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女谷鄉

東女谷鄉

東女谷鄉,隸屬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地處丹巴縣東北部,南與梭坡鄉為鄰,西北部與章谷鎮接壤,東北部與岳扎鄉界臨。區域面積45.84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戶籍人口2778人。

清朝,屬二十四村。民國二年(1913年),屬丹巴縣。1966年,改為雙勝公社。1980年,更名中路公社。1984年,公社改鄉。2005年9月,中路鄉更名為東女谷鄉。2019年12月,撤銷東女谷鄉。

2019年,東女谷鄉有工業企業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女谷鄉
  • 別名:中路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
  • 地理位置:丹巴縣東北部
  • 面積:45.84 km
  • 下轄地區:10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克格依村
  • 電話區號:0836
  • 郵政區碼:626300
  • 車牌代碼:川V
  • 人口:2778人(2019年戶籍人口)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災害,人口,經濟,綜述,農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交通,歷史文化,風俗民情,地方特產,

歷史沿革

清朝,屬二十四村。
民國二年(1913年),屬丹巴縣。
1951年,設中路鄉。
1960年,屬大渡河公社中路管理區。
1966年,改為雙勝公社。
1980年,更名中路公社。
1984年,公社改鄉。
2005年9月,中路鄉更名為東女谷鄉。
2019年12月,撤銷東女谷鄉。

行政區劃

2011年末,東女谷鄉轄克格依、基卡依、呷任依、波色龍、罕額依、折龍、李龍、俄多、俄滿、縱寧10個村民委員會。
截至2018年10月,東女谷鄉下轄10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克格依村。
統計用區劃代碼
城鄉分類代碼
名稱
513323210201
210
克格依村
513323210202
220
基卡依村
513323210203
220
呷仁依村
513323210204
220
波色龍村
513323210205
220
罕額依村
513323210206
220
折龍村
513323210207
220
李龍村
513323210208
220
縱寧村
513323210209
220
俄滿村
513323210210
220
俄多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東女谷鄉地處丹巴縣東北部,南與梭坡鄉為鄰,西北部與章谷鎮接壤,東北部與岳扎鄉界臨。區域面積45.84平方千米。
丹巴東女谷山莊

地形地貌

東女谷鄉境內三面環山,中部平坦,地勢東南高,西面低。

氣候

東女谷鄉屬高原型季風氣候,垂直帶分布明顯。山頂與河谷的氣溫相差24℃以上。年平均氣溫14.2℃。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

水文

東女谷鄉境內河道屬大渡河水系,主要河流小金河自李龍村西入境,由西向北,流入大渡河。

自然災害

東女谷鄉主要自然災害有低溫、暴雨、冰雹等。

人口

2011年末,東女谷鄉轄區總人口3030人。總人口中,男性1518人,女性1512人。總人口中,藏族2508人;漢族487人;另有羌、彝2個少數民族,共35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5.94‰,人口死亡率5.28‰,人口自然增長率0.66‰。
截至2019年末,東女谷鄉戶籍人口2778人。

經濟

綜述

2019年,東女谷鄉有工業企業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個。

農業

東女谷鄉有農業耕地面積2846.1畝,以種植玉米、小麥、蔬菜為主。2011年,農業總產值1120萬元,糧食總產量1541噸。畜牧業以飼養牛、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各類牲畜年末存欄9607頭(只、匹)。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東女谷鄉有中心國小校1所,村分小1所,在校生223人,專任教師16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文化事業

2011年末,東女谷鄉有各類圖書室10個。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東女谷鄉有衛生院1個,村醫療點9個,醫護人員14人。

社會保障

2011年,東女谷鄉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338人。

交通

2011年,東女谷鄉境內有303省道貫穿全境。

歷史文化

風俗民情

丹巴藏戲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
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藏戲大約起源於距今600多年以前,比被譽為國粹的京劇還早400多年,被譽為藏文化的“活化石”。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民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藏戲種類繁多,但主流的是藍面具藏戲。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戲的服裝從藏戲種類繁多,但主流的是藍面具藏戲。
藏戲表演時,演員不化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戲有白面具戲、藍面具戲之分。藍面具戲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覺木隆藏戲、迥巴藏戲、香巴藏戲、江嘎爾藏戲四大流派。

地方特產

東女谷鄉主要土特產有:蜂蜜、核桃、花椒、蘋果、梨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