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洋蹄蓋蕨

東洋蹄蓋蕨是蹄蓋蕨科、假蹄蓋蕨屬植物假蹄蓋蕨(學名:Athyriopsis japonica (Thunb.) Ching)的別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洋蹄蓋蕨
  • 拉丁學名:Athyriopsis japonica (Thunb.) Ching
  • :蹄蓋蕨科
  • :假蹄蓋蕨屬
  • :假蹄蓋蕨
假蹄蓋蕨(原變種),形態特徵,產地生境,花葉假蹄蓋蕨(變種),形態特徵,產地生境,斜羽假蹄蓋蕨(變種),形態特徵,產地生境,

假蹄蓋蕨(原變種)

形態特徵

夏綠植物。根狀莖細長橫走,直徑2-3毫米,先端被黃褐色闊披針形或披針形鱗片;葉遠生至近生。能育葉長可達1米;葉柄長10-50厘米,直徑1-2毫米,禾稈色,基部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整槓槓鱗片,並略有黃褐色節狀柔毛,向上鱗片較稀疏而小,披針形,色較深,有時呈淺黑褐色,也有稀疏的節狀柔毛;葉片矩圓形至矩圓狀闊披針形,有時呈三角形,長15-50厘米,寬6-22(-30)厘米,基部略縮狹或不縮狹,頂部羽裂長漸尖或略急縮長漸尖;側生分離羽片4-8對,通常以約60°的夾角向上斜展,少見平展,通直或略向上呈鐮狀彎曲,長3-13厘米,寬1-3(-4.5)厘米,先端漸尖至尾狀長漸尖,基部闊楔形,兩側羽狀半裂至深裂,基部1(-2)對常較闊,長橢圓披針形,其下側常稍闊,其餘的披針形,兩側對稱;側生分離羽片的裂片5-18對,以約40°-45°的夾角向上斜展,略向上偏斜的長方形或矩圓形,或為鐮狀披針形,先端近平截或鈍圓至急尖,邊緣有疏鋸齒或波狀,罕見淺羽裂;裂片上羽狀脈章蜜凶的小脈8對以下,極斜向上,二叉或單一,上面常不明顯,下面略可見。葉草質,葉軸疏生淺褐色披針形小鱗片及節狀柔毛,羽片上面僅沿中肋有短節毛,下面沿中肋及裂片主脈疏生節狀柔毛。孢子囊群短線形,通直,大多單生於小脈中部上側,在基部上出1脈有時雙生於上下兩側;囊群蓋淺褐色,膜質,背面無毛,邊緣撕裂狀,在囊群成熟前內彎。孢子赤道面觀半圓形,周壁表面具刺狀紋飾。染色體數目n=120(6x)。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河南(伏牛山、大別山和桐柏山)、甘肅(康縣、文縣)、山東(青島嶗山)、江蘇(各地)、上海(崇明)、射海拜說安徽(巢縣、潛天天桂山、涇縣、青陽九華山、黃山、休寧、齊雲山、屯溪)、浙江、江西(廬山、修水、玉山、貴溪、鉛山、安福、遂川、會昌、尋烏)、福建(武夷山、太寧、福州鼓山、連城、廈門)台灣(台北)河南(羅山、信陽雞公山)、湖北(大悟雞公山、應山)湖南(慈利、大庸、永順、長沙嶽麓山)、廣東(英德)、廣西(金秀及平南大瑤山、武鳴大明山)、四川(城口巴山、灌縣、瀘定大相嶺)、重慶(北碚縉朵慨墓提雲山、石柱、南川金佛山、酉陽)、貴州(道真印江、貴陽、雷山關嶺)、雲南(昆明、大理、鶴慶、德欽)。生於林下濕地及山谷溪溝邊,海拔60-2000米。也分布於韓國(濟州島)、日本(本州、伊豆諸島、四國、九州)、尼泊爾、印度(大吉嶺)、緬甸北部。模式標本采自日本(九州島,長崎)。

花葉假蹄蓋蕨(變種)

形態特徵

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羽片上面沿中肋有淡乳黃色的花斑,囊群蓋邊緣不為撕裂狀,僅有細牙狀小齒,孢子周壁表面具較長的棒狀及刺狀紋飾。

產地生境

特產於雲南(昆明西山)。生於海拔2000米的闊葉林下溪溝邊。

斜羽假蹄蓋蕨(變種)

形態特徵

與原變種的區別主要在於側生羽片的裂片以約30°的夾角極斜向上,近尖頭,羽片通常也顯奔才廈著斜向上方,囊群蓋邊緣在囊群成熟前平展,不內彎。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山東(威海)、安徽(黃山)、浙江(臨安、淳安、寧海、江山、遂昌、樂清)、江西(廬山、永修、玉山、貴溪、安福)、福建(武夷山)、湖南(龍山、桑謎主料植)、廣西(整幾龍勝、上林、武鳴)、貴州(赤水)。生於山地溪邊石上,海拔120-1000米。也分布於日本。模式標本采自日本(琉球群島的大島)。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山東(威海)、安徽(黃山)、浙江(臨安、淳安、寧海、江山、遂昌、樂清)、江西(廬山、永修、玉山、貴溪、安福)、福建(武夷山)、湖南(龍山、桑植)、廣西(龍勝、上林、武鳴)、貴州(赤水)。生於山地溪邊石上,海拔120-1000米。也分布於日本。模式標本采自日本(琉球群島的大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