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寨頭村

東寨頭村位於山東省海陽市行村鎮,現有360戶,1035人,土地總面積2349畝,其中耕地面積1127畝,2002年,村實現集體收入22.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100元,比全鎮農民人均收入高923元,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自1997年以來,東寨頭村連續多年被評為煙臺市“十大個體私營經濟專業村”之一,膠東水產品批發市場被海陽市政府列為全市五大私營經濟園區之一,並被煙臺市列為“八大專業批發市場”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寨頭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海陽市行村鎮
  • 人口:1035人
基本概況,發展過程,扶持措施,農村建設,發展方向,社會進步,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基本概況

膠東水產品批發市場位於東寨頭村,2002年底,膠東水產品批發市場發展成為擁有冷庫130座,總庫容2.2萬噸,從業人員2000多人的江北最大的水產品批發市場,市場完成水產品交易量12.5萬噸,交易額4.6億元,上繳稅金800多萬元。
東寨頭村

發展過程

東寨頭村村不靠海,民不捕魚,但在改革開放初期,村里就有精明的老百姓開始在自家門前,運用棉被蓋魚,進行批量經營,形成了膠東水產品批發市場的雛形。較為豐厚的利潤吸引了村里更多的民眾走上街頭,隨著從業人員的逐年增加,分散經營已難以適應市場發展的要求,1991年,村里為滿足村民的致富要求,扶持水產品販運業的健康發展,投資50多萬元將原村委辦公室進行了改造,在村委大院內建起68個水泥抹面的簡易庫房攤位,由村集體統一發包,個體私營業主集中經營,改變了過去只存不凍的單一經營方式,達到了“淡季不淡,旺季更旺,常年供貨”的經營目的。同年11月,膠東水產品批發市場正式成立。
1996年,為進一步改善市場的經營環境,擴大已有的優勢,村里又規劃土地80畝,投資380萬元將市場從閉塞的“四合院”搬遷到交通便捷的青(島)威(海)一級公路旁,建起了批發市場經濟園區,並在稅收、用水、通電、土地等方面給進園區發展的個體私營業主以優惠。園區集個體優勢,興水產貿易,規模得到不斷擴大。圍繞膨脹市場規模,近年來,東寨頭人又把吸引外資作為主攻方向,本著“來者不拒,政策更優”的原則,對前來投資的客商,單獨為他們出台了一系列放水養魚的優惠政策,並專門成立了市場管理辦公室,加強市場秩序管理,為前來投資發展的客商提供一條龍服務,市場規模得到迅速膨脹,現常年經營魚、蝦、貝類等20多種水產品,貨源主要來自全國10多個省市及紐西蘭、泰國等國際市場,銷售範圍北起黑龍江內蒙古西藏,南至舟山群島、海南島,覆蓋全國10多個省、70多個縣市,形成了買自全國賣往全國的銷售網路。

扶持措施

一是加強軟硬環境建設。對批發市場內的主要街道進行硬化,在青威路路旁設立大型廣告牌,並聘請電視台、報社到該村拍制新聞宣傳片,加大對外宣傳力度,提高膠東水產品批發市場的知名度。把提供全方位服務、營造寬鬆投資環境作為突破口,叫響“親商、安商、富商”的口號,使批發市場真正成為具有吸引力的有效載體。圍繞“親商”,實行領導幹部聯繫重點項目制度,定期走訪所聯繫的客商,及時解決客商生產經營中遇到的難題。同時,在全鎮樹立“人人都是投資環境”的意識,做到對客商滿腔熱情、優質服務。圍繞“安商”,發揮鎮園區發展辦公室的作用,更好地為進園項目服好務,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二是抓好招商引資工作。為進一步加快發展,把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作為膨脹膠東水產品批發市場規模的重要措施,制定了吸引外商前來投資的優惠政策,在本村征地建冷庫給予水、電等優惠,共享市場內的公建設施。通過能人帶動、提供優質服務等多種方式,積極引導有能力、有意向的人員加入到海產品加工販運隊伍中來,解決從業人員不足的問題。同時,在濟南、寧波等大城市聘請外地業戶代理招商,建起固定的招商網路實現以商招商。
三是搞好服務。對東寨頭的發展,行村鎮黨委、政府及上級有關部門也非常關注,幫助解決其發展過程中的有關問題。
目前,因膠東水產品批發市場屬地方性批發市場,且管理模式為鬆散型,規模發展受到政策、資金等因素的限制。為充分挖掘市場的發展潛力,應對入世挑戰,鎮上正在積極申請上級有關部門爭取將膠東水產品批發市場列為國家級批發市場,以提高其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知名度,儘快與國際市場接軌,帶動當地以及相關地區漁業經濟快速發展,申請報告已經上報至省水產廳,爭取年內得到國家農業部的批覆。

農村建設

在海陽縣城生活了43年的老項,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在不惑之年會遭遇下崗黯然離開工廠,更沒想到會在當年海陽最窮的村子之一行村鎮東寨頭村重新“就業”。老項告訴記者,這段時間村裡的活兒不忙,自己每天騎著車子往返於縣城和東寨頭村,到了中秋節前一個月,活兒就開始多起來,最忙的時候他乾脆就住在村子裡。老項還說,雖然辛苦了些,但一年下來有近萬元的收入,比在廠里當工人的收入高出了一截。
在東寨頭村,像老項這樣來自城市的打工者有近百名。他們為何會來到東寨頭村就業?他們從事的是什麼工作?這還要從東寨頭村的歷史說起。20年前,東寨頭村便已經名聲在外,但當時是因為貧困而出名。改革開放以來,依靠黨的富民政策再加上海陽農村信用社的貸款支持,吃苦耐勞善於抓住機遇的東寨頭村人靠“倒賣”海鮮逐漸富裕起來。一個僅有300戶村民的村子,在中國海產品市場上有了大名聲。這個離最近的海域也有十幾公里的小山村,居然成了中國北方最大的海產品集散地。

發展方向

發展膠東水產品批發市場優勢很大,主要表現在:
一是區位有優勢。東寨頭村地理位置優越,青威一級公路把青島、威海、煙臺、濟南等城市更加緊密的聯繫在一起,為海產品的販運、儲藏、加工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二是資源有特點。行村鎮是沿海鄉鎮,漁業資源豐富,海上養殖業發達,全鎮共有灘涂養殖面積1.8萬畝,海產品年產量3萬噸左右,貝、魚、蛤等品種齊全。
三是民眾有基礎。一方面,販運隊伍強大。行村鎮建有直達省城濟南的海上販運“綠色通道”,全鎮僅從事海鮮販運的人員就有5000多人,大小車輛近400部,長駐外地海鮮市場的行村經營者有300多戶,1200多人,膠東水產品批發市場常年從業人員2000人,其中,東寨頭村有80%以上的勞力常年以水產品批發為主業。另一方面,購銷網路健全。隨著販運規模的擴大,海鮮收購的地域有了突破,觸角啟蒙及北京、天津、哈爾濱、廈門等大城市,購銷有了固定的客戶。
立足現有優勢,下一步,市場將繼續加大投入力度,不斷膨脹市場規模,到2003年底,力爭把市場發展成一個占地40萬平方米,冷庫150座,庫容2.7萬噸,年交易額突破5億元大關的現代化水產品批發市場。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寨頭初級國小。1968年,成立東寨頭完全國小,1-5年級學生讀書不出村。1990年,為改善辦學條件,村投資3.2萬元,新建校舍22間。1995年8月,東寨頭國小併入汪格學區。自建國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28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90公斤左右,過著半糠半糧生活。建國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238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385公斤,全村收入27.5萬元。改革開放以來,村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5800元,有家庭轎車3輛,機車180多輛,電話287部,電話普及率80%以上,手機187部,彩電310台,電冰櫃180台,電腦4台。 村莊建設解放前,村內街道狹窄不齊,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破爛不堪,人均居住面積不足5平方米。1985年,本村統一規劃街道、房屋建設,搬遷老房區。到2002年,共建新房440間,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8平方米,加寬、整修大街500米。 1998年,本村被省建委授予“村鎮建設明星村”光榮稱號。 集體福利1972年,村合作醫療站建立,村民平常用藥報銷50%。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本年投資1500元,購置新課桌凳,建立幼稚園,幼兒免費入園。1980年投資7.5萬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自1984年起,免費為村民耕地。1983年購買16mm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1999年投資7萬元,安裝有線電視。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王學彩在石馬疃頭村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王學福入黨,並成立黨支部,王學彩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霸鬥爭。自成立黨支部以來,曾有王學彩、蘇風崗、王學恆、王日亭、王日章、王日翠、王天堯、蘇雲波、王金德任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6個,黨員48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青年、婦女等組織。到2002年,曾有王學福、蘇風崗、王日喜、蘇日忠、王天貞、蘇顯亭、王日翠、蘇雲波、王金德、王金祿等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