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嶽廟遺址(新疆天池燈桿山東嶽廟遺址)

東嶽廟遺址(新疆天池燈桿山東嶽廟遺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位於天池西南面,燈桿山山體南部的山腰一塊台地上。台地三面被馬牙山燈桿山環繞著,東北面臨大鍋底坑。台地四周長滿雲杉密林。東嶽廟又名博岳廟,博格達山神廟,簡稱山神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嶽廟遺址
  • 地址天池西南面
  • 又名:博岳廟
  • 簡稱:山神廟
事件年表,東嶽廟風光,文獻記載,燈桿山名稱由來,

事件年表

始建於清代光緒十六年(1890)。
光緒十八年(1892),清政府頒發博格達山神廟扁額:“復幬遐陬”。意思是吉祥的帷幛復蓋著遙遠的邊疆,以示皇恩浩蕩,恩澤邊疆後幾經焚毀。
民國十一年(1922),楊飛霞隱退天池後,又在原址上重建了東嶽廟。
民國十七年(1928),東嶽廟重修。 1933年戰亂被毀,再未修復。

東嶽廟風光

從前人的筆記中知,東嶽廟三易其名。廟內曾有一塊刻為“卜克達山神廟”的碑,廟門高懸著皇室恩賜的“復幬遐陬”扁額。存世的還有一張東嶽廟舊照片,從照片上看,東嶽廟廟宇群由正宮、二殿、三殿、左右陪殿及後院組成,建築風格均為硬山式頂。正殿三間中開門,前廊式,白牆青瓦。
尋古探奇,站在東嶽廟廢墟上,我們可能再一次為先人選的廟址感嘆不已。這裡三面環山,一面臨澗,易守難攻,安全係數較大。且左有燈桿山頂天三石護衛,右有巍巍博格達山守侯,抬眼滿目松影清風,只一個“幽”字了得。
東嶽廟遺址保存較完整,地表遍布青磚青瓦,有些地方成疊成疊的筒瓦完好地疊落整齊堆放著,而且大多數磚瓦中央都有一個孔,再次見證了羊馱磚瓦的歷史和建廟的不容易。瓦片上的紋飾豐富、細膩,有獸面、花卉、草葉。這裡還有沙岩質地的須彌座,四周刻鑿著繩紋、弦紋等。仔細尋訪,台地東沿、南沿、西南沿有三個條形石修砌的踏步,每個都有十幾個台階。台階兩側還用石塊壘砌的石牆,防止泥土坍塌,堵塞台階。這些台階顯然是通向大鍋底坑取水(坑內有泉水)和走向外面世界的起點。順著這條林間小道,還可見青磚斷瓦、脊獸構件,有龍頭、龍眼、龍鬚、瑞獸等。通過這些精雕細刻的殘件,可以想見 東嶽廟當年的宏偉和精工細做。

文獻記載

根據徐旭生在《西遊日記》中記載:“(東嶽廟)正殿供神像五,據說為五嶽之神。”即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除五嶽之神,還祭祀博格達山神其它諸神。
《西遊日記》中記載:“(東嶽廟)廟正重修,內有一碑,刻‘博格達山神廟’碑。碑文中說廟始建於光緒十四年,重修後改為東嶽廟。”
據明朝陳誠《西域番國志》、清代楊應琚《火洲靈山記》、蕭雄的《西域雜述詩》等文獻記載,燈桿山馬牙山一帶相傳為十萬羅漢涅盤盤之處,而東嶽廟為辟支佛涅盤之處。這裡有著怎樣驚心動魄的傳聞,不得而知。但清末民國年間,東嶽廟的道士每天徒步上燈桿山掛天燈卻是必修的課目。

燈桿山名稱由來

燈桿山之所以叫燈桿山就源於清末民國年間,頂天山石上長長的松桿上挑著一盞天燈,夜夜燈光閃爍,給山下的黎民百姓報平安。據說山下的百姓看到這盞黑夜裡的明燈,就知平安全無事,若看不到天燈,便須提高警惕,加強防範。在那兵荒馬亂的歲月,燈桿山頂的這盞天燈是山下百姓的平安燈、吉祥燈。而天天朝熄夜上燈的任務就是東嶽廟的道士們完成的。現在我們爬上燈桿山頂,山下的城市、鄉村盡收眼底,烏魯木齊的摩天大樓、夜晚的輝煌燈火仍隱約可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