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
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瓊北地區發生了7-8級大地震,造成現演豐鎮東寨港西排灣地區地陷村沒,形成了現在的東寨港瓊北地震遺址。數百年來潮起潮落,該遺蹟在海水的沖刷下保存了下來且一直未開展過考古工作。
1986年,東寨港瓊北地震遺址被原瓊山縣列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瓊山併入海口市後,變更為海口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3月至11月,為配合國家海洋開發戰略,深度挖掘海南省“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內涵,推進“國際旅遊島”文化遺產保護,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海口市文物局和文昌市博物館的配合下,組織相關業務人員對計畫區域進行了實地調查工作。
2018年8月30日至2018年9月6日,海南省博物館邀請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北京大學合作開展考古調查研究。聯合調查組通過遙感影像測量結果,得出東寨港面積約17.4平方公里,岸線長度62.5千米。聯合調查組還完成了該遺址的水下地形多條關鍵線路的測量、遙感影像人工解譯。結合影像特徵,獲取了海底村莊海底地形數據,初步繪製出海底村莊遺址海底地形圖並製作成三維渲染圖。
2019年5月13日—23日,中科院遙感所與海南省博物館協助人員在東寨港打了25個人工淺鑽,探測海底於積和侵蝕現狀,為水下考古研究提供了地層堆積情況。
2024年8月15日,入選海南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擬推薦名單。
地理環境
東寨港瓊北地震遺址所處的演豐鎮位於海南省海口市美蘭區中部,轄1個社區、13個行政村。全鎮開展創建文明生態村活動的村莊197個,占自然村總數的94.7%,其中省級文明生態村4個,市級文明生態村10個,區級文明生態村20個,初步形成了文明生態鎮建設規模。該鎮先後被評為“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海南省文明生態村建設工作先進單位”、“海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中國十大休閒基地”、“海南十大文化名鎮”、“中國生態文化名鎮”等。
當地常年高溫多雨,年均降水1600毫米以上,雨季集中在每年的5—6月和8—10月,其中8—10月熱帶風暴和颱風盛行,屬熱帶季風氣候區。那裡終年常綠,四時花開,一年四季皆宜旅遊,還擁有我國紅樹林連片面積最大的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基本情況
明代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地震造成現演豐鎮東寨港西排灣地區地陷村沒,形成現在的東寨港瓊北地震遺址。該遺址有西排灣、絕尾溝、浮水墩、和恭等水下村落遺址及墓群等建築物。退潮時,水下分布的古民居、墓葬、牌坊,散落著的石板、石柱、磚瓦等建築材料和構件以及宋、明時期的碗、瓶、碟、罐、盒、盆、缸等陶瓷器會露出水面。
在離林市村100多米的海灘上,退潮後能見到一座當年的古戲台,石板上密密麻麻地布滿了海蚝貝殼。在這片遺址上,當年的石棺、舂米坑、石礅和部分宅居的牆腳清晰可見。有個叫“仁村”的古村莊沉陷在鋪前灣海岸以北4公里左右約10米深的水下,天氣晴朗時,坐在小船上,透過海水,當年村子的庭院、房屋依稀可辨。還有在鋪前灣與創港之間的海底,潛入海底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座雕工精細的“貞節牌坊”屹立水下,成群的魚蝦在牌坊旁穿梭往來,好像神話里的“海底龍宮”。現在很多海底村莊已經被淤泥蓋住,有的就被海浪沖毀。
2014年3月至11月,為配合國家海洋開發戰略,深度挖掘海南省“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內涵,推進“國際旅遊島”文化遺產保護,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海口市文物局和文昌市博物館的配合下,組織相關業務人員對計畫區域進行了實地調查,歷時共75天,走訪到達村莊(或地點)66個,走訪人數不完全統計達80人次,主要通過對當地村民、漁民進行交談、詢問,對海邊灘涂實地踏勘和遺物採集,蒐集有關海底村莊的資料並將收集到的口碑、實物資料和文獻進一步進行對比分析,對可能有水下遺存的海域進行了潛水探摸確認。這次考古調查發現的遺蹟有墓葬、水井二類,採集遺物78件。
1.林市村北墓葬區。位於林市村北海域海底,該區域面積大,退潮後墓葬顯露在灘涂表面,散落有大量瓷碗殘片、醬釉罐碎片和瓦片。該區內共發現墓葬7座。
2.浮水墩墓葬區。浮水墩島位於演海與鋪前之間的濱海交界處,南距曲口渡口約3海里,四周環水,面積約3600平方米,該區域內發現墓葬12座。
3.北港村東南墓葬區。位於北港村東南海域,退潮時部分顯露。該區域墓葬較少,分布零散,總計發現石棺墓5座。
因受海水擾動,以上墓葬均未見遺骸或遺物,僅保留石棺。
4.水井。僅發現1口,位於林市村北墓葬區東部邊緣。該井用火山岩石板砌成,平面呈方形,邊長65厘米。
5.遺物。通過5個踏勘點共發現遺物78件,其中陶器類29件,瓷器類42件,另有門礎石1件、拱形墓磚2件、形制不同的方磚各2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