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於村(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東於鎮東於村)

東於村(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東於鎮東於村)

東於村作為行政村名,在中國有多處,如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東於鎮東於村、山東省煙臺市萊陽市河洛鎮東於村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於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中國山西
  • 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東於鎮中部
  • 地處清徐縣城西5公里處
  • 距太原:45公里
  • 東西寬:3公里
村莊概況,村莊沿革,地貌人文,

村莊概況

東於村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東於鎮中部,地處清徐縣城西5公里處,距省城太原45公里,交城縣城12公里,307國道、大運高速公路橫貫東西,澤漁河、柿兒河、水泉河縱穿南北。處東經約112°7′36〃至112°17′24〃,北緯約37°33′36〃至37°42′24〃,東西寬約3公里,南北長約5.5公里。是鎮政府所在地,是東於鎮經濟、政治、文化體育活動的中心,是清徐乃至太原市最大的行政村,由於坐落在呂梁山脈南麓,處太原盆地北邊沿,整個呂梁山脈在東於村境內峰巒疊嶂,連綿起伏,溝谷深切,明朝永泰年間,東於這一山脈也被稱為“梁山”,當地人稱為梁山麓。東於村總面積約16多平方公里。東靠本鎮水屯營村,南與清源鎮油房堡村、賈兆村為界,西與本鎮東高白村和新民村相鄰,北鄰本鎮閆莊村、黃大坪、市兒口村,東北相鄰馬峪鄉的西梁泉村和劉家園。50年代,山西省勞改農場建立時,占用了東於村南2300畝荒地,墾荒造地。
村中民居村中民居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東於鎮東於村

村莊沿革

唐堯時本地屬冀州,為帝堯舊都,虞舜分十二州,本屬並。夏商周仍屬并州。春秋時期,《左傳》載:魯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晉滅祁氏,魏獻之為政,分其地為七縣,其中之梗陽縣,即今之清徐。東於謂之張莊,隸屬梗陽縣。戰國,梗陽屬趙,秦時,梗陽屬太原,張莊均屬梗陽縣管轄。西漢郡國並行,梗陽初屬韓國。漢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後屬代國。漢武帝消平七國之亂,設13個州刺史部,梗陽屬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榆次縣。東漢、三國、魏、晉,梗陽皆為榆次縣西境,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9)裁榆次縣,併入晉陽縣。張莊先後歸榆次縣,晉陽縣管轄。北魏景明之年(500),榆次恢復縣建制,張莊歸榆次縣管轄。隋初,廢太原郡,置并州總官府,轄20縣,張莊屬并州晉陽縣。隋開皇十六年(596),析晉陽、榆次部分地區新置縣於梗陽舊城,以城西北有清源水,故名清源縣。張莊歸清源縣管轄。隋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複製太原郡,廢清源縣併入晉陽縣,張莊屬太原郡晉陽縣管轄。唐武德之年(618),複製清源縣,屬州太原郡,張莊屬太原清源縣管轄。貞觀六年(627),分全國為10道,道下設州、縣。張莊屬河東道并州管轄。五代時的唐、晉、漢等朝,均設河東節度使太原府,張莊屬太原府管轄。
東於村

地貌人文

東於村全境為太原盆地一部分,地質系奧陶紀石灰,處於太谷,清徐斷層之間,晉祠~清徐大斷裂通過,屬清徐斷崖。土壤多為山地砂土和黃粘土。海拔高層由南向北平川750多米、山區925米。神會坡山頂,高234.8米,系三縣嶺支脈,海拔1034.8米,最低處海拔750米,系村南軍區農場所在地。東於地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乾旱多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涼爽晴朗,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氣溫為10.2℃,年平均降雨量480mm,主導風向冬春為西北風。夏秋為西南風由於地形不同,氣候差異較大。緊靠山嶺地帶,背風向陽,形成較暖的小氣候。無霜期為170天。平川無霜為165天。由於東於北靠呂梁山脈,上有三條河溝,對東於形成三個風口,對整個氣候影響很大。是春季造成風災的主要原因。村正北的山峰被人稱為臥虎山,據清光緒年間《清源鄉志》記載:“神會山在城西十八里,一名臥虎山,峰橫如虎狀,有二石,色黃,夜則照耀,若燈,人謂之虎眼。”山腰有一巨石,其壯與張口瞪目的虎頭,虎口中能容納三十多人,故為臥虎山。臥虎山下的山坡被人稱為神會坡,意為諸路神仙會集之地。呂梁山群巒起伏,俗稱“骨脊山”,《爾雅》謂“梁山”為晉望。直面東於村的臥虎山卻高然矗立。酈道元《水經注》載:“呂梁之石崇竦,河流激盪振天地。”《文物掌故集》載“呂梁山,即谷積山,亦書為骨脊山,骨脊之義,與呂梁相通,呂,骨脊也。世謂之黃梁。石絕水為梁”。
東於村社火東於村社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