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庵村

東庵村位於山東省海陽市盤石店鎮西北部,地處東經121°10′,北緯36°5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庵村
  • 行政區類別:山東省
  • 地理位置:山東省海陽市盤石店鎮西北部
  • 面積:2平方公里
東庵村簡介,東庵村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東庵村簡介

東鄰北魯家村,西接仙人盆村,南連大薛家村,北與垛崮村接壤。隸屬盤石店鎮。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蔣姓先祖蔣世官從大桃口村搬遷至此落戶。因村位於仙人盆村東面,故命名東仙人盆村。1939年,國民黨軍隊路過本村,為安排吃飯事宜與仙人盆村民發生糾紛。國民黨軍隊走後,為避報復,經村會首協商,便將村名改為東安村。後演變為東庵村。另一說為,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因幾戶人家在此看庵,後繁衍成村,遂稱東庵村。

東庵村發展

全村轄區總面積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蘋果、櫻桃、蔬菜等。2002年,全村總戶數80戶,240人。有蔣、馬2姓,均為漢族。其中蔣姓人口居多。195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972元。197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85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31萬元,人均純收入2800元。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81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53%、27%、20%,人均純收入2940元。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60公斤,總產2.4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400公斤,總產16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達到500公斤,比1978年增長100公斤。2000年,糧食畝產650公斤,總產16.5萬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586公斤,總產8.8萬公斤。
1984年以來,村黨支部發動民眾栽植蘋果。1996年,對果樹進行嫁接換頭。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31萬元,其中經濟作物收入141萬元,畜牧養殖業收入70萬元。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149萬元,其中農業收入19萬元,畜牧業收入120萬元,林業收入10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本村有條編、石匠等手工業,從業人員14人,產值0.11萬元。建國初期,村內設有油坊。改革開放後,先後發展了粉坊、條編、木工組、紅爐、草制藝品、花網加工,常年從業人員20人。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90人,收入76萬元,其中工業收入41萬元,建築業收入35萬元。
第三產業改革開放後,黨支部帶領民眾積極發展第三產業。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3人,收入56萬元,其中服務業收入6萬元,商飲業收入5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3年,建起村國小,有教師1人,學生10人。1964年,建幼稚園,教師1人,入園兒童12人。2000年,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入各類大中專院校者6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80公斤左右,人均住房面積4平方米。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0年,全村人均存款3000元。2002年,全村有農用車30輛、機車20輛、電話45部、電視機100台、電冰櫃10台、電風扇8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全村房屋破爛不堪,街道髒、亂、差。為改善民眾生活條件,1983年冬,村支部做出建新村的決定。經5年時間,共建新房82幢,村民全部搬遷現址。同時,建起村辦公室10間,教室4間。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2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0年,全村用上電網供電。1986年,村民吃上自來水。1995年,安裝了程控電話。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5年,蔣福寶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8年,黨支部組織4人隨軍支前。1949年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3名。1961年前,仙人盆、東庵、垛崮三個自然村為一個行政村,在仙人盆村設立黨支部,蔣雲愷任黨支部書記。1962年,三個村分開;本村發展4人入黨,並成立黨支部。自建立黨支部以來,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蔣風愷、蔣秀玉、蔣秀亭。2002年,有黨小組2個,黨員21名。蔣秀亭任黨支部書記以來,村支部多次被鎮黨委評為先進黨支部,其本人多次被評為優秀黨員。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的有蔣洪愷、蔣福寶、蔣秀培、蔣秀亭、蔣秀法。1999年,蔣秀法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會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