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外形,毛色,頭骨,牙齒,生活習性,繁殖方式,棲息環境,分布範圍,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外形
東方蝙蝠體型中等大小,前臂長46~56mm。鼻部正常,無鼻葉或其他衍生物。耳短而寬略呈三角形,前緣與口裂幾乎垂直,上緣向後先平再向後斜。耳孔前方具一耳屏,耳屏短而尖端圓鈍。尾較發達,向後一直延伸到股間膜的後緣。突出股間膜不超過3mm。翼膜由趾基稍靠掌端起,有很狹的距緣膜。股問膜上的毛由軀體後部分布至兩脛骨前1/3段的聯接線處。第2指具一掌骨及一根很短的指骨,第3指具三節指骨,第1指節軟骨化。後足長等於脛長之半。齶褶8~9行,乳頭1對。
毛色
東方蝙蝠通體毛基均黑褐色,軀體背面毛尖灰白色,故使背面毛呈灰棕色,並具有花白的細紋形成具有銀色光澤的波紋。腹面的毛近尖端一段為白色,與黑褐色毛基相混,故使整個腹面呈淺棕白色;但腹後半部、軀體近翼膜處的毛,除鼠蹊部外,由毛基至毛尖均為純白色。
頭骨
東方蝙蝠無眶後突,只有前頜骨的上支。吻部在鼻孔與淚骨間有明顯的凹陷;前頜骨前端中間有明顯的凹陷,向後深深陷入,在背面達眼眶間部的一半處為止,頜部凹入向兩邊伸展,其寬甚大於深。腦顱的高度,連聽泡在內,甚小於門齒至顴弓的後基部之長。枕部高,大於顱全長的1/3,無矢狀嵴,人字嵴發達。
牙齒
東方蝙蝠的齒型為典型的食蟲型,具尖銳的齒尖。齒式=32。上頜內門齒較大,具3個尖,前尖較長,外側尖較小,後側尖較低;外門齒甚小,位於內門齒之外邊,與犬齒之間有一空隙相隔。第1前臼齒缺失。下頜第1前臼齒較小,小於第2前臼齒之半。第2前臼齒與臼齒齒尖幾相等。
生活習性
東方蝙蝠多數獨居或兩三隻成小群,有時大批聚居在一起。拂曉前及黃昏時兩次出來覓食,以昆蟲為食,在昆蟲多的日子捕食的時間較短。在日落後才飛出來覓食,晝夜活動中對光照條件的要求較水鼠耳蝠更為嚴格。出動覓食時,先爬到縫隙口,用後肢將身體掛起,然後放鬆後肢,身體下落,同時展翅撲色。在曠野、樹冠問覓食雙翅目昆蟲。飛行呈波狀,頗為迅速,可突然變換方向而不減低飛行的速度,甚至可急轉360。。追捕昆蟲,1分鐘可捕食14隻昆蟲。午夜返回隱蔽所,歸巢時借第1指鉤住實物,而後再以後肢掛起,然後匍匐爬入內休息,或即伏著停息。次日黎明,清晨3時半活動。每日晨昏各活動1次。
繁殖方式
春末產仔,6~7月間為哺育時期,每胎產2仔。小蝙蝠緊咬住母體胸部的乳頭,以背部靠近母體腹部,兩足倒掛起來,或匍匐在母體腹下。
繁殖期間,雄雌分別棲息,雌獸集成50~70的個體群,幼獸獨立生活後雌雄混合組成小群。幼崽受到驚嚇時,以背靠近母體,兩足抓住母體倒掛起來,或匍匐於母體體腹下;受驚時母獸也會帶著幼獸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