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尾圩,形成聚落後,名稱約定俗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尾圩
- 所在區域:江蘇省
- 性質:地名
- 羅馬字母拼寫:Dōngwěiwéi
東尾圩,形成聚落後,名稱約定俗成。
東尾圩,形成聚落後,名稱約定俗成。地名含義以原四大壩河道為界,東為東尾圩,南為南尾圩,故得名東尾圩。歷史沿革建國初期村民定居於此,以境內河港為界劃分,東為東尾圩,南為南尾圩,沿用至拆遷。1...
圩,漢語二級字 ,讀作圩(wéi或xū),讀wéi時,指的是中國江淮低洼地區周圍防水的堤。當圩讀xū時,指的是中國湘、贛、閩、粵等地區所稱的集市。主要信息 多音詞: xū、wéi、yú 發音一 讀音xū 中國稱集市為圩(xū)。如:趕圩(趕集);圩埠(市集碼頭)常用詞組 1.圩場xūcháng [fair] 〈方...
南尾圩 南尾圩,約定俗成,民眾慣用,上級認可。地名含義 取意南面盡頭的堤壩。歷史沿革 得名後沿用至拆遷。
龍尾崗圩,位於縣城東南,距縣城24.6公里,民國時成圩。原名牛尾崗,因地處狀如犀牛山崗尾部而得名,後當地人把山脈稱龍脈,更為今名。原圩1957年被洪水沖毀,1958年遷現址。上市有禽畜、水產、肉類、青飼料、松脂等,趕圩人多來自鬱南、河三佛子沖鉛鋅礦及本地附近鄉村。介紹 1990年集市概況 龍尾崗圩,圩期...
高墩圩 高墩圩,20世紀50年代得名。地名含義 因兩座圩塘頭尾岔開,形如笤帚,後平潮至天生港碎石路而移跨河建橋形成高墩,復又叫成高墩圩,故而得名。歷史沿革 20世紀50年代得名,後因拆遷而消失。
沙圩(Shāxū) ,又名“沙墟”、“沙溪”。元代建村,原名沙頭圩,後因村首、尾門樓橫額上分別書有“沙溪大道”和“圩東總匯”字句,各取首字得名沙圩。簡介 沙圩村原屬沙頭鎮,現處市橋街道範圍,在廣州市番禺區東400米。 沙墟二村位於番禺區市橋城區中心中心位置,面積約0.4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城中村...
明嘉靖十三年《龍溪縣誌》記二十八都轄社十二,文甲為其中之一;又以東里閩南話諧音稱“東美”,俗稱“東尾”,明代即以“東美”為村名、圩名,後又沿用為鄉名、隊名、村名至今,“東里”反成為村中一個社名。東星社又有東塘、東星、東尾庵社的別稱。尚庵社,因社在一奉大德禪師小庵之處得名“上庵”...
博白蕹菜田,泥肉較深,土質肥沃,灌溉方便,經常保持4至5寸水層;肥料全部施用腐熟的農家水肥,不施化肥。縣府門前的南門塘種植的蕹菜最脆嫩,飲馬江、東圩塘、雞心塘、北街口、南園、鷓鴣麓等都是著名產區,在異國他鄉用博白蕹菜種子培植的蕹菜味道卻大為遜色。歷史淵源 博白蕹菜歷史悠久,品種優良,尤其以城郊...
包括上斜尾、下斜尾、李下蒼、孫下蒼、張下蒼、謝下蒼六條自然村,位於市區北面10公里,現鎮政府所地,北與化州市接壤,現有常住人口2128人,面積約0.8平方公里。宋淳熙年間,長岐圩排列著幾個大糧倉,最後一個糧倉位於此地,故稱下倉,其後孫、李、張、謝等姓陸續遷來各自建村,因有不同姓稱的下倉,聚落...
水平村位於下川島略尾圩南部,三面環山,南有原始次生林,北與略尾一垌相隔,東西兩閘有3米寬的水泥路直達略尾圩。耕地面積1235畝,其中水田980畝,崗田255畝。轄水洋、南風廠、南角咀、平埠、上步、中步、下步7條自然村,有村民610戶共2259人。地屬低丘,土地肥沃,主產稻穀、蔬菜、甘蔗和瓜果,特產有梅果...
角尾村委會位於廣東省徐聞縣角尾圩,轄放溝、南嶺、定村仔、西坡仔、鄭黃 現有村幹部6人,其中村“兩委”幹部4人(有一名村委副主任於2007年12月辭職),定員5人,沒有集體經濟收入。角尾村委會民眾經濟收入以漁業生產、海水養殖和農業生產為主。現擁有大小機船60多艘,其中南嶺村為最多,主產馬鮫、黃花魚、...
中,就有劉士毅、金漢鼎二個師尾追,以及地方反動武裝的堵截。由於紅四軍初下贛南,人地生疏,加上眾多敵軍的尾追堵截,先後在江西大余、平頂坳、崇山圩、頂山、瑞金等地連遭失利。為了擺脫敵人的尾追堵截,紅四軍先後在遂川、大汾、大余縣城和尋鄔的圳下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沿途還向廣大工農民眾講解中共“...
圩日山貨滿街,行人擁擠,水泄不通。上約街則以擺賣農作物為主,民國初年建成“上行關”,周圍店鋪增多,正街的繁華被“上行關”街代替。連線“上行關”有一條與上約街平行,南北走向的街(今稱永安街)。時醜稱“屎湖街”,因此街位置在上約街“後尾”,上約街人在“後尾”養豬、挖屎湖,故名。此街...
放坡村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的廣東省徐聞縣角尾圩,是一個古樸的漁村。 放坡村委會位西南約2公里,邁包公路終點,瀕臨放坡港 。一個村委會一個村民小組,有436戶2123人,現有村幹部6人,其中村“兩委”幹部5人,定員3人,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村莊簡介 明代初期建村,初以原地北棟坡為稱謂,後因村旁有放坡園,遂...
南沙公社——下編凌沿、新圍、東埒、永興、永隆、南安6大隊和均安圩、均安農場。4小公社37大隊1圩1場。7、1963年1月9日,撤銷區黨委會管理制和小公社,恢復均安人民公社,下編倉門、沙頭(含良村)、磯頭(含橋頭)、外村、南面、菱溪、南浦、星槎(含四聯、福岸)、沙浦、上村、豸浦、三華、新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