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庫蚊(Culex orientalis Edwards,1921)屬於雙翅目蚊科庫蚊屬,主要分布在黑龍江, 吉林, 遼寧和古北界,幼蟲孳生於富有水草的水體, 如溝渠、稻田等, 成蚊野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方庫蚊
- 目:雙翅目
- 科:蚊科
- 屬:庫蚊屬
- 拉丁名:Culex orientalis
- 命名者及年代: Edwards,1921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參考文獻,
形態特徵
鑑別特徵 翅基有顯著的白鱗飾,包括前緣脈後緣和縱脈1,有的延至縱脈4、5。雄蚊抱肢基節背面端位與亞端位各有一叢密生的纖毛;抱肢端節中段膨大,形狀特殊。
形態描述
雌蚊中型蚊,翅長3.6-4.2mm。頭:頭頂正中蓋以乳白色至淡灰色平覆鱗和豎鱗,後頭兩側豎鱗黑。喙色暗,中段前位有白環。觸鬚黑,第4節端部有白鱗。食竇甲:食竇弓寬,側突發達,背齒20多個,短桿狀,腹齒不顯著。胸:前胸前背片、後背片與前胸側板有淡鱗。中胸盾片蓋以淡棕色平覆鱗,前突部、翅上位及小盾前區有淡金黃色的平覆鱗,凹陷區明顯地色暗。中胸腹側板上部、下後緣及中胸後側片上部各有一小淡鱗簇。翅:有淡鱗斑。與小擬態庫蚊的主要區別是:前緣脈基部有一包括前緣脈後緣和縱脈1(有的延至縱脈4、5)的翅基白區或第1白斑(其中摻雜暗鱗);分脈白斑延伸達縱脈6,形成一不規則白區或第2白區;亞緣脈白斑伸達縱脈5.2與其緣纓,形成不規則的第3白區;亞端位白斑由前緣脈延至縱脈1,有時延至縱脈2.1,形成第4白區。其中第2白區橫斷大部翅面,第3白區完全橫斷翅面,第4白區最小。足:前、中股節色暗,亞端淡環清楚;後股腹面色淡,亞末端黑環約占全長的1/4。各脛節有不顯著的淡色縱走條紋,有膝斑和踝關節白斑。各足跗節1-4有寬基白環和端白環。腹:腹節Ⅱ-Ⅵ背板有淡色基帶,末兩腹節通常有端淡鱗。
雄蚊似雌蚊,但觸鬚長於喙。翅的前緣脈的翅基白斑不顯著或全暗。分脈白斑僅伸達縱脈1,縱脈5.2的末段僅有1個小白斑。與擬態庫蚊亞組其它種的主要區別是:觸鬚較細短,至多末節剛超出喙,第3節末段與末2節毛叢的毛細而較短。喙的中白環基腹面的毛簇細弱或付缺。尾器:抱肢很特異,基節背面有一大叢密生纖毛自端部向亞端葉外側延伸而達亞端葉前內部。亞端葉三棒的前棒較短,中、後二棒末端鉤狀。後部毛組前位有3根略偏腹位的刺鬃,其前2根末端略膨大,有亞端刺,後位刺鬃變形成長窄葉片。端下或背後位有1根寬葉片和1根基位長剛毛。端節形狀特殊,基部較細,中
雙翅目 蚊科(上) 庫蚊亞科 441
段膨脹,末1/3驟變細彎呈直角形,末端驟尖。陽莖側板背中葉有3-5個長短不一後伸偏外的指狀突。肛側片基側臂發達,細長而彎。
幼蟲頭:觸角基2/3色淡,有小刺;1-A著生於中央稍靠前方;2, 3-A約生於1-A到頂端的3/4處。頭毛1-C粗黑,長度約為基距的1/2; 4-C簡單,不分枝或分2枝;5-C分3-4芒枝;6-C分2芒枝,長出唇基前緣。頦每側約有6-7個齒。胸:前胸毛1-6P均單芒枝;7-P分3芒枝;14-P不分枝。腹:腹毛6-Ⅰ分3芒枝;7-Ⅰ不分枝;6-Ⅱ分3芒枝;6-Ⅲ-Ⅵ分2-3芒枝。腹節Ⅷ櫛齒端繸中有1-2個顯著的端刺,25-40個,組成一齒區。呼吸管指數6-8,為尾鞍的4-4.8倍長;1-S11-13株,常排成不規則的曲折行,偶成對,每株分2-6枝,長度約與著生處管徑相等,側毛1-2對,分2-3枝;梳齒9-10個,基部較寬,約有10餘個側牙。腹毛1-Ⅹ分3-4枝;2-Ⅹ分2-3枝;3-Ⅹ不分枝。
生活習性
幼蟲孳生於富有水草的水體, 如溝渠、稻田等, 成蚊野棲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黑龍江, 吉林, 遼寧
國外分布:古北界
參考文獻
原始文獻Bull. ent. Res. 12:338
中國動物志 昆蟲綱 第八卷 雙翅目 蚊科(上卷):44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