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古道

東坡古道

東坡古道是富陽新登的一條頗有人文底蘊的古驛道,原名“葛溪古道”,因北宋著名詩人蘇軾曾數次造訪新登,在葛溪古道上留下詩文和足跡,所以,新登鄉邦文史學者又將“葛溪古道”稱為“東坡古道”。

“東坡古道”路線為:從富陽市新登出發往北,至塔山→潭山頭→沈家→爐頭→湘主→石門嶺→湘溪→菖蒲馬至坎→楓林咽泉→三溪口→石羊→洞橋陳氏園→萬氏橋→寒泉→南新多福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坡古道
  • 別名:葛溪古道 
  • 所屬地區:富陽市
  • 類型:景點
  • 起點:塔山
歷史沿革,路線,

歷史沿革

據史料記載,北宋熙寧四年,蘇東坡因議新法與王安石政見相左,主動請示外調,任杭州通判。
蘇軾在任期間,曾多次造訪新登。有確切時間記載的是兩次。第一次是熙寧六年正月,蘇東坡出巡所領各屬縣至新登;第二次是熙寧七年八月間因捕蝗至現萬市浮雲嶺一帶。
蘇軾在新登期間,留下了不少詩文。細讀這些詩文,追尋蘇軾在葛溪古道上留下的足跡,筆者發現,這條古道,實在是一條情義滿滿的“東坡古道”。
新登“東坡古道”,從南至北,留下蘇軾詩文和足跡的主要是七處,分別是“新城道中”“塔山”“天雲山佛光禪寺”“陳氏園遺址”“楊村風水洞”“浮雲嶺”“青牛嶺”。
“新城道中”不是一個具體的地點,而是指蘇軾在新登期間所行之處。從蘇軾所作的《新城道中二首》可見,蘇軾充滿了對勞動人民的關愛之情。“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葵燒筍餉春耕。”“細雨足時茶戶喜,亂山深處長官清。”一樂一喜,感同身受。蘇軾與民同樂,樂而思隱.
新登城往北一里左右,有一小山,其名“塔山”。在“塔山”,時任邑令晁端友曾宴請蘇軾,其子晁補之(蘇門四學士之一)在席間賦詩《塔山對雨》兩首。據傳,蘇東坡和黃庭堅(蘇門四學士之一)也曾在塔山飲酒對詩。我們可以想見當年蘇軾和朋友學生飲酒賦詩的快樂之景,亦能感受那種真摯無比的友情。
洞橋鎮楓瑞村菖蒲袁家自然村西北馬止墈天雲山佛光禪寺始建於唐代,據菖蒲村袁氏家譜記載,蘇東坡曾在此留宿,並吟詩一首:“岩高峽鎖小古廟,老僧夜敲鐘聲遙。炊齋小衲雞報曉,樓底橋下水聲擾。橋小橫系客車到,攜鋤農夫犬吠郊。近日雲山何蕭條,明朝寄橋應熱鬧。”從詩句中,我們不難看出,蘇軾對自然美景和人世風俗的熱愛之情。
洞橋鎮有新城陳氏園遺址。當年蘇軾在學生晁補之的陪同下參觀唐末錢鏐八都將中餘杭都將陳晟故里(即新城陳氏園),寫下《新城陳氏園次晁補之韻》一詩,晁補之以《次韻蘇公和南新道中》相和,一句“公來無與同,念我百里遠”,既回答了蘇軾“我來亦何事”之問,又表達了對老師蘇軾的感激之情。師生一唱一和,讓我們感受到他們之間那種濃濃的師生之誼。
萬市楊村慈岩院的風水洞,洞極大,流水不竭,清風微出,故名。蘇東坡奉命出巡新登,時任杭州節度推官李佖先行三日並在風水洞恭候。蘇軾作詩《往富陽新城李節推先行三日留風水洞見待》。末段讚揚李佖不顧妻兒怪罵,不但先行三日相待,又陪伴同游逶遲不去的深情厚意,並將為名利奔競的小人與之對比,更顯出李佖珍重友情的可貴品格。蘇軾和李佖是同事,亦是上下級的關係,此詩足見蘇軾為官寬厚仁愛,與下屬關係融洽,體現了一種難能可貴的上下級之情。
熙寧七年八月,蘇軾因捕蝗治蝗至現萬市浮雲嶺,山行疲憊,往事湧上心頭,作《捕蝗至浮雲嶺山行疲苶有懷子由弟二首》。這兩首詩,既表現了蘇軾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新法清平那有此”),又表達了詩人對弟弟蘇轍的思念(“憶弟難憑犬附書”),更抒發了內心的抑鬱不堪之情(“回首人間憂患長”)。
離浮雲嶺不遠處有天目山余脈青牛嶺,山高陡峻,因嶺頂石道有凹坑似牛蹄印,以為太上老君青牛所留,故名。蘇軾理蝗之餘,策杖登青牛嶺,入多福禪院(始建於唐代),作《蘇東坡題青牛嶺小寺》:“暮歸走馬沙河塘,爐煙裊裊十里香。朝行曳杖青牛嶺,崖泉咽咽千山靜。君勿笑,老僧耳聾喚不聞,百年俱是可憐人。明朝且復城中去,白雲卻在題詩處。”此詩不但寫出了青牛嶺之靜之高,更重要的是道出了那種歲月難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表現了蘇軾對芸芸眾生的關照憐憫之情

路線

第一站:塔山
往北出新登鎮一里路,就來到了“東坡古道”的起點塔山。塔山南瀕秀麗的葛溪,有烈士陵園。原先此處有藥王祠、忠烈祠等。1966年,富陽縣政府在原址修建了新登戰役的烈士陵園。此處也是新登八景之一的“塔山擁翠”所在地。北宋時,蘇東坡曾在此,與晁補之共同創作詩畫《塔山對雨》(晁作詩,蘇和畫)。上世紀30年代,東安劇團徐玉蘭、汪笑真等人還在此練戲,這可是一代越劇表演藝術家的搖藍所在。
第二站:沈家
繼續往西北行,來到沈家。距離此地一里的東山塢,在唐朝出了一個人物叫凌準,是柳宗元變法時結交的好友,也是蘇東坡十分敬仰的人物。明時,此處還出了一個二品大員方廉,歷任松江知府,湖廣巡撫等職,政績顯著,他還是“上海建城第一人”。方廉晚年,為避嚴嵩權勢而歸隱,墓葬於此,仍然有墓葬遺址。 繼續前行,過了潭山頭就是元村,轉彎進入湘主,沿溪而行,在湘主村的路邊有一棵900多年的老樟樹,它可能是蘇東坡行跡的“見證者”。
第三站:爐頭
這個地名很有意思。宋方臘起義曾在此冶煉過兵器,故取名。偷得浮生半日閒,欣賞一下四月里的鄉野田園風光,不失為一件樂事。此處還有福光寺遺址,現為福光中學。蘇東坡當年走古道,這裡是重要停留點。而且這裡也是一個文化教育搖籃,因為在民國和抗日戰爭後期,新登中學前笛一度遷移至此,培養了諸多人才。
第四站:大源塢口
古道於和山折向西行,就來到了大源塢口,這裡是明代永樂年間長沙太守洪鈞的故里。晚年,洪退隱村下。據傳,該地一直猶留有其手植的烏榔樹和蠟梅古木,並著稱:“和山不墨千年畫,湘水無弦萬古琴”。
第五站:湘河廊橋
繼續往西行,即到達湘河。湘河水自西北處奔騰而來,水勢湍急。當年,蘇東坡牽馬乘竹排,才穿溪而過。到了明朝嘉靖年間,鄉人郎益募資修建廊橋,成為富陽惟一一座廊橋。廊橋有亭、有橋,是一個供路人休憩、過夜的地方,古時還向路人提供飲水和草鞋。廊橋的橋基是明朝時期的古樹。
第六站:菖蒲馬至坎
欣賞珍珠泉、鷹岩,盛讚溪中菖蒲,與天耳寺(天雲寺)僧人品泉論道,菖蒲村民由此而來。
第七站:楓林咽泉
位於三溪村楓林塢,山下有穴如竇,泉水涓涓,為新登八景之一的“楓林咽泉”。這種泉學名叫“虹吸泉”,形成原因是因為泉水多數出在石灰岩地層,石灰岩受地下水溶蝕,在內部形成了一些溝和洞。當它們湊巧連在一起時,就會出現虹吸現象,這種自然現象是非常少見的。
第八站:三溪口
三溪口為新登縣第二大鎮,商賈雲集繁華
第九站:石羊村
第十站:洞橋陳氏園遺址
在古墓山下有陳村,相傳為唐末錢鏐部下八都將之一陳晟的故居。蘇東坡當年遊玩時,曾在此長時間駐足。陳氏園,占地數十畝。蘇東坡曾多次與友、同榜進士晁端友父子同游陳氏園,也留下過不少和唱之作。 後入萬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