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周銅鑒缶
- 館藏地點:湖北省武漢市東湖路156號
- 所屬年代:周
- 類別:青銅器
- 出土地點:青銅器
- 所屬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
- 所屬地區:湖北武漢
- 尺寸::鑒高61.5厘米,邊長62.8與63.4厘米。尊缶高51.8厘米,口對邊長23.8厘米,底對邊長21.8厘米。鑒缶總重168.8公斤 過濾器通高88.5厘米,桿長70.8厘米
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東周(戰國早期)文物。鑒高61.5厘米,邊長62.8與63.4厘米;尊缶高51.8厘米,口對邊長23.8厘米,底對邊長21.8厘米;鑒缶總重168.8公斤;過濾器通高88.5厘米,桿長70.8厘米。青銅器。出土時間:1978年,出土地點: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1號墓。
鑒是一種盛水器。鑒內裝上一種叫“缶”的酒器,在鑒與缶之間可以放置冰塊。戰國早期還未發明蒸餾酒,自然發酵的酒液在炎炎夏日容易變酸,冰鎮可以讓酒液保持爽冽的口感。這時候的酒液還會存留酒渣,所以還需搭配過濾器,用來過濾殘渣。
曾侯乙墓有2套銅鑒缶,搭配1件銅過濾器。出土時,每套鑒缶各配一勺,置於鑒上,鑒和缶都是方形,以精緻的龍形紋飾作為裝飾。為了使缶在鑒中不會晃動傾倒,鑒的底部設計有3個彎曲的拴鉤,其中1個鉤子上安裝了活拴,缶的圈足底部對應3個榫眼,當拴鉤套在榫眼裡,鉤子上的活拴會自動倒下,防止拴鉤滑脫,即可起到固定作用。如此巧妙的構思,在同時代器物中仍屬罕見。
曾侯乙墓——戰國早期的禮樂文明1978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隨州市發掘了擂鼓墩1號墓。這是一座戰國早期大墓,墓主人是一位名叫“乙”的曾國國君,爵位為侯爵,下葬年代不早於公元前433年。墓中文物共出現了208處刻有“曾侯乙”字樣的銘文,因此習慣上稱墓主人為曾侯乙,而這座墓葬墓也更常被稱為曾侯乙墓。這座深埋地下2400多年的寶庫分為西、北、中、東4個槨室,呈不規則多邊型,總面積達220平方米,共出土了15000多件文物,其中,由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銅編鐘、編磬、琴、瑟、排簫、篪等組成的交響樂團,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藝術博物館和音樂廳。許多未必聲名顯赫的玉器、漆器,也以精湛的工藝和奇特的外形令人嘆為觀止。作為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曾侯乙墓為我們完整再現了古代貴族禮樂制度中的鐘鳴鼎食以及先秦時期的生活場景,也改變了人們對先秦時期中國南方文化的認識,在世界音樂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今天,這些珍貴的文物被陳列在湖北省博物館最重要的展廳當中,在這裡我們可以想像古人在短暫的生命中追求靈魂的永恆,以精湛的藝術表達對神明的敬畏,熱愛生活,追求美好,充滿浪漫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