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山歷史文化主題公園

東林山歷史文化主題公園

東林山歷史文化主題公園以東林山丘陵河網為依託,主要旅遊景點有祗園寺、讀書處、錦峰塔院、印仙橋、眺遠亭、瞰碧亭、回仙館、介福寺、白雲寺等為代表的古建築群。逐步形成以寺、塔、亭、館、橋為特色,融合民俗風情、農家樂等內容的近郊區鄉村休閒度假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林山歷史文化主題公園
  • 外文名稱:Donglin mounta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heme park
  • 地理位置:浙江省湖州市東林鎮
  • 著名景點:吟飛樓
    榴皮詩屋
    回仙館
    瞰碧亭
    觀魚亭
    會仙樓
    祗園寺
    鳳凰潭
    錦峰塔
    肅容軒
    清勝軒
    多景樓
    東林蘭若
    眺遠亭
    琵琶嶺
    夕照嶺
    玩漁石
    煉丹井
    溫石坡
    靈芝亭
    何公樓
    倪思園
    和韻精舍
    東林陳氏宗祠
    讀書處
地理環境,地形地貌,水文條件,氣候條件,生物種類,文物遺蹟,主要景點,三教文化景觀區,塔園文化景觀區,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東林山地處低山丘陵地區,主峰海拔為75.31米,西峰為71.21米,東西南三面環水,山下河港交錯,溪流密布。因東林山的特定地理優勢和文化內質,在與東林山有關的歷史文獻中,把東林山喻為“蓬萊山”的達二十餘處。

水文條件

歷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最高降水量1728毫米,最低年降水762毫米,歷年平均降水136天左右。東林山麓原有東溪、柳溪、菰浦溪、仙溪、驤溪、龍山涇、北斗涇、斜陽匯、望湖渚等水域。山下洛舍漾、清水漾、商林漾水量豐富,水質優良。既有清潔的生活用水,也有充足的景觀用水。

氣候條件

本區域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降水充沛,空氣濕潤,全年平均氣溫在12.2~16.1攝氏度,主要雨季在4~9月份,無霜期為224~246天,冬季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0~4攝氏度,夏季受暖濕氣流控制,天氣炎熱,時有雷陣雨,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24~29攝氏度。
由於受季風影響,降水季節分配不均,易受夏季颱風暴雨、冬季低溫寒潮、盛夏高溫乾旱等災害性天氣的影響。

生物種類

丘陵坡地的自然植被以次生的小徑竹和常綠針闊混交林為主,主要樹種有馬尾松,野楊梅、青岡、苦櫧、木荷等,人工植被有杉木、火炬松、濕地松、毛竹等。
本地區野生動物種類繁多,鳥類有:白鷺,主要棲息于山南樹林裡;雀類,有麻雀和山麻雀,分布廣泛;此外還有啄木鳥,杜鵑等食蟲鳥類,也多分布在山林中;而獸類則有野兔松鼠等。

文物遺蹟

東林山史書記載的文物遺蹟超過百項,山上現存佛教祗園寺、土地廟、三王廟、錦峰塔、煉丹處、溫石坡等文物遺蹟。道教回仙館還未恢復歷史面貌。原有印仙橋、靈芝亭、玩芳亭、瞰碧亭、眺遠亭等地面建築已湮沒,遺蹟尚存。
北斗潭、沐丹池等水系已不可辨認,僅鳳凰潭還依稀保留部分水面。
除去了眾多的歷史文物古蹟,東林山還有眾多動人的民間傳說。獅子山與繡球山的傳說、沈東老與呂洞賓的傳說、葛洪煉丹的故事,都使東林山更神秘誘人。其中,沈東老和呂洞賓的仙話傳說是中國仙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史上擁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

主要景點

三教文化景觀區

景點:在山之南坡,山門主入口、祗園寺、靈應廟、鳳凰潭、等。
東林山南本身即為現佛教文化的聚集處,留存著許多佛教聖地。
1、山門主入口: 東林山風景區現狀無明顯主要入口,風景區主入口設計強調標誌性,同時滿足大量遊人的聚集
東林山歷史文化主題公園  山南主入口東林山歷史文化主題公園 山南主入口
與等候。根據山南地性特徵,主入口廣場設定在景觀中軸的最南端,也是目前較繁華熱鬧的地方,同時直通錦峰塔院,成為錦峰塔院的山門,用材以石材為主,大氣磅礴,而且隱隱中具有王者的霸氣。
2、山門 :
此山門根據東林山的民間傳說等神話特點,同時考慮到山門直通錦峰塔院,從另一種角度上說,也是錦峰塔院的山門,所以磅礴大氣,運用石材、木材等材料進行設計,表現古樸風格,力求與明代風格相統一,同時體現傳統與藝術的結合。
東林山歷史文化主題公園
3、祗園寺:
依據:祗園寺始建於齊永明三年(485),距今1524年,號“大乘寺”。宋治平二年(1605)改名“祗園寺”。據《明成化十五年重建祗園寺記》,祗園寺當重建於成化十五年(1497)。
祗園寺詩(選錄):
宋·倪祖常(宋禮部尚書倪思第六子,東林人,累官朝散大夫,文華殿修撰兼禮部侍郎)
梵王宮殿有仙家,曾此瑤觴醉碧霞。
雨過石壇寒象緯,風來祗樹委龍蛇。
徑翻見葉香騰瑞,飯熟青精味勝麻。
昨日老僧談妙法,繽紛猶如墜天花。
宋·沈偕(沈東老之子,中元豐二年時彥榜進士,東林人)
引得仙溪水,來朝梵宇前。
石幢蒼蘚合,猶記永明年。
明·吳珫(歸安望族,明“苕溪五隱詩社”的主要成員)
禪心自與塵緣隔,小結樓居住翠微。
檻外長松雲作伴,林間白石蘚為衣。
靜聞桂子月中落,閒愛花枝雨後肥。
六鑿俱空無別念,楞嚴誦徹又斜暉。
設計:擬擴建大雄寶殿、鐘鼓樓、放生池、藏經閣。
4、介福寺(天申介福宮):
依據:介福寺原名“天申介福宮”,宋乾道年間(1165—1173)神宵道士蔡大象建,高宗御書賜額。中有寶閣,奉“太宗”、“真
宗”、“仁宗”神主。從明始改名介福寺,改屬佛教管理。
設計:恢復“介福寺”,用途:供百家神位。擬在錦峰塔院西側選址重建。
5、靈應廟:
依據:靈應廟俗呼“三王廟”,此廟始建年代不詳,北宋末,始從山北移至山南至清中晚期尚存“唐、宋遺碑四通”。“居民奉之甚虔”。“凡旱、澇、災、傷、禱輒回響”。紹興九年(1139)三月,高宗賜額“靈應”。《東林山志》錄有宋《靈應廟碑記》,明正統《重修三王廟疏》及詩數篇,可供靈應廟文化的歷史資源。靈應廟已新建,然各類活動殊不正規。
設計:依據史料恢復當年靈應廟之舊觀。
6、鳳凰潭:
依據:《東林山志》:“鳳凰潭在山南麓,靈應廟下”,又名“鳳來湖”。
古詩(錄二首):
其一: 宋·沈偕
寒潭清見底,曾照鳳來儀。
寂寞千年後,安容鳥雀知。
其二: 明·楊紳
潭如靈沼事堪奇,溶漾曾經彩鳳儀。
祥物自來多變化,飛飛燕雀豈能知。
設計:現存鳳凰潭面積僅五、六十平米左右,其周邊被雜草遮掩,擬擴掘至800平米左右,作為山南唯一的水景。

  

  

塔園文化景觀區

以錦峰塔為中心,相關歷史建築有“錦峰塔院”、“清勝軒”、“肅容軒”、“多景樓”、“眺遠亭”。
1、錦峰塔:
依據:錦峰塔在東林山中峰之巔,始建於北宋宣和末年(1124)。始建者:觀察使姚平西,崇信軍承宣使王永錫,並建殿廡(塔院)皆向東。
沿革:慶元開禧間(1195—1207)屢經雷火,鹹淳壬申(1272)火於盜,由姚宗夔,僧嗣成重修,歲久復圮。明永楽初(1403)里人陳恭重建,正統九年(1444)毀於雷火,天順末(1463)陳昂、陳晟重建殿廡(塔院)。嘉靖三十七年(1558)平湖主事陸杲盡拆殘塔重建。隆慶五年(1571)全塔俱倒。萬曆十年(1582)陳氏重建。1984年8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錦峰塔為湖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肅容軒:
依據:《東林山志》記載在錦峰絕頂左。
在錦峰塔院中,在錦峰塔之東,多景樓與錦峰塔之間。
軒:有窗的長廊或小屋。門、窗、樓板或欄桿。依照史料,遺蹟嚴格按古建規範重建。
3、清勝軒:
依據:《東林山志》清勝軒在錦峰絕頂。
故現將其設定在錦峰塔之西,也在錦峰塔院中。
4、多景樓:
依據:《東林山志》在清勝軒左。
多景樓詩(清·卡文)
四野蒼茫曙色開,登樓極目足徘徊。
窗虛綠樹連書幌,簾卷青山入酒杯。
多景樓重修在錦峰塔院外,在錦峰塔院東,依據歷史原貌復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