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廟會是集民間祭拜和商貿活動為一體的中國民俗文化集會。
簡介,現狀,
簡介
其歷史朔源可能到大禹治水之際,禹會諸侯於塗山,人們起舞弄鼓,便形成了花鼓燈的雛形。 寄託了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懷遠縣人民是塗山氏的後裔,每逢夏曆3月28,數萬人便湧向塗山祭祀大禹,幾十個燈班子在山上山下敲鑼打鼓,唱起來,跳起來。自1999年起,懷遠縣政府將農曆3月28日的定為懷遠縣花鼓燈藝術節,每年舉辦一次,以促進懷遠縣花鼓燈走向普及和繁榮。
載:“濠州鐘離郡塗山禹廟,在州西九十六里塗山頂,惟一堂雕木為神。”直至明代正德年間,始頗具宏制:“前後殿宇,煥然而增新;大門、垣牆,翼然而嚴整;鐘、鼓二樓,巍然而雄峙,規模宏遠,視昔不侔焉。”(明正德十年《重修禹廟碑記》)
禹廟現占地約3000平方米,坐北向南,建築分中、東、西三條軸線。鼎盛之時,有五進九院十殿,現尚存留二十餘間房舍。
中軸線上,第一進七間瓦屋,西首五間等高,中為山門。上鐫清代邑人宮爾鐸撰書“傳子特開三代局,來王共仰八年功”一聯。山門西側的牆垣之上原書宋代名臣禮部侍郎王韶的詩句:“塗山廣大納萬國,帝禹於此分江河。”今則橫書有“空山垂四壁,古廟獨千秋”十個巨字。
載:“濠州鐘離郡塗山禹廟,在州西九十六里塗山頂,惟一堂雕木為神。”直至明代正德年間,始頗具宏制:“前後殿宇,煥然而增新;大門、垣牆,翼然而嚴整;鐘、鼓二樓,巍然而雄峙,規模宏遠,視昔不侔焉。”(明正德十年《重修禹廟碑記》)
禹廟現占地約3000平方米,坐北向南,建築分中、東、西三條軸線。鼎盛之時,有五進九院十殿,現尚存留二十餘間房舍。
中軸線上,第一進七間瓦屋,西首五間等高,中為山門。上鐫清代邑人宮爾鐸撰書“傳子特開三代局,來王共仰八年功”一聯。山門西側的牆垣之上原書宋代名臣禮部侍郎王韶的詩句:“塗山廣大納萬國,帝禹於此分江河。”今則橫書有“空山垂四壁,古廟獨千秋”十個巨字。
現狀
“石磴崔嵬倚碧空,最高峰頂禹王宮”。雄踞於塗山絕頂的禹廟,系歷代遊人緬懷禹功,憑弔啟母的所在,也是登高攬勝的好去處。現已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