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村位於西區街道南部,距離西區辦事處約0.6千米,後山社區居委會駐該村。西北緊靠馬山(海拔77.6米),南抵富華道商業區,西連長洲社區中心村,東有市政道路中山一路經過。明代後期,長洲黃姓遷此建村。清道光年間稱長洲鄉東堡,1949年後改稱東村。該村位於中山市中部平原,地勢較為平坦,村域呈塊狀分布。村東有岐江河流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廣東省中山市西區街道
歷史沿革,經濟,人口,歷史文化,村民由來,本地方言,傳統建築,傳統習俗,本地美食,公共設施,
歷史沿革
該村位於中山市中部平原,地勢較為平坦,村域呈塊狀分布。村東有岐江河流過。東村立村時屬香山縣良字都,清道光七年(1827年)屬仁良都,清宣統二年(1910年)屬第一區;1925年屬中山縣第一區長洲鄉。1951年土地改革結束後,東村從長洲鄉劃出,連同後山等村另組成後山鄉;1958年屬環城公社第四生產營第二連;1967年屬郊區公社後山大隊;1984年屬中山市郊區後山鄉,1988年屬西區後山村(1989—1998年稱後山管理區),2002年至今屬西區後山社區。
經濟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1992年,農業用地全被徵用。1956年,後山農業合作社在馬山東麓開辦採石場,1996年後因保護環境而停辦。1997年開辦金馬酒店,內設客房、飲食與娛樂設施,初時自主運營,2000年後以出租形式經營。現東村已完全城鎮化,周邊有華江數碼廣場、西區商務大廈、中山市物資集團、北大荒物流集團中山有限公司、利高廣場等大型機構和商務中心。村民主要收入為商業經營收入、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及房屋出租收入等。
人口
2015年末,東村戶籍人口871人。其中:男性420人,女性451人;80歲以上25人,最年長者95歲(男)實際在村居住戶籍人口72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12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47人,澳門同胞69人。祖籍該村的華僑華人11人,主要分布在美國。
歷史文化
村民由來
村民主要為黃、李、陳等姓。第一大姓為黃姓,南宋時期從福建莆田經江西贛州過梅嶺遷至廣東南雄,而後到新寧(現台山),南宋末年再經新會遷至香山長洲,明代後期從長洲分支至此。李、陳二姓多是清代後期從廣東順德、南海、番禺等地遷入。
本地方言
傳統建築
村內仍存傳統廣府民居和舊僑房約30座。後山東下街62號民居較有特色。該民居建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 年),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共三層。房屋正門第一道是屏風門;第二道為趟攏門,中間橫架多根圓木,為傳統“防盜門”。客廳有彩色屏風和壁畫(人物、瑞獸、花鳥圖案),室內天花板和樓梯均用實木製成。
村中原有廟宇三座,分別是文武廟、棲霞寺和天后廟。文武廟,始建年代不詳,1986年重修,供奉關羽、文昌帝君和八大文人。棲霞寺始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1989年拆除(保留石門框)後原址建起後山頤老院。寺內楹聯“雲山開靜域,煙雨護禪關”,書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現存於後山頤老院內。天后廟供奉天后娘媽,20世紀50年代拆除,舊址現為後山社區居委會辦公樓。
傳統習俗
每年清明節後的周末,村中黃姓族人連同長洲黃姓代表,先到新會祭拜米氏阿婆,然後到神灣祭拜另一位先祖,最後在長洲黃氏大宗祠拜太公。祭拜時要準備10頭左右的燒豬(稱“鴻運豬”),鳴放鞭炮。祭拜後進行“太公分豬肉”儀式。
該村有舞獅的傳統。1949年前,東村所在後山一帶常備“獅子”、鑼鼓、頭牌等器具,在農曆四月初八浴佛節進行獅子巡遊,後改到春節期間舞獅。現村中每有喜慶之事,便請舞獅出場助興。舞獅者均有武術基礎,擅舞者常做一些高難度動作,如獅子過橋、獅子采青等。
舞醉龍也是東村傳統民俗活動,是長洲醉龍舞的組成部分,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因邊飲酒邊舞木龍,故稱舞醉龍。木龍有三種規格:長1.8米、1米、0.8米,俱有龍頭龍尾,用上等紅木雕琢而成。每年農曆四月初一到初八,村內開始舞醉龍,初八之前是練習,練時舞者喝的是水,表演時用高純度米酒,舞一個程式約要8分鐘。現在一些重要的迎賓和喜慶活動也會舞醉龍。四月初八當天,有吃“龍船頭飯”的習俗。當日晚餐由公家提供米飯和米酒,各家自帶飯菜到大祠堂空地集中吃飯。因村民集中,一些平時喜好飲酒之人,在眾人的慫願鼓動下,便開懷暢飲,每次必有數名醉漢。醉酒者又照例被推出來舞醉龍,舞者步履跟跪,觀者手舞足蹈,氣氛歡樂。
過去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需要避諱。如門前不種桑樹(“桑”與“喪”同音),不種木瓜(木瓜的分泌物像眼淚)。民宅外曬衣服,小孩不能從褲襠下穿過。婦女披頭散髮不能出門。婦女就座時兩腳不得分開。家中死了親屬,在一定時間內不能中門。不要當面說人肥胖。不得摸人頭頂。吃飯時遇到下雨打雷,飯粒不能落地。建房時大廳與二廳的過道(俗稱“冷巷”)必須左右錯開,不得直通,兩個窗戶不能相對。房中鏡不要正對床口。小孩不能吃雞的脾臟(稱為“雞望忌”),據說吃了會造成健忘。小孩不能吃隔夜的雞蛋和鴨蛋。衣服束帶忌用白色。逢喜慶不得說不吉利的話。大年初一不要掃地,否則會把財運帶走。平時使用數字忌“七”字。使用年橘和其他儀品講究成雙成對,忌用單數,供神上香卻禁上兩支。棺木叫“長生”,曆書曰“通勝”,絲瓜稱“勝瓜”等。改革開放後,忌諱逐漸減少。
相傳清康熙年間,村內富商黃朝紳想在馬山石塊上刻字紀念,向書法大師陳子清求字未果,後遇高僧慧心,頓悟禪機,盟發善心扶危濟困。此後黃朝紳、陳子清、慧心成莫逆之交。慧心外出雲遊,留下一傘在馬山一處石塊上,暗示此處可建寺。於是黃朝紳在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出資建寺,取名棲霞寺,陳子清也欣然題寺名。
本地美食
特色農產品有白花番薯、黑蔗、白肉蔗、石硤龍眼等。傳統食品有欒餅、蘆粽、煎堆、糖環、角仔和年糕等。農曆三月初三,村民喜用欒葉曬乾搗碎混合黏米粉和糖做餅吃。
公共設施
東村於20世紀50年代末安裝公共電話(1978年通家庭電話),60年代中期通電,80年代通自來水,80年代後期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90年代末通網路。村內原建有後山國小,2008 年並人西區中心國小,原國小舊址現為喜來登酒店員工宿舍。該村落已被列入市級“三舊”改造項目,將分批拆遷改造,馬山亦規劃建設成休閒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