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望政策

這是印度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聯繫,並以追趕中國為目標。與緬甸關係升溫是重要一環,焦點對準日本是收官之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望政策
  • 經濟聯繫:印度加強與東南亞國家
  • 目標:以追趕中國
  • 焦點:對準日本是收官之舉
政策目標,外交關係,政治關係,經貿關係,軍事與安全關係,推動背景,政策分析,

政策目標

東望政策,始於1992年,是印度政府為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聯繫,所建立的外交策略。政策的第一階段基本是面向東南亞的新興國家,以發展貿易,吸收投資、擴大市場為主要訴求。當時“東望政策”的出發點和核心是經濟改革和經貿合作。
20世紀90年代,多數東南亞國家經濟成長迅速,印度主要考慮是:東南亞國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較多的智慧財產權、較強的基礎設施和大量可供投資的資本,這些國家在工業、貿易和市場方面同亞太和全球市場的聯繫比較緊密,因此印度迫切希望通過分享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繁榮來挽救自身處於危機邊緣的經濟。
2003年10月,印度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這成了“東望政策”新的里程碑。此後,印度的亞太外交呈現出不斷強化和逐漸拓展的勢頭,到21世紀,其“東進”步伐十分明顯。

外交關係

政治關係

印度與東南亞國家領導人的高層往來日益頻密。例如,印度已經與印度尼西亞建立起“新型戰略夥伴關係”,印尼總統蘇西洛曾以首席嘉賓的身份出席印度共和國日閱兵活動。
印度還邀請了越南國家主席張晉創、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和緬甸總統吳登盛等訪問印度,印度總理辛格也曾先後訪問有關國家。印度還在東亞、東北亞和南太平洋地區加大了與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交往的力度。

經貿關係

經過多年的努力,印度與東南亞國家的經貿關係正日漸升溫。
2010年,印度-東協自由貿易區開始生效,雙邊貿易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逆勢增長,其2012年的目標貿易額為700億美元。雙方的農業和能源合作進展順利,雙向投資也增長明顯。
印度與日本、韓國的經貿合作也已經並正在取得矚目的成效。

軍事與安全關係

印度與東南亞乃至東亞國家的往來呈現出日益增強的態勢。印度大力提升對緬甸越南、印尼等具有重要地緣戰略意義國家的工作力度,不斷增加戰略投入,盡力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和滲透性。
印度與這些國家的合作包括很多內容,例如安排國防部長等高級官員互訪、開展軍隊將帥交流、舉行聯合軍事演習、簽訂軍火購銷契約等,甚至還包括了舉行地區國家間的多邊海上演習以及探討利用有關國家的軍事基地和軍事設施等敏感舉措。

推動背景

印度自身的實力已經得到大幅提升。21世紀初,印度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速僅次於中國,在“金磚國家”中位列前茅,總量已躋身世界第九位。
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2011年印度已經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三。
20世紀90年代,印度經濟處於危機的邊緣,外匯儲備不足兩個星期的進口之用,為了借貸幾十億美元的款項,政府不得不屈尊將國家的儲備黃金運到國外做抵押。如今,印度的外匯儲備已經達到3000億美元,已成為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支撐。
其次,印度的戰略視野開始明顯擴大。印度“東望政策”中的“東”,已不止是東南亞。在同東協國家建立了良好關係之後,印度採取了“得隴望蜀”的姿態,開始著眼於東亞和澳大利亞。
時任印度外交秘書的梅農曾提出,“地理的邏輯是冷酷無情的,地理賦予印度在亞洲地緣政治中得天獨厚的地位。由於我們的足跡遠遠超出南亞,我們的利益橫跨亞洲不同的部分。”

政策分析

必須承認,印度“東望政策”的不斷推進,是其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決定的。從本質上看,它是印度國家戰略的具體體現,是其實現大國抱負的重要舉措。
但也應當看到,在一個相對有限的空間裡,印度的“東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中國的影響力,增加經貿投資的競爭性,增加中國處理與其他國家關係的難度。中國應盡力爭取在複雜條件下創造雙贏和多贏的局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