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杖子村

東大杖子村

建昌縣東大杖子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鹼廠鄉下轄的一個級行政單位,由5個自然屯組成。建昌東大杖子村歷史悠久。該村內發現自戰國古墓古群、漢魏杜梨樹遺址、金元北山遺址、明清燒鍋杖子等4處遺存,2500餘年延續不斷。現有586戶,2304餘人,耕地4800餘畝。該村種植優質農家富硒雜糧,養殖業也以原生態綠色品質聲名遠播。

凌源市東大杖子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遼寧省朝陽市凌源市四合當鎮下轄的一個級行政單位。下設9個村民組,經濟條件較差,主要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玉米,蔬菜大棚種植黃瓜,畜牧業以養豬、養牛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大杖子村
  • 外文名:DONGDAZHANGZI 
基本概況:鹼廠鄉東大杖子村由東大杖子、東窪、北窪、橫山懷、黑山台子等5個自然屯組成。該村位於大凌河上游,縣際公路喇龜線距離鄉政府4千米,坐落於白馬嶺南麓。該村西鄰魏家嶺鄉,南與什家子村隔河相望,東與鴿子洞村相鄰。
東大杖子村
政區沿革:夏商周時期。鹼廠鄉東大杖子村地域境域初為冀州,後為幽州的墨胎氏為君主的孤竹國屬地。周代屬周的諸侯國燕國(治所今北京)領域。東周為燕國右北平郡。秦時,屬右北平郡。西漢時為白狼縣(今建昌鎮南,章京營子)所轄;東漢時仍屬幽州刺史部,西北部嶺上被鮮卑部占據。 晉代歸平洲,此時嶺上歸鮮卑字文部所屬;東晉十六國時期為平洲昌黎郡管轄。南北朝時期為建德郡石城縣(今喀左白塔子)管轄。公元581年隋統一中國,建昌一帶歸柳城郡(今朝陽)管轄。唐朝(公元681年至907年)屬河北道營州管轄。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年以後,建昌屬燕國營州,後為契丹割據。
宋遼時期,屬遼國中京道大定府潭州龍山縣管轄;金國,屬北京路大定府利洲龍山縣所轄,元代,屬遼陽行省大寧路龍山縣管轄。明代為京師大寧都司營州中屯衛管轄為烏梁海蒙古部勢力範圍。清代被授為喀左旗扎薩克(旗長),實行蒙旗制。自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清廷借地安民, “一地養二民”,因此本境內居民日益增加。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設塔子溝廳,屬直隸省承德州(雍正11年設)塔子溝廳管轄。乾隆43年(公元1778年)正月14日,將承德州升為承德府,塔子溝廳改設為建昌縣。嘉慶16年(公元1860年),設牤牛營子巡檢司署,駐地牤牛營子(今建昌鎮),管理東南鄉(塔子溝東南各鄉概稱)一帶。
東大杖子村
公元1906年奉詔於朝陽設朝陽府。1912年1月1日建立中華民國,1912年仍沿用舊制。1913年(民國2年)將承德府改為熱河特別區。1914年(民國三年)實行省縣制。在承德設熱河道塔溝縣,後改為凌源縣。下轄鹼廠鄉東大杖子村。
地理環境: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該村落北高南低,一條季節和西北東南在村前流過。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8.2℃。一月平均氣溫-10℃,最低氣溫-26.9℃;七月平均氣溫23.4℃,最高氣溫40.7℃。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多集中在七、八月份。春季雨水少,增溫迅速,多大風,易春旱。無霜期158天左右。
自然資源:山上植被以松樹、杏樹和李果樹為主。村內具有遼西古生物化石礦脈。
人口民族:漢族。
文物古蹟:遼寧建昌東大杖子戰國墓地:位於該村中部老河道以西的村落中,占地10萬餘平方米。截至2014年3月,已發現墓葬137座,發掘47座,由於民居地面下未能勘探,推測墓葬總數超過200座。墓地年代上限為戰國早中期,下限為戰國晚期。經過先後多次搶救性發掘,2011年榮獲“全國考古十大發現”,2013年獲批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墓葬群保存完好,其等級之高、規模之大,在中國東北部乃至整個東北亞地區十分罕見。該墓群的發現,進一步佐證了在秦開卻胡前以燕國為代表的中原文化已經抵達東北,補齊了考古學家蘇秉琦遼西“古國”歷史空缺理論中的遼西地區東周時期的缺環。東大杖子周邊的凌河兩岸地區當時的輝煌與發達程度超過瀋陽秦始皇在綏中建碣石宮,肯定受這一地區繁榮的經濟、政治影響。
東大杖子村
杜梨樹遺址:杜梨樹遺址位於建昌縣東大杖子村東南,距東大杖子戰國墓地約800米。因原土地上有一顆近千年的杜梨樹而得名。2014年,遼寧省考古所對杜梨樹遺址進行主動性發掘。杜梨樹遺址發掘區域分為南北兩個相連的部分,北部為建築址,即一號建築,出土了大量板瓦和筒瓦。發掘區域的南部為一個糧倉遺蹟,即一號糧倉,為半地穴式建築。該遺蹟中出土了北魏時期的水波紋陶器、刻劃蓮花紋陶器、蓮花紋陶瓦當范等遺物,在糧倉底部發現了大量的碳化糧食、木炭、紅燒土塊、筒瓦和板瓦碎片等,並且出土了貨泉、鐵鏃、鐵鍤等漢代遺物。經過初步研究,可以確定,杜梨樹遺址為廢棄時間不早於新莽時期的建築址。
東大杖子村
北山遺址:又稱遼金元遺址,位於東大杖子自然村村西北,戰國墓地北面約 100米處。 2011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東大杖子墓地及其周邊地區進行勘探時,確定該遺址範圍。2014年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共發掘1500餘平方米,共發現房址8座,室外灶21座、灰坑28個、灰溝6條。出土遺物有醬釉瓷器、鈞窯瓷片、泥質灰陶陶器、布紋瓦、滴水、北宋銅錢、鐵鏃等;晚期遺蹟開口於二層下,包含了遺址中的所有室外灶、多數灰坑以及全部的灰溝。出土遺物有醬釉瓷器、定窯瓷器、鈞窯瓷片、泥質灰陶陶器、北宋銅錢以及大量各形制的鐵鏃等。改遺址早期為金代居住址遺蹟;晚期遺蹟為金末或元代的軍事作坊。
東大杖子村
陳路燒鍋杖子遺存:該村落中間,原建有宗族廟一座,並立有“陳路燒鍋杖子”鐵鐘一頂。進一步印證了該村落自乾隆年間以來遼西古道繁盛期間古村落的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