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張水庫水電站開發,先後有壩後電站和高幹渠電站兩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張水庫水電站
- 總投資:347萬元
- 單位千瓦投資:545元
- 裝機容量:3×200千瓦
壩後電站,高幹渠水電站,
壩後電站
壩後電站 (低乾渠電站) 發電機房建在攔河壩腳的左側,水輪發電機組裝機容量3×200千瓦。第一台機組1959年11月投產,二、三台機組於第二年4月投產。總投資347萬元,單位千瓦投資545元。壩後水電站的建成,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對福清城關照明和部分工農業生產起重要作用。 1962年,10千伏城關線路總長15公里,低壓33公里,其中同桿架設3公里。高壓線路原為木桿架設,1965年後陸續更換為水泥桿。1976年6月正式併入省電網。
壩後電站建成後,主供城關、宏路、音西公社工農業生產及生活照明用電。據1962年末統計,照明總戶數6706戶。其中包燈2982戶3551盞,表燈3724戶、681架電度表;動力用電47戶,49架電錶。1966年後,發電機超負荷運行,靠避峰填谷,晚間最高負荷率達97%,白天最高負荷率達95%。工廠安排下半夜生產。 水電站擁有固定資產原值21.29萬元,廠房1座450平方米,宿舍2座。根據1960年度財務決算報告,售電108.11萬千瓦時,銷售收入15.26萬元,成本4.98萬元,稅金7247萬元,實現利潤9.55萬元。職工人數30人,其中管理人員4人、工人24人、其他人員2人。1965年發電189.81萬千瓦時,1967年58.8萬千瓦時,1970年244.07萬千瓦時,1977年286.52萬千瓦時,1986年達315.68萬千瓦時,1988年為344.14萬千瓦時。
高幹渠水電站
位於大壩南側,按1978年部頒新保壩防洪標準,水庫溢洪道泄洪量達不到設計要求。故從大壩上游右岸,加設排洪隧洞,以增加泄洪量,確保大壩安全。高幹渠道主要送水龍高地區,歷年通過水量達17.6億立方米,損失電能3420萬千瓦時。 高幹渠水電站在隧洞出口處興建,1978年1月動工,總工程土石方量2.94萬立方米,總投勞力9.4萬工日,1979年完成土建部分。1981年8月,1號機組安裝結束髮電,10月12日3號、4號機組全部竣工投運,同時併入省電網。整個工程由東張水庫自行設計,機組由莆田東圳水電站安裝。隧洞長182.5米,為圓形壓力洞,內徑100×130(厘米),混凝土結構,最大泄洪量為每秒18.9立方米。在汛期通過隧洞排洪發電。抗旱放水時,帶動水輪發電機組發電,其尾水流入高幹渠道,使部分泄洪水量及45米高程以上高幹渠放水量全部用於發電。裝機容量3×500千瓦。單位千瓦投資1218元。國家補助30萬元,縣財政撥105萬元,其餘為貸款及東張水庫自籌。1982~1988年平均發電量130萬千瓦時,最高1986年152.9萬千瓦時,最低1984年37.2萬千瓦時。
東張水庫高幹渠電站與壩後電站,人員統一使用。1988年,管理人員共29人。每3年大修一次,每季度小修一次,實現安全運行無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