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園草堂圖
- 作者:謝縉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別名:潭北草堂圖、少陵草堂圖
- 現收藏地:浙江省博物館
- 規格:縱108.2厘米,橫50厘米
- 材質:紙本
- 畫作類型:設色畫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構圖,名家點評,歷史傳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此圖描繪的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會友論詩的生活情景。畫面上峰巒巍峨,松林茂密,板橋臥波,草堂隱現。
該畫畫幅左上方有作者題自作詩一首:“舊業成都萬里橋,百花潭北草堂遙。門無縣吏催租稅,座有鄰翁慰寂寥。松影滿庭閒白日,茶煙繞榻颺清飆。酷憐杜甫成詩史,翻笑楊雄作解嘲。用嘉少陵裔也,文雅不凡也,攻詩畫,知仆遠歸來,需俗筆,復贅鄙詩云。永樂戊戌歲上巳日葵丘謝縉識。”
鈐起首白文長方印“葵邱”。款下鈐朱文方印“孔昭”、白文方印“淡中有味”。畫本幅右上部鈐朱白間文印“畸園秘笈”、右下部鈐朱文橢圓印“真賞”。右下角鈐白文方印“杜用嘉印”、朱白間文印“畸園秘笈”。左下角鈐白文方印“陳遹聲印”、白文方印“畸園珍藏”。
創作背景
明初畫家懾於統治者思想控制的嚴苛,多數畫家追鐘南宋畫院劉、李、馬、夏的傳統,而謝縉直接師法山水畫家趙原,且不拘成法,博採眾覽,形成獨特的藝術特色。趙原“應對失旨”被誅,而他自己本來以繪事貢京師,最後也因罪被放歸。但他似乎還是心有未甘,照舊以他的畫,以他的畫題來指桑罵槐,影射時事。這就使他的作品不免帶有政治色彩。推測他的這幅畫正是京師(今南京)放歸後在吳中創作的。據該圖自題,該圖創作於永樂戊戌年(公元1418年),是謝縉晚年的作品。
自題中所謂“用嘉”,指明初畫家杜瓊,字用嘉,號東原耕者,為吳中名士,與謝縉友善。杜瓊系杜甫後裔,因此謝縉畫了成都百花潭邊的杜甫草堂贈他。
藝術鑑賞
主題
謝縉師法王蒙、趙原,此圖主要取王蒙法,寫似拳石的山嶺高聳,遠山隱顯;嶺下峰迴路轉,樹林蒼盛,在高大的松樹中,透露出一舍草堂庭院,主人似與訪者交談詩文。明代文人畫家多作此類意境,反映出明代文人居士喜好避世隱居的心理。
圖繪松林中一處院落,草堂上兩高士對坐清談;院外溪畔,有兩高士拄杖,侍童攜琴,正下橋而來。如此“松影滿庭閒白日,茶煙繞榻颺清飆”“門無縣吏催租稅,座有鄰翁慰寂寥”的情景,正是元代文人嚮往的世外桃源般的隱逸生活。元代士人社會地位低下,有才華,有抱負,卻無施展的機會,於是只得寄情於詩文書畫。而水墨、淡彩的南宗山水畫,似乎最適合寄託他們心中“天人合一”“平淡天真”的情思。
構圖
此圖採用王蒙慣用的“長松高嶺”式構圖,下半部土崗上長松數棵,樹身挺拔、枝幹穿插、松葉茂密,透過枝葉的空隙,可以看見後面的草堂。上半部是形如陣雲、向上突起的山嶺,山頭是王蒙式的拳頭狀。畫面皴、擦、點,用筆繁密,但筆意粗獷,已更多趙原山水中簡率曠達的意趣,與王蒙的粗筆與細筆並用,禿筆擦、點與尖筆勾、皴兼施的繪畫風格已大不一樣,卻也順應了元末繪畫趨向簡率的大勢。此作,在山石上普染極淡的赭色,僅在樹身上著深赭色、在草堂中一士人衣上著硃砂色,幽閒雅致,依然是元畫風範。
名家點評
當代書畫家陳振濂:《東園草堂圖》是影射的作品,當然不是抽象的筆墨形式,解索捲雲、皴法新奇。其畫風並無明初師法馬、夏北派險勁之筆,卻儼然是滋潤的元人遺風,丘壑森然,走的似是繁密的黃鶴山樵一路。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史論系副教授張長虹:全幅一氣呵成,取高遠之意,又有蕭散之韻。用墨濃淡適宜,著色清淡可人,惟用筆粗悍渾圓,稍覺板滯,比之王蒙之細密秀潤、清氣外逸來,畢竟稍遜了一籌,然亦不愧為明初高手。
歷史傳承
清末,此圖曾為諸暨人陳遹聲收藏。陳遹聲為清光緒十二年進士,授編修,出為松江知府,頗有政績。得圖後精心重裱,並題跋於綾邊,後流入他人手中。1953年,浙江省博物館的書畫鑑定專家黃湧泉先生下鄉時,在諸暨一農家的蚊帳頂上發現此圖,上面積滿了陳年的灰塵。如若遭遇蟲咬、鼠齧,後果不堪構想。後經其多方奔走、呼籲,最終以諸暨楓橋區的名義捐獻給了浙江省博物館。
重要展覽
2019年10月—12月,浙江博物館將在浙博武林館區三層書畫廳舉辦“幽居與雅集——歷代人物、山水畫中的文士生活”展覽,《東園草堂圖》將在其中展出。
作者簡介
謝縉,生卒年不詳,明代畫家。縉,一作晉,字孔昭,號疊山、蘭庭生、深翠道人,晚年稱蔡丘翁,吳(今江蘇蘇州)人,寓居金陵二十餘年。山水師王蒙、趙原,造詣既精,得其渺遠深意。為永樂、宣德(1423~1435)間吳門畫派名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