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番邦鼓

東山“番邦鼓”,又稱“西鼓”。流傳於鄂東南荊州的石首、監利、公安、沔陽、江陵以及湖南的華容、安鄉、南縣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山番邦鼓
  • 又稱:西鼓
  • 流傳地區:鄂東南荊州的石首、監利
  • 傳統曲目:“三衫”、“九記”、“三公案”
簡介,唱腔,曲目,軼聞傳說,

簡介

東山“番邦鼓”,又稱“西鼓”。流傳於鄂東南荊州的石首、監利、公安、沔陽、江陵以及湖南的華容、安鄉、南縣等地。其中又以石首、監利、華容三縣交界處的“東山”一帶的“大麥山”、“小麥山”、“南昂山”等地最為盛行,故民間稱之為東山“番邦鼓”。

唱腔

在舊社會,番邦鼓是東山一帶窮苦人民一種乞討謀生的手段,它可單人演唱,亦可雙人演唱。單人演唱時,演唱者將鼓放在腿上,左手持馬鑼靠近鼓面,左手持簽鑼鼓同擊;二人演唱時,主唱者將鼓放在雙腿上,雙手持鼓簽擊鼓;輔唱者左手持馬鑼一面,右手持竹籤擊奏,幫唱尾腔。東山番邦鼓說唱相間,唱詞字數不限,通常以七字句式為主,唱腔以“四平板”為主腔。

曲目

番邦鼓的傳統曲目有“三衫”、“九記”、“三公案”。“三衫”是《白羅衫》、《揀羅衫》、《八寶衫》;“九記”是《戒子記》、《繡鞋記》、《三英記》、《蜈蚣記》、《借兒記》、《雙肝記》、《柜子記》、《回門記》、《挺腸記》;“三公案”是《彭公案》、《施公案》、《包公案》。唱腔曲牌有[四平板]、[北四平]、[悲腔哭板]、[趕板]等。

軼聞傳說

它產生於何時,沒有文字記載,只有藝人的口碑與與此相關的“軼聞傳說”。
一說,漢初,中原一帶屢被“北番”入侵,民不聊生,高祖劉邦親率兵馬,討伐匈奴。因戰事不利,被困匈奴三年之久,糧盡草絕,殺戰馬為食。
在漢王不知所措之時,召眾臣商議突圍之計,其中張、韓二臣提出:用馬皮蒙鼓,將聖旨藏入鼓內,派兩人巧扮番地藝人,打鼓賣唱,可出關搬兵解圍。帝從其計,果得勝而歸。回朝後,高祖讚賞此藝術之功用,賜名為“番邦鼓”,令百姓習唱,自此遂在民間代代傳開。
一說,漢王被騙,前去番地和談,番王企圖暗害漢王,被隨從大臣得知,密報於帝。當晚,君臣二人巧扮番地藝人,手擊花鑼,混出城門。漢王為紀念這段歷史,故命名為“番邦鼓”。據說,當初學唱此鼓書者均要用番邦“調口”,後來方改用當地的“方言”演唱。藝人們為了追根述源,在演唱前均要唱一段番邦鼓由來的小段:
鼓槌一對七寸長,
先講漢王后說番邦。
中原皇帝困在番邦內面,
制一套鑼鼓混出城門。
後來才留這番邦鼓,
代代相傳直到如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