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四首

《東山四首》是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詩人元好問創作的一組七言絕句。該組詩用隨步換形的手法,按時間推移,空間轉換,表現東山各個層面的美,描述了詩人情不自已,甘願終老於此的欣喜之情。全詩精緻輕巧,清新自然。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東山四首
  • 作者:元好問
  • 創作年代:金末
  • 出處:《遺山集》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東山四首
其一
半欲天陰半欲晴,層巒連𪩘各分明。
去年風雪無多景,看盡東山是此行。
其二
自笑生平被眼謾,看山只向畫中看。
天公老筆無今古,枉著千金買范寬。
其三
錦里春光風馬牛,鳥飛不到太湖秋。
一丘一壑都堪老,且具神山煙景休。
其四
馬水橫陳聖阜前,滹沱陂堰遠相連。
魚多隻說牛家匯,何處秋風有釣船。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東山:指遺山,亦稱神山,在今山西省定襄縣東北十八里。今仍存有“元遺山先生讀書處”的遺蹟。
⑵𪩘(yǎn):山峰。
⑶自笑:自己嘲笑自己。謾(mán):欺騙。
⑷天公老筆:比喻實在的河山,那是大自然的創作。
范寬:名正中,字仲立,北宋有名的山水畫家,此處借指范寬的山水畫。
⑹錦里:代指錦城,今四川城都市,因盛產蜀錦而名。城外有濯錦江,景色迷人。風馬牛:《左傳》有“風馬牛不相及”之句,喻指互不相關。
⑺太湖:位於江蘇、浙江兩省間,山外有山,湖內有湖,山巒連綿,層次重疊,風光壯麗。
⑻休:美好。
⑼馬水:牧馬河。聖阜(fù):即聖阜山,在遺山東二里處。
⑽滹(hū)沱(tuó):即滹沱河,河流經遺山西北。陂(bēi)堰:堤堰。
⑾牛家匯:在遺山腳下。
⑿何處:到處。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其一
一半是陰天一半是晴天,重疊起伏的峰巒看的清清楚楚。
去年因為風雪天氣沒有多少景色可以看,這一次一定可以看遍東山所有的美景。
其二
嘲笑自己平生都被自己眼睛所欺騙,美麗的風景只有那畫中可以看見。
看這東山的風景真是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傑作啊,還枉費千金去購買范寬的畫作。
其三
錦江的春光再好,與這裡不相關,太湖的秋景再美,也與這裡不相連。
東山一山一水都是鬼斧神工般的美景,而且都和神山那裡的風景一樣美。
其四
牧馬河水滾滾滔滔,經遺山流過聖阜山前,匯入滹沱河與堤堰相接連。
魚多的地方都是是牛家匯,隨處可見三三兩兩的釣者在那裡垂釣。

創作背景

該組首寫於金亡之後。蒙古太宗窩闊台十一年(1239)冬,年屆半百的元好問攜家返回闊別二十餘年的故鄉,在讀書山居住。讀書山,原名繫舟山,因元德明曾讀書於此,又稱之為讀書山。東山為繫舟山以東的山脈,其間風景秀麗,林木蒼翠,清溪盤曲,白塔聳立,佛寺茅舍,掩映於叢綠之中,春花似錦,秋葉染紅,十分可人。詩人返鄉後正值大雪封山,直至次年春始游東山。該組詩便是游東山時創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第一首寫東山之美和遊興之濃。
“半欲天陰半欲晴。”山中景象,雲詭日譎,變幻難測,氣象萬千。東山日出西山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詩人以一個“半”字的疊用,造成了一種撲朔迷離的氛圍。“層巒連𪩘各分明”,“層巒”,寫山峰重疊之勢;“連𪩘”表現山嶺連綿之狀。由於山間沒有大霧,所以重重疊疊的山,連綿蜿蜒的嶺,都看得清清楚楚。深青淺碧,歷歷在目。山中景象如此之美,就為下邊詩人此行要“看盡東山”做了鋪墊。“去年風雪無多景,看盡東山是此行。”去冬阻於風雪,不能盡興,此次一定要踏遍東山,看盡美景。該兩句,由去年無多景之嘆,顯出今年此行之重要。由急欲一見東山的迫切心情,顯出東山景色之美。
第二首抒寫深入東山後,因景色愈來愈美而生髮的感慨。
“自笑生平被眼謾,看山只向畫中看。”自己平生愛看山水畫,故誤以為實在的河山就像畫圖中那樣,而未能了解它真正的美。“天公老筆無今古,枉著千金買范寬。”“天公老筆”,比喻實在的河山,那是天公(大自然)的創作。遺山《胡壽之待月軒》詩“天公老筆無今古,枉卻坡詩說右丞。”詩人認為,老天爺蒼勁老練的畫筆是萬古長存的。人們枉費千金,去購買范寬的圖畫,其實畫中的丘壑哪能趕得上萬里江山的雄奇壯麗呢?“自笑”二字見出詩人對自己“只向畫中看”的自嘲,“枉著”二字見出詩人對“千金買范寬”的悔意,而從這些誇張的充滿諧趣的詩句中,表現了詩人對東山的讚美。東山就像天公用老練的彩筆繪就的丹青,古今畫家難及,就連北宋著名的山水畫家范寬的畫也黯然失色了。
第三首繼續表現東山之美。
“錦里春光風馬牛,鳥飛不到太湖秋。”該處詩人一說錦里春光,一寫太湖秋景,均在為東山之美作映襯。兩地風光,雖然美,但一因“異”,一因“遠”,都不能與東山相提並論。東山之景如何美,三四兩句作了描繪:“一丘一壑都堪老,且具神山煙景休。”該兩句表現了詩人對神山的情有獨鐘,東山的深山幽谷都值得終老其間,況且這裡還有神山這樣景色優美,使人留戀的地方。
第四首寫登臨東山絕頂眺望所見之景,與第一首呼應表現東山四周的環境美。
“馬水橫陳聖阜前”,該為東望所見。“橫陳”二字,寫出河流之寬闊,水光之浩渺。“滹沱陂堰遠相連”,順著北去的牧馬河遙望,只見水入滹沱,堤堰彎彎,水堤相依,遠無際涯。“遠相連”,寫出了詩人目送之遠,神情之專,更見出山河之美,風光之迷人。有堤堰,就有農田茅舍。詩人半實半虛地勾畫出了北國的田野風光,使人似見水堤相連處,有“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似聞“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魚多隻說牛家匯,何處秋風有釣船。”詩人驀然回首,看到了山麓下的牛家匯。河畔依稀可見三三兩兩的釣者。早已厭棄戰亂的詩人油然心動,渴望成為他們的煙波釣侶。這最後兩句以想像作結,給人以餘韻悠然之感。
烘托手法的純熟使用是該組詩最鮮明的特色。江山如畫,畫奪天工,前人多如是說。但在第二首詩中,詩人卻以“自笑生平被眼謾,看山只向畫中看”“枉著千金買范寬”的詩句對這些說法作了反駁。詩人是要以范寬畫圖的美,來襯托“天公老筆”的東山的更美。這是以畫襯實景。第三首“錦里春光”“太湖秋色”,一寫駘蕩春光,一寫如詩秋色,可謂風光旖旎,美奐美侖。但詩人卻以“風馬牛”“鳥飛不到”,輕轉慢折,將這兩種景色一一否定,以此來突現“一丘一壑都堪老”的神山煙景之美。這是以景襯景。詩人採用烘托手法,從側面著意描繪,使東山美景栩栩如生,引人神馳。看似涉筆成趣但卻又是“大巧謝雕琢”,恰如方薰所說“渲染烘托,妙奪化工。”此外,該組詩色彩明麗,境界清幽。或碧雲飛渡,或麗日高懸,天於變幻間顯出其風姿;山或深青,嶺或淺綠,景於交錯間顯出其情韻。近丘、遠村,水橫、魚躍,既給人以美感,又情致宛然。尤其是第四首末句,“何處秋風有釣船。”神韻悠悠,情思縷縷,耐人尋味。

名家點評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海明林下風韻——田園山水詩派精品賞析》:“這四首詩雖然各自獨立成章,但因為是一時之作,四首之間又有始有終,互相承接,溶為一體。”

作者簡介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文學家、歷史學家、詩人,金元之交時期北方文學的代表人物,對金元前後詩詞文化有承上啟下之用。他自幼聰慧,七歲能詩,十四歲時從郝天挺學,淹貫經傳百家,六年學成,下太行,渡黃河,賦《箕山》《琴台》詩,名震京師。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進士,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善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以“喪亂詩”聞名。金亡後不仕,以故國文獻自任。編輯金源史錄至百萬言,元人修《金史》,多有所本。著有《遺山集》四十卷、《中州集》《中州樂府》,詞有《遺山樂府》五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