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晉王獻之玉版十三行
- 類別:中國書法
- 年代:晉代
- 作者:王獻之
作品簡介,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簡介
【規格】全幅高29cm,寬26cm
【收藏】北京首都博物館
《玉版十三行》是王獻之小楷代表作,被譽為“小楷極則”,筆劃雋秀挺撥,結字蕭散逸岩,顧盼有致,盛名千年不衰。玉版:1.亦作"玉板"。 2.古代用以刻字的玉片。亦泛指珍貴的典籍。 3.特指上有圖形或文字,象徵祥瑞﹑盛德或預示休咎的玉片。 4.一種光潔堅緻的宣紙。 5.筍的別名。 6.鱣的別名。 7.美稱擊節的拍板。 8.喻冰塊。 十三行:1.法帖名。晉王獻之所書《洛神賦》真跡,至南宋時僅存十三行,共二百五十字。故名。今傳本有玉版十三行﹑柳跋十三行兩種。參閱元虞集《道園學古錄》卷十一。 2.鴉片戰爭前廣州港口官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商行之總稱。行數並不固定。十三行對官府負有承保和交納外洋稅餉﹑規禮,傳達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務人員等義務;也享有對外貿易特權。1842年《南京條約》訂立後,十三行專營對外貿易的特權被取消,乃日趨沒落。相傳十三行名稱起於明代,意義不詳。俗亦稱"洋行"﹑"洋貨行"﹑"外洋行"。 3.清代天津腳夫﹑挑夫等苦工的組織。引
作品鑑賞
墨跡在宋元時有兩本,一為晉麻箋本;一為唐硬黃本,上有柳公權跋,疑為柳公權臨本。此二本後均佚,流傳的刻本有二,一為“碧玉版本”,一為“白玉版本”。世以“碧玉版本”為優。“碧玉版本”明萬曆年間出土於杭州西湖葛嶺南宋賈似道半閒堂舊址。
流傳甚廣的碧玉版剪裱本,十三行變為二十八行,失去了原來分行布白之意趣,這是在欣賞時需要注意的。
作者簡介
王獻之(344年-386年),東晉書法家,字子敬,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官至中書令,故世稱大令,為羲之第七子。幼時從他父親學書,後來取法張芝,別創新法,自創一格,與父齊名,人稱“二王”。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為代表,其行書以《鴨頭丸帖》最著。草書名作《中秋帖》,列為清內府“三希帖”,之一。《墨林快事》評其書曰:“筆畫勁利,態致蕭辣,無一點塵土氣,無一分桎梏束縛。”
王獻之是魏晉書家群體中的一位巨子。父親王羲之的悉心的傳授和指導,使他奠定了堅實的筆法基礎。由於他是魏晉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觀上為他提供了博採眾家之長、兼善諸體之美的機遇,贏得了與王羲之並列的藝術地位和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