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史村(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龍居鎮下轄村)

東史村隸屬於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龍居鎮,資料顯示,該村有126戶,457口人,位於鎮東南方四公里處。“228”省道縱貫東南史境地與“205”國道接軌,交界於濱州。南至打漁張灌河“四乾”,北至地下河“廣蒲溝”,總面積3200畝,耕種面積已達1600畝,具有蓄水灌溉之優勢,亦有排澇泄鹼之條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東史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龍居鎮
  • 地理位置:鎮東南方四公里處
村名由來,水利建設,農業概況,村莊建設,工農共建,土地改造,特色農產品,事業性建設,大事記,地圖信息,

村名由來

據載明永樂年間,史氏由直隸省棗強縣遷此立村,後有張氏遷入定居,因村西北有西史村,故取名東南史村。

水利建設

蓄水量超百萬立方的水庫,占地400餘畝,與“四乾”北壩緊緊相連,該水庫曾為東營市的“億、仟、百、萬、十”平原水庫工程的典範。200畝淡水面養殖小區和占地100餘畝的畜禽小區方興未艾。

農業概況

該村農田基本建設,溝渠配套,100餘公里的溝、渠、路圍繞田間,把土地方構劃的規格平均、規範,灌、排、行具備,2005年又納入國土二萬畝開發,溝挖、渠砌更為規範,展示了抗禦自然災害的強力基礎,農作物以水稻、棉花、蓮藕為主要產業,實行水旱田輪作,使得東南史村的糧、棉質優量高。

村莊建設

村莊規劃獨樹一幟,“田”字構形,四戶為一“田”,由街、巷圍繞,戶均靠街、巷,不僅交通方便,更有利於環境綠化、美化。戶均面積738平方,具有發展庭院經濟、增加農戶收入的潛力和優勢,一池三改已達70%按了沼汽,街道一縱三橫長達1700米,全部硬化為柏油路,地溝長達3400米全部襯砌,街道兩旁已植樹1500餘棵,生長良好,為村內美化增加了生機。

工農共建

東南史村地處油田腹地,是現河採油廠一礦採油八隊駐地,長期以來有著密切工農共建關係,油田的發展對東南史村各項事業及經濟快速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土地改造

東南史村,早在八十年代上至人民公社時間,雖然土地較多,也屬於打漁張灌區,但因土地條件之劣,重度鹽鹼,打漁的水利條件沒有得到科學利用和發揮,建築設施已經人為破壞和棄用,耕地面積只在1200畝中徘徊耕作,有收入的面積只有800畝,點片零星分布在3000畝土地上,加之勞作模式陳舊,年復一年收入僅靠天“賞賜”。
該村村貌該村村貌
90年代初,東南史村黨支部、村委團結求實,銳意改革,開拓前進。結合該村實際,劣勢中找優勢,構劃了“堅定不移走以稻改為戰略的農業開發之路,決心徹底改造澇窪鹼。”“東史大地無冬天”、“向荒鹼地要糧棉”這是當年自力更生搞開發的口號,也是行動更是目標。在黨員幹部帶動下,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大幹了五個冬秋,新建水庫一座,挖溝、修渠、築路長達120公里,共搬動土方超百萬立方,東南史村歷史澇窪鹼變成了片連34畝、量超仟斤的糧田,優質水稻如金浪翻滾,五百畝荷蓮爭艷,上級領導和城裡人來水庫垂鉤、採蓮之人絡繹不絕,眾贊“昔日澇窪鹼、今朝如江南”。

特色農產品

水稻
水稻是該村改鹼治地的主要產品,該產品只要有水的保障,改造鹽鹼地與旱田輪作是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發揮土地產出效益最高的一農作物,由於該村水源條件好,產出的水稻品質好,被東營地方和油田單位稱為“東史香米”。在十年“以水稻為戰略的農業開發”中,水稻達到片連仟畝(人均二畝),蓮藕片連600餘畝,凡來者都稱東南史為“江南風光”。
蓮藕
蓮藕種植占村土地面積20%,約有300餘畝,該產品純屬於綠色蔬菜,“出污泥而不染”,是古今人們對之美稱。營養豐富,適應各類人群食用,而效益高,只要有水肥保障,抗禦自然災害能力較強,被農民稱之為“鐵莊稼”。

事業性建設

(一)自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自力更生搞農業荒鹼地開發挖溝、築渠、修路長達120公里,挖建設占地300畝蓄水達30萬立方的水庫,共搬動土方超百萬立方,總協調和投入資金計100萬元。使原點片零星種植的鹽鹼地利用率還不到30%的情況下上升到100%的有效利用率成為片連千畝量過千萬的高產優質糧田。
(二)協調爭取資金。三次投資250萬元把水庫擴容襯砌、改造,達到了較安全理想的蓄水效益。
(三)一縱三橫長達1700米街道,1997年至2003年二次投資達30萬元全已硬化為柏油路。
(四)2005年在市委下派工作組的幫扶下又把通往養殖小區和水庫公路2.3公里硬化為柏油路,投資110萬元。
(五)村內地溝3400米全部襯砌,南北大街還鋪了粉色地磚,共投資達60餘萬元。
(六)自2000年至2005年三次投資達30萬元實施了自來水入戶工程,達到了每戶專線一戶一表的規範管理,保障了民眾用水及時、方便,而避免了水資源的浪費和管理混亂。
(七)協調資金22萬元,文化大院進行裝修,街兩側安裝健身器,街道安路燈10盞,街兩旁栽了優質樹1500棵,豐富了民眾文化生活、美化了環境。
(八)投資70餘萬元進行水庫增容改造和恢復土地300畝。
多年來事業性建設協調投資累計達670餘萬元。

大事記

(一)1992年7月15日時任東營市市長李殿魁來該村視察工作,由時任市水利局長劉偉及東營區委書記馮齊榮、副書記劉興元等領導陪同。因為1992年是我省市百年不遇的大旱和歷年不遇的黃河水斷流時間最長,各級政府非常著急、關心,因我村自力更生搞稻改建了占地300畝的一座容量30萬立方水庫,確保了水旱田莊稼沒受旱災的影響,李殿魁市長從電視新聞中看到後半信半疑的來視察,聽了本村支部書記匯報後,很高興,對東南史自力更生開發建水庫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當即表態給予大力支持,回去之後要在東南史開全市抗旱大會,(因後來下了雨全市大會沒開,區里在東南史村召開了全區抗旱會)。轉年市府出台了東營市要搞“億、仟、佰、十”平原水庫工程,在全省推廣,一次李殿魁市長在省里開會接受記者採訪,李市長就列舉了東南史之例,為東營“億、仟、佰、十”起到了典範作用。
(二)1992年8月4日,東營區委、區府主要領導馮彥榮、劉興元等帶區各班子主要領導和各鄉鎮,為迎合東營市抗旱現場會決定東營區率先在東史開現場會。
(三)1993年9月14日,區長劉風喜等領導來視察東史水庫自力更生開發現場,當時表態撥10萬元款搞淡水養殖種植資金。
(四)2002年10月,區人大主任董毅和副區長王躍軍來本村視察工作時表態,投資百萬搞水庫襯砌。
(五)1998年秋市委副書記李永健和副市長楊志良來東南史視察水稻、蓮藕。
(六)自1999年6月至2006年9月,東營市委下派第十批、十一批、十二批、十三批幫扶包村組對東史實施幫扶總投資達300多萬元,更重要的是為東史的經濟發展“廣開門路致富”找路子、上項目起到了推動、開拓作用,在事業性建設上做了一些功在當今利在千秋的大事。
(七)2005年6月1日,市委副書記劉曙光、宣傳部長呂雪萍及區委書記張傳勝、副書記呂躍慶等領導來東南史視察小康文明村建設。
(八)2006年6月29日,市檢察院主要領導馬英川、蓋文華、岳方順、陳凌及東營長王玉波及勝利油田二級單位工農處、現河採油廠工農科等來東南史參加東南史村“開發路”硬化柏油路通車儀式大會。
(九)2007年5月東營區趙國芳區長、薄立新副區長來東史村視察工作。

地圖信息

地址:東營市東營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