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東方野豌豆
- 拉丁學名:Vicia japonica A. Gray
- 別稱:日本野豌豆、落豆秧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杜鵑花目
- 科:豆科
- 屬:野豌豆屬
- 種:東方野豌豆
- 分布區域:朝鮮、俄羅斯
- 是否中國特有:否
- 是否引種栽培:非人工引種栽培
- 海拔:1300-3840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東方野豌豆 Vicia japonica A. Gray
多年生攀緣性草本,高60-120厘米。莖細,具稜,稍有毛或無毛。偶數羽狀複葉,具(4)5-7對小葉,葉軸末端具分歧的卷鬚;托葉小,長4-7(9)毫米,二深裂至基部附近,裂片線形、銳尖;小葉橢圓形或卵形至長圓形或長卵形,長10-25(35)毫米,寬6-12(15)毫米,基部通常圓形,先端圓形或微凹,全緣,表面綠色,稍有毛或近無毛,背面淡綠色或帶蒼白色,無光澤,伏生細柔毛,側脈與主脈成銳角(45-60度),較稀疏。總狀花序腋生,比葉稍長或近等長,具7-12(15)朵花,花藍紫色或紫色,長10-13(14)毫米;萼鐘狀,萼由三角形或三角狀錐形,比萼筒顯著短;旗瓣倒卵形,頂端微缺,翼瓣比旗瓣稍短,與龍骨瓣近等長。莢果近長圓形,長18-25(30)毫米,具1-4粒種子。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東方野豌豆為中生草甸植物。散生於河岸濕地、沙質山坡、路旁,為森林羊吼‘特5的林緣和草甸的伴生植物。在黑龍江是小葉章(Calvam–grostisangustifolia)、雜類草群落常見的伴生種,局部可成為優勢種或亞優勢朴。生長旺盛,有較強的競爭力,條件適宜時也可形成較大的群落。在河北壩上,海拔500—800m的山地草地,常與地榆(SanguisorbaOfficinalis)、山黧豆(Lathyrussp.)、玉竹(Polygonatumodoratum)等組成雜類草草甸群落。喜濕潤,不耐水淹,耐蔭蔽,抗寒性強。7—8月生長快。在河北,5月初返青,6—8月開花,9月種子成熟。種子易落粒。
分布範圍
生於林緣草地、河岸濕草地、砂坑稍濕草地、草甸、山坡、路旁等處。產于吉林省靖宇、汪清、琿春等縣;黑龍江省伊春市,愛輝縣黑河及蘿北、尚志、阿城等縣;內蒙古科爾沁右翼前旗,呼倫貝爾盟額爾古納右旗三河。分布於中國(東北、華北),朝鮮,日本,俄羅斯(西伯利亞、遠東地區)。
國外分布:朝鮮; 俄羅斯東西伯利亞:達烏里; 俄羅斯遠東地區:庫頁島; 俄羅斯遠東地區:烏得斯克; 俄羅斯遠東地區:烏蘇里; 俄羅斯遠東地區:則亞-布列亞。
標本與模式標本採集地的記載以及付模式標本照片相比較稍有變化,即小葉基部時常較寬(呈卵形),其他特徵均一致。
主要價值
青嫩期至乾枯後,各種家畜均喜食。可用來放牧,青刈、調製乾草,也可與禾草青貯,或製成草粉做豬、兔的飼料。它的蛋白質含量高(表61),無異味,適口性好,為優良豆科牧草。從表60看出,東方野豌豆粗蛋白質含量較高、粗纖維則較少,所以營養價值高。東北農學院曾試種,鮮草產量22.5—30.0kg/ha是有馴化前途的優良牧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