了山區早晨(嚴格地說是上午大部分時間)所特有的環境氣氛,不加修飾而境界頓出。原因之二是:詩人善於用虛字勾連烘托,使之前後關照,而又承轉自然,不著痕跡。如次旬的“且”字除強調霧露稠密,久不消散這一山區特有的景象外,還和第三句的“已”、第四句的“漸”相互映照,起了濃化情境、突出題旨的作用。
作者王質常以蘇軾自況,他的詩放曠不羈,也確乎有點蘇軾的氣派。以這首為例,腳韻全然合律(除首句押“支”韻,余皆押“微”韻。宋人詩首句常鄰韻通押,故不可視為出韻),中間兩聯對仗也很考究,當是律詩無疑。但平仄的安排不合律處甚多,如首句第二字“高”,四句第二字“家”,當用仄聲處卻用了平聲,純是拗體,讀來自有一種挺拔瘦硬之感,與情韻悠長的唐調不同。
前三聯都是描述“東流道中”景物的筆墨,沒有大的起伏跳蕩,末聯落筆於時空的現場之外,風波突起,境界大異。詩人藉助於自己的聯想能力和騰挪功夫,使作品顯得豪氣橫生,充分體現了宋詩風格。
名家評價
四川省儺文化研究會理事、四川省川劇學學會副秘書長李遠強《宋詩名篇賞析》:“此首七言律詩,拗折跌宕,情景交融,作品聯想豐富,豪氣橫生,體現了作者放曠不羈的風格。”
作者簡介
王質(1127一1189),字景文,號雪山,鄆州(今山東東平)人。寓居興國(今江西)。紹興三十年進士及第。曾官樞密院編修、荊南府通判。有《雪山集》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